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海民 柳寶華 王華玲 郭書裴
摘 要:比較了實驗室階段電飯鍋與電烘箱葉絲干燥效果方面的差異,并將同牌號葉絲與生產(chǎn)線中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對照樣品在相關物理特性及感官質量方面進行對比。結果表明:電飯鍋葉絲干燥效果更接近生產(chǎn)線中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實驗室階段采用電飯鍋進行試樣的葉絲干燥更接近實際生產(chǎn)。
關鍵詞:電飯鍋;電烘箱;葉絲干燥
在卷煙產(chǎn)品的開發(fā)、維護及改造研究過程中,因實驗室階段用于試驗的葉絲樣品量較少,目前研究人員多采用電烘箱對加料后的葉絲進行干燥,而電烘箱葉絲干燥的效果與實際生線中的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效果存在著較大差異,往往令試驗結果難以把握。為了使試驗結果更接近實際生產(chǎn),研究人員用電飯鍋、電烘箱對同牌號的葉絲進行干燥,將其與生產(chǎn)線中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的對照樣品在物理特性及感官質量方面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電飯鍋進行試樣的葉絲干燥更接近實際生產(chǎn)。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和儀器
材料:生產(chǎn)線中切絲工序前取某一牌號卷煙全配方葉片4000g。生產(chǎn)線中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工序后取同批次全配方葉絲1000g作為對照樣。
儀器:電烘箱(FED240,德國binder公司);恒溫恒溫箱(KBF240,德國binder公司);電飯鍋(CFXB30B1-50,3.0 L/500W,蘇泊爾);填充儀(YDZ430,鄭州煙草研究院);QS-2A型切絲機(鄭州恒德);微波水分儀(MW3300,德國TEWS公司);手持式紅外溫度檢測儀(ST20,美國Raytek公司);水銀溫度計(WLB-21,100~150℃,中國常州)。
1.2 方法
(1)煙絲含水率的測定:利用微波水分儀快速測定法進行測定。
(2)煙絲填充值的測定:按照文獻[1]中的方法進行測定。
(3)感官質量的判定:按照文獻[2]中三點檢驗法進行判定。
(4)電飯鍋壁溫及鍋內空氣溫度的測定:將電飯鍋調到加熱擋,當電飯鍋自動跳到保溫擋時立即取下鍋蓋,用手持式紅外溫度檢測儀測定側壁和底壁的溫度。經(jīng)測定,側壁溫度為125℃,底壁溫度為170℃;將電飯鍋蓋正中的蓋柄去掉,將水銀溫度計從蓋柄的圓孔中插入鍋內,水銀溫度計用膠帶固定在鍋蓋上,使溫度計水銀球部懸在鍋體的正中;當電飯鍋調到加熱擋后,觀察溫度計的變化,當電飯鍋自動跳到保溫擋時繼續(xù)觀察溫度計的變化,記下溫度計的最高值。該溫度即為電飯鍋內空氣最高溫度,經(jīng)測定,鍋內空氣溫度為135℃。
(5)電烘箱與電飯鍋葉絲干燥:將樣品葉片在實驗室進行切絲、松散,取切絲后樣品100g,用喉頭噴霧器加入水2g,密封1h后,均勻平鋪在瓷盤(20cm×30cm)上,放于120℃電烘箱內,3min后取出,將葉絲翻面,再放入烘箱,1.5min后取出,冷卻至室溫。重復10次,將所得樣品進行均勻混合;將電飯鍋調到加熱擋,當電飯鍋自動跳到保溫擋時加入切絲后樣品100g,并不斷地晃動鍋體,2min后打開鍋蓋約1s,將鍋內濕汽排出后立即蓋上鍋蓋,繼續(xù)晃動鍋體,1min后取出樣品,冷卻至室溫。重復10次,將所得樣品進行均勻混合。
2 結果與討論
2.1 干燥后葉品含水率、填充值的比較
經(jīng)測定,經(jīng)過制絲車間生產(chǎn)線滾筒式葉絲干燥工序后,對照樣含水率為12.7%,填充值為4.62cm3/g,電烘箱與電飯鍋干燥后葉絲含水率分別為12.3%,12.5%,填充值分別為4.02cm3/g,4.24cm3/g。二者含水率與對照樣之間沒有明顯差異,都在標準范圍之內(12.8±0.5)%,而填充值均小于對照樣(表1)。
2.2 葉絲外觀比較
與經(jīng)過大生產(chǎn)線葉絲干燥工序后的對照樣相比,電烘箱和電飯鍋干燥的葉絲均較為僵硬。電烘箱干燥的葉絲手感更粗糙,煙絲并條較多,葉絲不松散;用電飯鍋干燥的葉絲相比電烘箱較為松軟,卷曲度較好,并條現(xiàn)象減少,與對照樣差距有所減小。
2.3 感官質量評價
將樣品卷制成煙,平衡水分后將電烘箱與電飯鍋干燥后的葉絲分別與經(jīng)過大生產(chǎn)線葉絲干燥工序后的對照樣進行三點評吸(評吸人數(shù)為25人),結果表明電烘箱法的同質化率為60%,電飯鍋法的同質化率為68%。
3 結論
電飯鍋葉絲干燥的特性更接近滾筒式薄板葉絲干燥,采用電飯鍋進行實驗室小樣葉絲干燥更接近生產(chǎn)實際,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試驗誤差,對實驗室階段產(chǎn)品開發(fā)、改造及維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良元.卷煙生產(chǎn)工藝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91-203.
[2]張本甫.卷煙工藝規(guī)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3]秦前浩.卷煙工藝測試與分析大綱[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