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帆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道德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積累了許多積極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大學》是“修身治人底模規(guī)”,就像蓋房子,先要搭好房子的“間架”,“間架”即“大學之道”。與其他儒家經書相比, 《大學》有一套系統(tǒng)的德育理念,它既是協(xié)調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又是儒家德育的重要典籍??梢哉f《大學》是我國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融入了整個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規(guī)范之中。
伴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與日俱增。在不同價值觀激烈碰撞沖擊的今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正逐步腐蝕青少年學生的心靈,思想道德水平出現了滑坡。重讀經典,重審儒家思想成為當務之急。利用《大學》的德育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德育效力顯得尤為必要。
一、《大學》“三綱八目”的內涵解讀
“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大學》的主要內容?!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開宗明義提出了政治觀和道德觀相結合的德育目標,即“三綱領”。為了達到“三綱領” ,隨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即“八條目”,它們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方法。
1.“三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在“大學之道”中,“明明德”是第一個階段,它給人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人們要修明德性,有一個必經的程序,要先修己德,再由此推及他人,也就是常說的“正人先正己”。“大學之道”體現了儒家內圣外王的精神,“明明德”是返璞歸真的內圣之道,“親民”則是將良善道德推廣的外用之道?!坝H民”就是在自“明明德”的基礎上引導民眾也來明德,不僅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性,而且要將其成果推及他人。把“明明德”和“親民”做到極致就是“止于至善”,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事實上,“至善”是沒有終點的,“止于至善”是我們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種理想境地,但這個過程是值得肯定的,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只要每個人找到并看清自己的“位置”,保持一顆“善”的心去盡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便達到了“至善”之意境。
通過對“三綱領”的概述分析和簡略闡釋,不難發(fā)現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遞進的邏輯關系:清除內在的雜念,彰顯美好的品德,推而廣之,普及天下,進而臻于至善。接下來,以同樣的邏輯順序提出了實現“三綱領”的具體途徑——“八條目”。
2.“八目”: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認識階段,是通過探究人倫事物的道理,明辨善惡是非。“格”的意思是探求、追究;在《大學》中,“物”是一種存在,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僅意味著一切自然物,還意指了所有的社會物。所以,“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自身存在和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致”是達到或者獲得的意思,“知”就是知識?!爸轮笔菬o知到知識的跨越,偽知到真知的轉化。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通過“格物”,才能慢慢獲得。
(2)“誠意”“正心”。誠意正心是內化階段,比格物致知更進一步,深入到情感和意志之中。誠意是保持真誠的意念,但只有“誠意”是不夠的,因為當“誠意”被自然情欲支配的時候,人就會變成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因此,儒家的修身之道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要通過自身的調節(jié)用理智來駕馭感情,使心歸于正,以達到“心正而后身修”。
(3)“修身”。修身居于中心位置,是由內向外轉化的過渡轉折,它既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結果,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靶奚怼本褪遣粩嗵岣咦约旱牡赖滦摒B(yǎng),擺脫自身對于外在事物的好惡偏見。
(4)“齊家”“治國”“平天下”?!褒R家、治國、平天下”是行為階段,是“修身”價值所在的體現。家、國、天下這三目實質是三位一體的,家是國與天下的微縮,國與天下則是家的放大。平天下是修身的極致,一切民族國家構成“天下”,平天下是將治理自己國家的原則變成天下的普世原則,實現“大同”。
《大學》通過簡潔凝練的語言揭示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三綱領”“八條目”是“大學之道”的主旨和要領,它是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結晶。依“內圣外王”的理想,《大學》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個以修身為本、綱目結合、知行統(tǒng)一的脈絡結構。
二、《大學》德育思想的特色
《大學》德育思想不是完美無缺,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過分強調道德的作用,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目的等等。但值得肯定的是,目標具有層次性與可操作性,方法具有多樣性與傳承性,是《大學》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為達到“止于至善”,從“修身”開始,然后通過格物窮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終才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精神躍升,這體現了其目標的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德育目標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由一系列的具體子目標組合而成。比如從學校范圍來講需要有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德育總目標引領全校師生,落實到每位老師,他心里要有一個課程設計,每個單元要達到的目標、每個課時的目標。
《大學》具有豐富的德育理念,豐富多樣的方法構成了較為完善的德育方法體系。如以“慎獨”來達到“誠意正心”的方法,如榜樣教育法,還有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等方法,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著彌足珍貴的借鑒意義。此外,德育方法還具有傳承性,很多德育方法是從歷史上承襲下來的,是代代相傳的結果。
三、《大學》德育思想對當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當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總體來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時代差距的存在,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教育目標理想化,缺乏層次性與針對性。正如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教育目標應具備超前性,這種超前性應是現實可行的, 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如果目標定得太高,所有人無法達到,就脫離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這樣不僅違背德育規(guī)律,也不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我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制定上往往偏重理想性要求,缺乏層次性和銜接性。
(2)教育內容遠離學生生活,缺乏時代性。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德育內容也必須不斷更新完善,與時俱進。傳統(tǒng)的德育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家庭美德等內容,在今天仍然是必修內容,但是面對多元碰撞的價值觀念、功利虛榮的信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還不夠。如今的學生不愁物質條件,情感脆弱,受挫抗壓能力欠缺,這是他們成長之痛,涉及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較少,而這些恰恰是亟待關注的焦點。
(3)教育方法單調,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在新時期德育的環(huán)境和對象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是重德育理論說教、輕行為實踐;二是重德育形式,輕實際效果;三是單向傳授多, 雙向交流少。采取單向填鴨式灌輸,既沒有認真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也忽視受教育者的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去,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鍛煉,把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yǎng)道德行為融合起來,讓學生切實做到知行合一。
2.《大學》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合理設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洞髮W》德育目標的邏輯性和層次性,為我們進一步完善當前的德育目標提供了借鑒。學校實施德育,要依據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規(guī)律,以及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獨特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各個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目標,有側重、有步驟地加大德育的廣度和深度。比如,從中學到大學的升學,很多學生心理不能適應,產生種種困惑,感到無所適從,這階段學校的目標就是安撫學生情緒,使其盡快融入新環(huán)境,及時做好心理調適;針對大學畢業(yè)生迷茫的問題,輔導員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提前幫助大學生規(guī)劃人生方向,設定就業(yè)目標,使其走出困境,從容面對選擇。堅持目標激勵,通過確定學??傮w目標,設置部門、個人的具體目標,并通過量化考核等手段驗證目標達到的程度,這樣,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
(2)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任務?!洞髮W》不去追求和探討日常生活和倫理認知以外的東西,而是從日常經驗和心得中總結出來,用通俗淺顯的例子來闡釋為人處世的原則,所以,不妨借鑒《大學》德育內容的日常性,使德育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的日常生活。“高校德育應緊緊圍繞基本的道德品質開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效率感、創(chuàng)新性、合作與競爭精神。在德育目標的現實性的基礎上,德育內容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時代特色?!痹谛@里學生理想和誠信缺失,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弱化,功利和自我中心意識顯著加強等。在這種狀況下,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仁愛、禮儀、誠信、寬容等道德品質,幫助廣大學生重塑美好人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倡導的新風尚,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八禮四儀”等內容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中去。
(3)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徑?!洞髮W》提出德育應該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這啟示我們當前不能把德育的著眼點放在外部灌輸,而要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注重加強社會實踐,落實道德行為。我們要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的德育資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志愿者和公益服務,實地參觀和調查等。運用榜樣教育法,抓典型,樹榜樣,來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功能性和科學性。教育者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身體力行和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F在學校的德育不僅要重視理論的傳授,還要教育把握和調節(jié)情感的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在德育過程中對學生動之以情,不但要做到以理服人,還要能夠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載體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從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出發(fā),合理運用傳媒、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德育手段、方式的變革,以增強德育的說服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感化力量和富有時代氣息的育人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孫迎光.傳承與超越——儒家德育思想與現代學校德育[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莫秋蟬.我國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探索,2005(12).
[3]趙福禎.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
[4]邱曉煜.論《大學》的德育理念在高校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科教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