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華
預設作為語用學中的一種重要理論,早已被學者們應用于各種語言現(xiàn)象的研究當中,如:陳新仁、王芹等學者們分析預設在廣告用語中的作用;康家瓏、池昌海、蔡曉麗、蔣冰清、朱軍等學者研究預設理論與言語幽默產(chǎn)生的關系。筆者擬從說話人和受話人兩方面的角度,用英漢語語料闡述言語幽默的形成機制。
一、語用預設理論概述
預設(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德國邏輯學家、哲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的著作《意義和指稱》(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提出用預設對語義中的邏輯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Stalnaker最早提出語用預設這一概念;Keenan把預設看作話語的社會合適性所要求滿足的條件;Jackendoff把語用預設看成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背景;Stalnaker對語用預設做出界定:預設不但與語境有關,而且與發(fā)話者有關,他指出:“是人,而不是句子、命題或言語行為做出預設”。Yule提出預設是一個依賴于說話人的概念,是說話人在說話之前所做的一系列設想;Locastro認為預設是說話人話語傳達的對聽話人擁有的背景知識做出的假設。魏在江提出預設三論:表達論、接受論、互動論,并在論述語用預設的接受心理與認知期待時進一步強調(diào),表達與接受是語言對話中不可分離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說話人于聽話人作為交際雙方,必然產(chǎn)生心理活動,完整的預設研究必須包括表達與接受兩個方面。
二、預設理論與言語幽默的生成
1.預設的合適性與言語幽默。合適性是指當說話者表達自己的意圖時,預設必須是受話者知道從而進行成功交際的東西。但有時交際雙方會有意無意錯誤的理解或使用不合適的或錯誤預設,可能使交流不流暢而產(chǎn)生幽默。
(1)查詢話費??蛻簦何蚁氩橐幌挛业脑捹M。營業(yè)員:對不起,一號到六號不能查詢話費??蛻簦耗锹闊┠銕臀肄D(zhuǎn)一下七號小姐。營業(yè)員的話存在這樣的語用預設:某個日期不能查詢話費。而客戶說轉(zhuǎn)一下七號小姐,把漢語中表示日期的“號”理解為表示營業(yè)員身份的“號”,故意錯誤地理解預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一號到六號小姐不能查詢話費的話,那就讓七號小姐來吧。讓本來遵守的預設合適性變得不合適,幽默就此產(chǎn)生。
2.預設的主觀性與言語幽默。語用預設的主觀性是指說話人持有的帶斷言性質(zhì)的語境架設,其本身并不具備必然的真實性或正確性?!叭绻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前提,這個命題就是說話人本身設想或相信的……。”Leech認為:“在說X時,說話人自認為Y理所當然是真的?!?/p>
(2)Is your wife home now? The boss arrived at his office with a terrible headache. “Thats funny, boss.” said an employee. “A few days ago, I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too, but it didnt last long. My wife pulled me over the sofa, gave me a big hug and a kiss. My headache went away.” The boss put on his hat, “Ive tried everything else.” He muttered. “Is your wife home now?”
通過雇員的話可以推理出這樣的語用預設:His wifes hug and kiss can cure his headache。實際我們可以推理出這樣一個語義:老板可以回家找妻子治療。但老板把雇員的語用預設泛化和擴大:不僅能治雇員的病,也能治老板的病,這與讀者的正常推理與心理期待形成反差,幽默由此產(chǎn)生。由此可見,語用預設不僅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說具有主觀性,對受話者來說也具有主觀性。
3.預設的隱蔽性與言語幽默。語用預設隱藏在話語的背后。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說話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動機,而故意將語用預設加以隱藏,受話人一不小心就會把說話人預設的“斷言”看作是真實的而加以接受。
(3)a.教師:同學們,今天的單詞是寫三遍還是寫五遍呢?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三遍。
b.教師:同學們,今天的作業(yè)是三遍單詞。學生:唉…,這么多作業(yè)!
a、b兩個例子的比較,a中使用了選擇疑問句這一預設觸發(fā)語,選擇疑問句中的預設規(guī)約命題的可選性和范圍的限定性,即“非此即彼”,具有這樣的語用預設:只能從三遍或五遍中選擇,沒有第三種選擇,學生順勢選擇了三遍,而實際上這正是教師期望得到的答案,看似老師滿足了學生的要求,結(jié)果令雙方都很滿意。而b沒有使用這一策略,結(jié)果是學生唉聲嘆氣,影響和諧的師生關系。
4.預設的可撤銷性與言語幽默。背景信息和言語內(nèi)容相沖突會導致預設消失,這叫預設的可撤銷性。發(fā)話者先設定語用預設,然后故意撤銷,使受話者形成強大的心理落差,可能由喜到悲或者由悲到喜,使幽默得以制造。
三、結(jié)語
本文從預設的合適性、主觀性、隱蔽性、可撤銷性及共知性幾個方面結(jié)合幽默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從發(fā)話者和受話者兩個角度研究語用預設如何引發(fā)言語幽默。接受者不是消極被動的去接受,在話語過程中會積極主動的參與語用預設的存在、創(chuàng)造、意義的延伸與發(fā)掘,這是一個新的視角,無論對語用預設還是對言語幽默形成機制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Yan Huang.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陳新仁.廣告用語的個人化趨向:一項歷時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
[3]何兆雄.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