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要】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目前還未建立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但翻譯能力是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本文對本校大一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段落翻譯練習進行了詳細分析,重點考察了學生在未接觸系統(tǒng)翻譯學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如何選擇翻譯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傾向于語義翻譯模式,少部分同學在其中穿插采取了交際翻譯模式,極少部分譯文體現(xiàn)了合譯、增譯、主被動轉換等翻譯技巧。因此,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開展系統(tǒng)翻譯知識的講授課程有著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翻譯教學體系 翻譯策略 語義翻譯及交際翻譯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的修訂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從三個層次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要求:一般要求為“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譯文基本準確,無重大的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高要求為“……譯文通順達意,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少。能使用適當的翻譯技巧”;更高要求為:“能借助詞典翻譯所學專業(yè)的文獻資料……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p>
二、理論背景
翻譯策略的定義及類別。Wilss指出,翻譯策略“是指譯者在把源語文本轉換為目標語文本時采納的步驟”。Jaaskelainen曾指出,翻譯策略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自認為要達到的既定目標的最佳方法。翻譯策略的研究離不開翻譯研究學派的發(fā)展,每個學派都有區(qū)別于別的學派的翻譯策略。方夢之根據歷史形成、理論淵源和實踐指向把翻譯策略分為三類:傳統(tǒng)型翻譯策略、理論型翻譯策略(含語言學派策略、文化學派策略、目的論策略)和實踐型翻譯策略。其中傳統(tǒng)型翻譯策略指直譯、意譯和音譯;語言學派策略包括紐馬克的交際翻譯、語義翻譯,以及語用翻譯法;文化學派策略則包含改寫、歸化、異化、阻抗、創(chuàng)譯、文化移植、同化等翻譯策略;目的論翻譯策略包含紀實性翻譯與工具性翻譯、顯性翻譯和隱性翻譯;實踐型翻譯策略則含有解釋性翻譯、深度翻譯等。
三、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研究使用的翻譯文本為第三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第三單元課后漢譯英翻譯練習,使用批改網收集譯文,并參考其依據參考譯文自動打分的結果對譯文按分數從高至低排序編號。本次最高分為86.4分,最低分為65.5分。第三版《讀寫教程》于2015年付印使用,改變了第二版《讀寫教程》課后單句翻譯練習的形式,采用了大學英語四級漢譯英考試題型,即段落翻譯的形式,內容多為絲綢之路、書法、刺繡、孝道等中國特色文化概念,句式多樣,適于整體研究學生在段落翻譯時采取的各種策略。
參與此次翻譯練習的研究對象為本校2015級戲劇影視文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共134人提交了譯文,去除重復,共計125份有效譯文。
本次研究在于通過學生真實翻譯練習案例考察學生在未接受系統(tǒng)翻譯學知識的前提下自發(fā)采取的各種翻譯方法,并基于此考察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可以重點關注的翻譯理念與方法,進而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漢譯英能力,同時也為我校后續(xù)高級英語閱讀與翻譯課程的開設提供實證支撐。
四、翻譯策略分析
1.合譯與增譯。源文本第一句為:“孝道(filial piety)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code of ethics)。”本句為段首,使用了總結性語言,概括了“孝道”的特征。在句法上直接對應英文的主-系-表句型,所以大部分同學(93.6 %)采取了語義翻譯的方式,即譯文保留原文語序,如“3. Filial piety is essential code of ethics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參考譯文也是采取了此種翻譯模式,即“Filial piety is the basic code of ethic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值得注意的是,參考批改網自動打分系統(tǒng)的結果,本次高分段(高分段:82.5-86.5)譯文在翻譯本句時有明顯的句型調整,體現(xiàn)了交際翻譯的特點。125份譯文中有5份譯文將原文第一句與第二句合并翻譯,分別采取了同位語從句、分詞與介詞短語作狀語的形式。此外另有3份譯文使用了主語從句與強調句型的形式,是增譯法的體現(xiàn)。
2.主動與被動的調整。原文第二句為中文里常見的把字句,暗含主動與被動關系,既可以理解為“中國人把孝道視為”,也可以理解為“孝道被中國人視為”。兩種理解方式可以體現(xiàn)在學生的譯文中。經統(tǒng)計,排除句法錯誤嚴重的三份譯文之后,余下的122份譯文中,僅有11份譯文(9%)將原文第二句譯為被動句,即將“孝道”作為句子主語處理。而這11份譯文里,9份譯文是因為處于復合句中,為了與前句主語一致而進行的句法調整,權且稱之為被動性句法調整;僅有2份明顯體現(xiàn)出譯者的參與,即將第二句的主語特意調整為“孝道”,而非原文中的“中國人”,權且稱之為主動性句法調整。此外111份(91%)譯文保留了原文語序,采取了語義翻譯模式。
五、總結
本文對1,2份段落漢譯英文本進行了詳細分析,考察了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翻譯策略選擇傾向。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翻譯時主要采取了語義翻譯模式,尤其是在處理漢語中含有明顯的主被動關系的把字句及含因果關系、并列關系的句子時,皆有60%以上的同學使用語義翻譯模式,僅在翻譯漢語長定語時,大部分同學的譯文體現(xiàn)出交際翻譯方法。此外,不足10%的大學生采取了增譯、合譯、主被動轉換等技巧。雖然語義翻譯及交際翻譯的優(yōu)劣無法直接進行對比,但是大部分學生在翻譯時均偏向語義翻譯模式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對翻譯理論、策略、技巧等知識的忽視。而面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群體,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在未來提升大學生翻譯能力這一關鍵性英語應用能力時,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翻譯知識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J].中國翻譯,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