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平
摘要: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通”這一術語有六種不同的用法,情況比較復雜。本文對字典中的“通”進行了具體分類,并提出了相應的標注方法。
關鍵詞:通;假借字;同源字;異體字;聯(lián)綿詞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1-0088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下簡稱《字典》)中,使用了很多“某”通“某”,然而對“通”這一術語沒有做任何說明,而字典中“通”的用法又不盡相同,情況比較復雜。筆者全面調查了《字典》的“通”,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復雜情況進行了梳理,從而對該書的“通”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根據(jù)筆者調查,《字典》中,至少有下文幾種不同類型的“通”。
一、本字與假借字之“通”
在古代漢語書面語中有這樣一種情況,本來有一個字專門表示一個意思,但卻借用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字,前者是本字,后者是假借字,兩字同時存在,它們之間通用。如“案”和“按”:案,《說文》:“幾屬,從木安聲。”本義是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或幾案,矮短桌。如《后漢書·梁鴻傳》[本文所舉例均引用于電子光盤《國學備覽》,2003年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出版。]:“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保壶櫟钠拮訛樗麥蕚滹埵?,不敢在梁鴻面前抬頭看,把盛食物的托盤舉得與眉毛一樣高。)按,《說文》:“下也,從手安聲。”本義向下壓或摁。如《活板》:“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保ㄋ芍?、蠟等藥物漸漸熔化了,就用一塊平板壓在字的上面,所排在板上的字就象磨刀石一樣平。)“案”“按”兩字音相同(皆“安”聲)但意義不同,在《字典》中,“案”通“按”,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何不案兵束甲?”(為什么不止住戰(zhàn)爭。案兵,即按兵。)又如“阿”和“呵”:阿,《說文》:“大陵也,一曰曲阜也,從阜可聲?!北玖x為大山?!对娊?jīng)·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保情L得茂盛的是莪,在那個大山的中部。)呵,本義為斥責。在《字典》中,“阿”通“呵”,如《老子·道經(jīng)·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是與非,相差了多少呢?唯,應諾聲、順從的答應,引申為“是”的意思。阿,借用為“呵”,斥責聲,大聲斥責,引申為“非”的意思。)
二、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通”
古人用字時,還有這樣一種情況,“本無其字”,借用了一個字,但后來又新造了一個字,或表示假借字的意思,或表示本義,前者為假借字,后者為后起字。如《字典》中的“蚤”和“早”:蚤,本義指跳蚤,借為“早晨”之“早”,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善持勢者蚤絕其奸萌?!保ㄉ朴谡莆諜嗬娜嗽缇蛿嘟^了他奸邪念頭的萌芽。)到了漢代新造了一個“早”字表示“早晨”義,來表示“蚤”這一假借義。又如《字典》中的“鬻”和“粥”:鬻,本義指粥,借為“賣”義,如《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保ㄓ袀€賣盾與矛的楚國人。楯,盾。)后新造了一個“粥”字表示“粥”義,來表示“鬻”的本義。
在《字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假借字和后起字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假借字和后起字卻是用“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 ”標注的。如“暴”和“曝”,在《字典》中寫成:“暴,曬,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曝(pù)?!睘樽龅饺珪y(tǒng)一,方便讀者,假借字和后起字應全部用“這個意義后來又寫作‘ ”標注。
三、同源字之“通”
同源字是指音同義近、音近義同或音義皆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源,或同時產(chǎn)生,或先后產(chǎn)生。同源字一般都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以語言的細微差異來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有時連語音也沒有差別,只是字形不同,但表示的概念則相近或相關?!蹲值洹分?,把這類同源字也看作“通”。如“支”“枝”和“肢”:支,《說文》:“支,去竹之枝也?!敝Γ墩f文》:“枝,木別生條也?!敝?,《說文》無,《孟子·盡心》:“四肢之于安逸也?!保ㄗ直咀鳌爸А薄#┻@一組均為音同義近同源字,本字均作“支”,后字義分化,樹木之枝作“枝”,人體四肢作“肢”。“支”為“分支”“支持”等義。又如“頗”“陂”和“跛”:頗,本義指頭歪斜,古書中常用其引申義,指偏差。陂,指地形傾斜的地方。跛,指腿腳歪瘸。這幾個字古音相同、意義相近,都是由“斜”這個中心引發(fā)來的,是一組同源字。
同源字跟前面的本字假借不同,跟后面要討論的異體字、假借字通假借字等也不同,因而在《字典》在解釋這類字相通時,應標明是同源字,如“支”和“枝”,可標明二字音同義近同源字相通。
四、異體字之“通”
異體字,是指音同義相同而形不同,任何時候都可以替代的字。例如:“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保球緵]有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泉水,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螾”和“蚓”音同義同,它們是異體字。又如《字典》中的“奡”和“傲”:《尚書·益稷》:“無若丹朱奡。”(沒有人像丹朱一樣傲慢。)“奡”和“傲”音同義同,它們是異體字。在《字典》中,用于這一類字的“通”全部如下:
異體字音義完全相同,《字典》中也標為“通”,不盡恰當。筆者認為,這類字應標明是異體字。方法可采用在字后面用“( )”將異體字列出,如“豬(豬)”。
五、連綿詞之“通”
所謂聯(lián)綿詞,是指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來講的詞。有些連綿詞,本來沒有正字,常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逶迤”還寫作“委蛇”“逶蛇”“委移”“倭遲”“威夷”“逶移”等。在《字典》中,有些連綿詞彼此之間的關系也用了“通”表示,如:“磑磑”通“皚皚”;“敖敖”通“嗷嗷”;“拔扈”通“拔扈”;“頒白”通“斑白”;“部婁”通“培塿”;“孱顏”通“巉巖”。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在《字典》中,只有以上一部分聯(lián)綿詞用的是“通”,而其他大部分的聯(lián)綿詞卻是用“又作‘ ”或“又寫作‘ ”標注的。如“斑斕”和“斑蘭”“斒斕”(見“斑”字條),《字典》中是寫成:“斑斕,又作‘斑蘭或‘斒斕?!庇帧百濉焙汀爸烊濉保ㄒ姟百弊謼l),《字典》中是寫成:“侏儒,又寫作‘朱儒?!?/p>
可以看到,同一種文字現(xiàn)象,《字典》中用了三個不同的術語(雖“又作‘ ”和“又寫作‘ ”差別不多)。為了讀者查閱方便,以上三種應統(tǒng)一為“又作‘ ”。
六、假借字與假借字之“通”
在《字典》中,還有這樣一種“通”的情況,表示或記錄同一個詞,用了甲乙兩個假借字,甲通乙,或乙通甲,“通”用于表示甲乙兩個假借字之間的關系。這一類“通”在《字典》中占極少一部分,只有五組:“鹵”通“魯”,邵”通“劭”,“意”通“噫”,“意”通“噫”,“攸”通“悠”。如“鹵”通“魯”的關系:鹵,本義為不生長谷物的鹽堿地,假借為“魯”,表示“愚鈍、疏略”等義。劉楨《贈五宮中郎將》詩:“小臣信頑鹵?!薄胞u”假借為“魯”,表示“愚鈍、疏略”義。但是“魯”的本義為“嘉美”,假借為“愚鈍、疏略”。表示“愚鈍、疏略”等義,本無其字。
這一類字因為比較特殊,需要在《字典》特別注明。比如可以這樣說明:“攸”假借為“悠”表示“長遠、久遠”,實乃假借“”字,“”本義指“長遠、久遠”。
七、結語
自清代晚期以來,“通”這一術語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用法不一,使用范圍非常寬。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便出現(xiàn)了上文所論述的六種不同的“通”,表示本字和假借字之間的關系、表示假借字和后起字之間的關系、表示同源字之間的關系、表示異體字之間的關系、表示聯(lián)綿詞之間的關系和表示假借字和假借字之間的關系。
從訓詁學的角度,科學理解定義“通”這一術語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通”應專為表示本字和假借字的關系的術語,其他的應另外標注,假借字和后起字的關系術語統(tǒng)一用“這一意義后來又寫作‘ ”表示,同源字另外說明,異體字在后面并列用“( )”標出,聯(lián)綿詞統(tǒng)一用“又作‘ ”表示,而假借字和假借字的也應另外用文字說明。
本文雖經(jīng)過筆者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認真思考,但所得出的觀點和結論,仍不免有疏漏和可商之處,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東漢)許 慎.說文解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 馮其庸,鄧安生.通假字匯釋[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谷衍圭.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西省新余市第五中學 33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