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瑋(2015年湖南理科狀元)——
沒有大捷徑,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我小學時成績一般,在初一下學期才考了個全校第一,之后就與第一結緣。
勤奮和好習慣,是學習的兩大法寶。學習是苦的,沒有大捷徑,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一樣,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才好。
我不是學霸,要說有學霸,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一步一個腳印,每個人都會成為學霸。
雖然讀理科,但我仍喜歡文學,酷愛“三國”中的諸葛亮,并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為座右銘。
劉楠楓(2015年重慶高考文科狀元)——
多練習,善總結
一開始,我數學也并不是特別好,也和其他文科生一樣苦惱。之前幾次模擬考試,我總分都沒過700分。后來我開始主動做練習,并按知識點進行分類總結。
文科不少內容需要背誦,更需要總結。我有一個本子,上面寫著文綜的復習提綱,同時還有總結的一些解題套路。此外,階段性地總結自己的薄弱點、失分點等。
趙浩宇(2014年云南高考文科狀元)——
少做題,多歸納
早在狀元光環(huán)落到頭上之前,同學們就都稱呼我為學霸了。復習時我整理的一套3本“文綜答題思路”,高考后復印了一些拿到學校做“小生意”,結果廣受學弟學妹們的追捧,還小賺了幾百塊。
我自己并沒有采取題海戰(zhàn)術,而是適量地做題,要少做題,多歸納。做了一些題之后要去想一下,這一類題有什么規(guī)律。把每一種類型的題目都歸納得很詳細,比如說語文考試中的文言文,我一個小題一個小題地分析,這一題一般會是什么形式,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解答,都清清楚楚。
袁清晗(2015年江蘇高考文科狀元)——
要有良好的自控力
三年前我就當過一次狀元——2012年南通中考狀元。在教育之鄉(xiāng)連續(xù)兩奪狀元,同學們都說這是因為我有一顆“大心臟”。其實這“大心臟”是“心態(tài)好,自控能力強”。
我平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按作息時間來,按自己的計劃來。假期的時候我都會列一些學習計劃,但從不逼自己去學習。
陳哲峰(2014年長沙理科狀元)——
不要一味去追逐分數
首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要一味去追逐分數。偶爾要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是否合適。學習時要全心投入,休息時則要徹底放松,給自己一個“加油站”。
一盤散沙是無法建成學習大廈的,只有通過不斷做題才能將自己的大廈建設得更加完整。我成績的取得和課本上知識的熟悉密不可分——高考和教材聯合很機密很緊,復習時要在課本和考卷之間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
許長發(fā)(2013年江西文理科狀元)——
抓住學習的每一分鐘,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鐘學習
我的學習時間很輕松,除了上課時間在做“正事”,即消化課堂知識和做課內作業(yè),課外時間都用來看課外書。在數學科目上,我注重多做題目,積累題型,并歸納整理。
我有個習慣,下了晚自習后和同學一起跑步,每天固定跑30分鐘。
中午午睡前,看上30分鐘的課外書,晚上睡覺前再看一個半小時,但從不把課外書帶到教室里面去看。
黃 葉(貴陽2014年文科狀元)——
“牛角尖”鉆出的高分
班主任張老師喜歡用又愛又恨的語氣“鉆牛角尖”來描繪我,原因是我總喜歡在地理課上提一些奇怪的問題,還會引起哄堂大笑。
我高二進入文科班,特別喜歡文綜科目。即便是看電視劇時,也會結合自己所掌握的歷史知識,為周圍的人普及人文知識。剛接觸地理,感覺有點難,但跟老師把區(qū)域地理的主線拉了一遍,從中獲得一些小技巧,然后就融會貫通了。
數學是我的強項,每個公式推導我都要反復質疑,直到完全掌握。
林宇 (2014年福建高考理科狀元)——
扎實的基礎,源于跟著老師走
我不是學呆,也不是學霸,平時成績總徘徊在5到10名間,是班上的學習委員。
我在高一時,除了一個小時完成作業(yè)外,其他時候都各種忙活,自己給自己找事做。高二后,一般11點就睡覺。偶然社團有活動,也會去打打“醬油”。
我的體會是:扎實的基礎,源于跟著老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