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瑜 劉亮
摘 要:對于教師來說,不斷去探索如何將自己的課堂高效化,是不懈的追求。本文主要以民主課堂為中心,討論了我對民主課堂認識,以及對民主課堂思考,并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開展民主課堂。
關鍵詞:個人;教學經歷;民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4-0273-01
一、前言
在凡事初諳的時刻,再來靜默這個題目,思緒紛揚,卻頓時啞口。這個題目既親切又熟悉,要站在一名老師的立場上,用教育思想來粗淺地解釋它,并不是一件難事。時隔三載,再次解讀這個理念,心理卻有一種難言的感受。三年時光,著實增加了這四個字的分量。
二、民主課堂之我見
把這個命題分而化之,“民主”帶有政治色彩,它的反義詞是“專制”?!皩V啤笔鞘`人的思想,讓人失去自由的一種管理方式,因此“專制課堂”是唯教師中心的,以教師意志控制課堂,用教師的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因此學生的所學受制于強制思維,缺少了啟發(fā)誘導與自主探尋。與之相反,民主課堂,更注重“民”,即學生,講求學生主體,由學生的學法來確定老師的教法,以學生的主動思考帶領整個課堂更加實效,同時盡可能照顧到各種層次的學生,優(yōu)生有優(yōu)生“吃不夠”的食糧,后進生也有他們可得到的基本口糧。這是兩年前,關于“民主課堂”的粗線認識。
三、民主課堂之深思
所謂“深”,不是程度深淺之意,憑自己淺薄的見識和貧乏的見聞,還不能達到“深入”的理解。但是,我有認真地想過,在下班走出校門的剎那,在課堂凝結的瞬間。因此“深思”謂之“認真地思考”。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立場——教師,從這個視野望出去,“民主課堂”只是承載著高大教育理論的一個實際提法,從此引申,我們會從古今中外的諸多教育思想中找到其立足點。但不要在這個思路中待得太久,否則我們會陷入理論化的漩渦中,我們會打著各種教育理論的旗號,做著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而忽略學生,忽略他們真正需要什么。教學中,我們需要堅定一個立場——人,我們正在對話的,其實就是在思維上很簡單的人,在情感上很單純的人,因為他們現在的無知,才有我們教育的價值。所謂民主課堂的基礎,應該是一顆赤子之心,忘掉刻意為之的教技、教法、教案,把我們的大腦、眼睛等等多種感官和觸覺,單純地聚焦到學生的反饋上,當我們真正知道他們所需,并根據需要來調整我們的教學內容,琢磨我們的表達方式,那必定是最高明的教法。課堂上乘熱打鐵,引導學生抓幾個方程式中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孩子們的所得必將有所突破。也許這樣的課堂從流程上并不流暢,細節(jié)上并不精致,但學生得到的一定最真實。
四、民主課堂之“道”
鋼鐵出于火的考驗,好的課堂也來源于信念和實踐的錘煉。問其迷津,可有三“道”。
(一)火熱的理想,堅定的信念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感嘆流沙河獨到的詩人眼光,將理想對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說得這樣明白透徹??杉毤毱纷x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倘若我們只是把理想當成一種精神信仰,束之于高閣,天天頂禮膜拜,這還有什么意義?其實,不論多么火熱的理想,我們應該把它放在身邊,讓它像空氣一樣隨著我們的呼吸深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流入身體的每一寸骨髓,最后,自然而然地用行為詮釋出來。對于一線的教師而言,上好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站好我們的每一班崗,真誠地關心我們的每一個孩子,公平公正地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做好這些最平實的事情,這就是理想信念在生活中的體現。
(二)闊之以大海,惠之以小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河。而教師,這個在學生心中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我們必須將自己闊之以大海,方能惠及到每一條流向不同生活方向的小溪上。要讓學生識字學文,我們必將自己充實成“活字典”,將正確的讀音和語法規(guī)則潛移默化給他們;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成為他們行為效仿的標桿,讓他們明白是非,曉諭情理;要讓學生開闊眼界,我們必須有一雙發(fā)現生活的眼睛,用我們的指引帶領他們自己去發(fā)現,去體會,活出自己的想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辛苦的過程,但唯有如此,才不能辜負那一生中僅有一次的成長;唯有如此,才擔當得起家長們殷切的期盼和真誠地寄托;唯有如此,教師的生命才能無限的延傳下去,教師的價值才能在看似平淡雜亂的工作中熠熠生輝。以大海之闊養(yǎng)萬物之生,以大海之德養(yǎng)萬物之善,以大海之魂養(yǎng)萬物之靈,這就是教師。
(三)仁心慈悲,愛心智慧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仁愛是教師的天性,從一個個黃金般的青春年華到桑榆晚霞,有多少不知疲倦的園丁守望心靈的田園,在三尺講臺寫就無悔人生。教師的仁心是慈悲的,孩子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我們沒有辦法冷眼視之,我們會將他們抱在自己懷里,用自己的雙手擦去他們的淚水,用自己的溫暖撫慰那顫抖的身體,不為一聲聲贊美,不為利祿功名,只為不忍心看到孩子不幸的眼光。教師的愛心是智慧的,為了讓那淘氣的心靈明白黑白是非的界線,嚴厲的師愛是苛責;為了讓那善良的品質深入人心,柔和的師愛是表揚;為了讓那堅持的毅力變成習慣,溫暖的師愛是鼓勵;為了讓那嬌艷的花朵完美綻放,奉獻的師愛是在幕后用力鼓掌……從此,仁愛之心,在社會生根發(fā)芽,不論經歷過多少世紀,它都在人性的里程中大步地行走。
好的課堂,是如沐春風的舒適與精神勁兒。我們需要深味“陌上花開緩緩而歸”地暖意與心境,但卻不能單單沉醉于自身的理想主義之中?,F在真正懂得每日一反思的重要性了,不為獲得什么,只為不負講臺,不負夢。
參考文獻:
[1]許洪嶺.課堂教學中真正體驗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08年02期
[2]錢昌業(y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方式的思考[J].語文學刊,2007年14期
[3]曹璐琪.化學課堂教學中優(yōu)化學生主體地位的幾點做法[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年05期
[4]許培松.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