旦知才旦
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是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自覺主動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去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師的教學能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學。強調教法服務于學法,并非否定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師用教的藝術去促進學生學的藝術,這是教師主導作用最有力的體現(xiàn)。
一、生物教學中應讓學生掌握幾種基本的學習方法
1、類比法。生物概念之間通常有一種比較突出的聯(lián)系,即不是意義相近,就是意義相反,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極體與極核,囊胚與胚囊,減數(shù)分裂與有絲分裂等。在學習生物概念時,注意分組、結對,進行歸類對比,就容易搞清各對概念間的本質區(qū)別與內在聯(lián)系。
2、從實驗中認識問題的方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新編九年義務教育生物第一、二冊教材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由實驗得出結論的認識方式,應引導學生掌握這種認知方式,并貫徹到學習中去,培養(yǎng)學生勤動手、勤思考的習慣。久而久之,便可提高學生從實驗中探索知識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3、閱讀和自學的基本方法。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要求學生要進行閱讀和自學。閱讀和自學要有目的性,要帶著問題去閱讀,閱讀之后應歸納知識要點,找出難點,提出問題從而引發(fā)思考。閱讀和自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活躍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知識歸納法。生物知識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存在著內部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后,應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以各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為線索,建構知識網(wǎng)絡,形成知識體系。常見的歸納方法有圖示法、提綱法和列表法。圖示法一般用于歸納幾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提綱法適用于單元總結,列表法則更適合于期中或期末復習。掌握并實際應用這些方法就可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增強學習效果。
5、科學記憶法。生物概念和用語等記不住是造成某些學生學習被動、學習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記憶方法。根據(j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遺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記憶就應該“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編制記憶口訣。如八種必需氨基酸,編成一句話“攜一兩本單色書來”,運用諧音一次就可記住并長時間不忘。方法之三是聯(lián)想記憶法,即引導學生把記憶材料與其相互聯(lián)系的材料結合起來。例如,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密切相關的,以結構想功能,以功能推結構,這樣對提高記憶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記憶法。例如對DNA的雙螺旋結構記成“像盤旋而上的樓梯,臺階相當于堿基對,扶手相當于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長鏈”,生動形象,便于記憶。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論”進行記憶。根據(jù)大腦在接受外來信息時會發(fā)生信息間干擾的心理學知識,讓學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時休息,就會使信息在大腦中“凝固下來”。因此,把記憶難度大的知識放在臨睡前去記憶,會提高記憶效果。
6、五段學習法。五段學習法是將學習過程分為預習、上課、復習、作業(yè)、總結等五個階段。目前許多學生只重視上課和作業(yè)而忽視了其他環(huán)節(jié),形成不預習就上課、不復習就作業(yè)、練習的不良習慣,結果是上課聽課效果差、練習難以順利完成,使得學習被動,成績難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進行學習,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并使知識及時得到鞏固。
二、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的方式方法
課堂教學中要進行學法滲透備課時教師應將學法指導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去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將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指導學生如何記筆記,怎樣去觀察和對比,怎樣運用所學規(guī)律等,使課堂教學成為學法指導的主渠道。
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學無定法,學法也因人而異,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學法指導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因勢利導,進行個別指導,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平時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談他們成功的學習經驗,讓同學之間結對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提出明確的學法要求學法要求的提出要明確、具體,如預習作業(yè)書面化,以便督促檢查;每單元結束后,要求學生編寫單元知識提綱等,經過訓練,使外來要求逐漸被學生接受并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
總之,變教法研究為學法指導是教學的需要,是提高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作為教師都應該在這方面作長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