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華
【摘 要】在當前的建筑領域,剛性樁復合地基與復合樁基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但是在施工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選擇這2種方式就需要對其工作性狀進行充分的研究,從而更有效地將其應用在日常施工中。文章基于樁基工作的實踐經驗,對復合樁基和剛性樁復合地基進行比較和試驗,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對比,研究在一定的工作荷載下,復合樁基和復合地基的筏板外側地面沉降、筏板沉降、筏板下樁土反力、樁端平面以下深層地基沉降的問題,以此得出了兩者在工作性狀上的不同之處,希望對相關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剛性樁復合地基;復合樁基;工作性狀;對比
【中圖分類號】TU4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6)10-0058-04
現(xiàn)階段,復合地基和復合樁基已經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也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什么是復合地基和復合樁基及它們的分類尚存爭議,但這并未影響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如何結合施工實際,選擇更符合施工要求的技術是我們必須處理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復合樁基和復合地基的性質進行有效研究和分析,從而促進實際應用中的選擇,提高施工質量,幫助施工企業(yè)實現(xiàn)最大效益。
1 剛性樁復合地基
復合地基可以分為3類:第一類是在對天然地基進行地基處理的過程中對部分土體進行了增強。第二類是在對天然地基進行地基處理的過程中對部分土體進行了置換。第三類是在對天然地基進行地基處理的過程中在部分土體中設置加筋材料,通常情況下,人工地基處理構建形成加固區(qū),而人工地基主要則由增強體和基體這兩個部分所組成,而荷載壓力主要是由基體承擔,同時加強體也共同承擔了一定的荷載。事實上,復合地基是現(xiàn)實中較為常用和理想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它通過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載力來達到減少造價的目的,特別是對于剛性樁復合地基,比如CFG樁復合地基、混凝土樁復合地基、CM樁復合地基等。我們知道,因為剛性樁施工質量較高,其沉降是可控的,所以其運用前景被廣泛看好。但是在我們的工程實踐中,較好的復合地基設置思想是“缺多少補多少”[2],也就是說要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載力,當它不夠時,超出部分須采用樁基來承擔,這是一種相對理想的地基優(yōu)化設計,能夠對天然地基的承載力進行充分地利用,以非常節(jié)省的造價滿足上部結構的需求,可以說是地基處理設計的一種最高境界。
2 復合樁基
所謂復合樁基,它是較承臺體與端承作用較小的端承摩擦樁或大樁距(一般在5~6倍樁徑以上)稀疏布置的摩擦群樁共同承載的樁基礎,也被叫做附加摩擦樁的補償基礎。復合樁基主要被應用在大城市的高樓建設中,比如我國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這種樁基投資較大,因此在對其進行選擇時必須慎重,主要有以下2種情形:一是當天然地基的沉降和承載力無法滿足施工需要的時候,就需要進行適量的補樁,從而彌補承載力的缺乏,并且需要將沉降降至限定值的范圍之內,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協(xié)力疏樁基礎。二是當天然地基能夠滿足承載力需要的時候,此時沉降就會過大,因此需要減少樁,以少量樁的方法避免沉降過大,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減沉樁。綜上所述,選擇疏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樁的設計往往高于每個單樁的承載力,而且樁的中心距超過樁徑的6倍,同時偶爾還有可能達到單樁的極限值,這樣樁的沉降就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進入理論上的非線性階段。在此情況下,把復合樁基看做實體基礎顯然是不行的,因此我們不能采用現(xiàn)有的規(guī)范樁基沉降計算方法。
3 復合地基和復合樁基試驗方案
本文采用的試驗場地地勢平坦。該試驗場的空間分布非常均勻,屬于典型的第四系沖洪積地層。通過試驗,對每個層的地基力學指標進行試驗,得出表1中的各項指標。為了便于對比數(shù)據(jù),保證科學性,在實驗時,2組實驗采用的條件、模型及加載方式和測試元件等都是選擇了相同的類型和數(shù)據(jù)指標,但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測量數(shù)據(jù)能夠有效對比,在該復合地基的基礎和樁頂之間設置了褥墊層,厚度大約在100 mm[3]。
3.1 模型試驗設計
本次模型試驗以原型工程為基礎,該原型工程屬于高層建筑,一共為23層(含地下1層),屬于框剪結構,筏板基礎,筏板平面尺寸為43 m×43 m,筏板基礎厚度為1.5 m,自重為66 560 kN,基礎埋深為5 m,其上部結構中心跨為核心筒剪力墻,框架柱網(wǎng)縱向為8 m,橫向也為8 m,每邊各5跨。上部結構的總荷載約325 000 kN。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本文將筏板分為核心筒區(qū)及核心核心筒區(qū)以外的兩個區(qū)域(如圖1所示)。
此次模型試驗采用的比例是10∶1,使用螺銼連接模型的筏板和平面框架柱,從而達到固定模型支座的目的;同時,該模型的上部結構主要使用鋼筋混凝土平面框架代替,從而保證剛度能夠與上部的結構達到同等數(shù)值。復合地基褥墊層厚度為100 mm,并將礫砂作為墊層材料。
3.2 加荷方法
該模型采用的是慢速維持的荷載方法,這種方法的加載裝置選用的是鋼梁反力架,利用36臺千斤頂進行加載,同時利用錨樁提供反力,從而保證千斤頂加載值能夠按照每個頂所處的位置的上部結構等進行荷載施加。試驗中筏板不同區(qū)域的加載值見表2。
3.3 測試內容
3.3.1 沉降測試
本文介紹地基沉降測試的主要方法,即使用電子位移計對沉降進行有效的測量。
3.3.2 樁間土反力及樁身軸力測試
一般情況下,樁間土反力使用的是鋼弦式壓力盒進行測試,在測量的過程中,主要是埋設于筏板下素混凝土墊層底面。樁身軸力則是使用應力計算器進行測試,測量方法是埋設于樁身內鋼筋進行測量[4]。
4 試驗分析與結果
4.1 筏板的沉降分布
如圖2所示,結合復合樁基和復合地基呈現(xiàn)的不同的筏板剖面位置沉降分布曲線圖可以了解,在試驗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此次試驗使用筏板沉降都是隨著荷載力度的不斷增加而逐漸遞增的。并且,從圖2中可以看出核心筒區(qū)筏板的沉降相對也是很大的,其外區(qū)域的筏板則相對沉降不均勻,圖2中顯示邊樁位置的沉降比角樁位置的沉降更大[5]。
復合地基與復合樁基比較而言,復合地基的筏板角樁位置、核心筒內部及邊樁的沉降全部比復合樁基同樣位置的沉降大,這是區(qū)別之一。第二個區(qū)別則是復合地基筏板荷載在小于6級的時候,筏板之間的沉降差比相鄰柱距的0.002倍要小,但復合樁基則大。如果要滿足上述要求,則需要荷載等級不超過4級。綜上所述,由以上數(shù)據(jù)和試驗結果說明復合樁基在承載力穩(wěn)定性方面,要差于復合地基,但這是在設置褥墊層減少筏板差異沉降的基礎之上。
4.2 樁端平面以下地基土沉降及筏板外側地面沉降
圖3是兩基在筏板核心筒區(qū)樁端平面下地基土沉降、筏板外側地面沉降及筏板外側地面下2 m深度處地基土沉降分布曲線。從圖3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筏板上作用荷載的不斷增加,復合地基和復合樁基在橫縱方向的沉降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在同一荷載水平的情況下,距樁端平面或筏板板邊越近,其沉降就越大。而對于深層地基土沉降來說,在相同的荷載級別情況下,復合地基在樁端平面下不同深度的沉降量小于復合樁基對應位置的沉降量,復合地基在樁端平面深度筏板外沉降均大于復合樁基對應位置的沉降[6]。
4.3 筏板板底樁間土反力分布
圖4為兩基在筏板不同剖面位置樁間土反力分布曲線。從圖4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樁間土反力都是隨著筏板上荷載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的。與復合樁基比較起來,筏板不同位置復合地基的樁間土反力均大于復合樁基對應位置的樁間土反力。在工作荷載為第4級時,復合地基樁間土反力值超過復合樁基,可以看出,筏板下樁間土反力發(fā)揮值的大小與筏板上對應位置的荷載大小密切相關,與筏板下有無褥墊層也有很大關系。
4.4 樁頂反力分布
圖5為兩基筏板不同剖面位置樁頂反力分布曲線。從圖5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樁頂反力是隨著筏板上作用荷載的增加而不斷增加的。與復合樁基比較而言,工作荷載達到第4級時,復合地基的樁頂反力在核心筒區(qū)超過復合樁基對應位置的樁頂反力,在筏板的邊樁和角樁位置小于復合樁基對應位置的樁頂反力。與樁間土反力發(fā)揮規(guī)律是相同的,樁頂反力值的發(fā)揮與筏板上作用的荷載關系密切,與筏板下有無褥墊層也有關系。
5 結論
本文通過對帶上部結構框架的兩基載荷試驗結果進行對比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在筏板的中心位置,兩基的總沉降量大致相同,復合地基的沉降稍大一些;在筏板的邊樁及角樁位置,復合地基的沉降明顯比復合樁基大很多;綜合來看,復合地基的筏板沉降相對較為均勻,差異沉降較小。
(2)復合地基在筏板外側地面的沉降的影響范圍大于復合樁基,則樁端平面以下沉降則剛好相反。
(3)復合地基的樁頂反力在筏板的邊樁和角樁位置小于復合樁,在筏板核心筒區(qū)大于復合樁基。
(4)復合地基樁頂?shù)南旅娌糠挚赡苡胸撃ψ?,而在全樁段內則都是正摩阻;復合地基樁傳遞給樁周土的荷載明顯比復合樁基大。
(5)復合樁基間土分擔筏板荷載的比例隨筏板上荷載的下降而下降,樁分擔筏板荷載的比例隨筏板上荷載的下降而增加;復合地基樁恰好相反[7]。
(6)復合樁基樁長范圍內壓縮量小于復合地基對應壓縮量。
參 考 文 獻
[1]劉冬林,鄭剛,劉金礪,等.剛性樁復合地基與復合樁基工作性狀對比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6(4):121-128.
[2]倪克闖.成層土中樁基與復合地基地震作用下工作性狀振動臺試驗研究[D].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3.
[3]王慧萍.剛性樁復合地基沉降計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工作性狀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06.
[4]鄭剛,劉雙菊,伍止超,等.剛性樁復合地基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工作性狀的模型試驗[J].巖土工程學報,2005(8):865-868.
[5]劉杰,肖佳興,何杰.循環(huán)荷載下圓柱形樁與楔形樁復合地基工作性狀對比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4(3):631-636.
[6]李運成,彭振斌,何杰.夯實水泥土樁-網(wǎng)復合地基工作性狀對比試驗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0):3531-3535.
[7]王麗坤.基于現(xiàn)場試驗的CFG樁復合地基豎向承載性狀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8.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