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zhèn)?/p>
【摘要】戲劇大師莎士比亞作為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人物,其作品無論是歷史劇、悲劇、喜劇還是傳奇劇,都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在莎士比亞的筆下,人物性格特點突出,背景環(huán)境別具匠心,令人叫絕。而在戲劇中,除了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臺詞等基本要素的書寫,潛藏在每部戲劇中的文化現(xiàn)象也同樣能夠引人入勝,就如決斗這一項活動,是西方文化中兼具浪漫和暴力兩種色彩的一部分,單從字面看上去,這項活動就有一種令人敬畏的氣場,意味著雙方的拼死一戰(zhàn)。那么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人物之間的決斗是怎么樣的呢?其背后又有什么樣的意味呢?本文將選取莎士比亞若干戲劇中的決斗例子進行論析。
【關鍵詞】莎士比亞 戲劇 決斗
在文學史上被視為戲劇泰斗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出生于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一個富商家庭,接受過教育,這為他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文字藝術功底。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造詣極高的一名作家,他所寫的戲劇充滿了當時西方世界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與文化,其中就有決斗。在西方文化中,決斗文化總是讓人津津樂道,雙方爭執(zhí)不下或者有什么怨恨時,定好時間、地點,請好證人,展開一對一的對決,以生命為注來決定誰對誰錯,這曾經(jīng)是上至貴族,下至地痞使用的方式,直到現(xiàn)代才逐漸被社會所排斥。決斗為的是用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爭端,但也是要保證公平的,否則決斗就失去了其意義,因此其中就充滿了可以挖掘的戲劇因素,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么在莎翁的戲劇中,決斗是為什么發(fā)生的呢?
一、因為愛情
因為愛情的決斗是比較常見的,在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第十二夜》中,奧莉維婭喜愛與哥哥十分相像的薇奧拉,而愛慕奧莉維婭的安德魯·埃古契克在奧莉維婭的叔父托比·培爾契爵士慫恿之下找薇奧拉決斗,卻在安東尼奧的介入下放棄了決斗,又誤打誤撞找到了和薇奧拉長得十分相似的西巴斯辛,并發(fā)生了實打實的爭執(zhí)打斗。這里的決斗其實是一場沒有完全開始,也沒什么意義的決斗。安德魯在托比爵士的慫恿之下,為了出一口氣,并獲得奧莉維婭的芳心,才下決心向不明真相的薇奧拉發(fā)起挑戰(zhàn),而薇奧拉在不得已的情況也只能應戰(zhàn)。這一次決斗更多的恐怕是在說明一個有趣的道理,愛情令人盲目,面對幾句“我知道幾句最有挑戰(zhàn)性的話”的慫恿,安德魯便為了爭得奧莉維婭而想薇奧拉挑戰(zhàn),而在托比爵士假裝被薇奧拉刺傷后繼續(xù)慫恿的時候,安德魯也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力,繼續(xù)選擇決斗,忽略這樣可能帶來的后果,就算被安東尼奧船長介入中止了決斗,在街上遇到西巴斯辛時,卻又怒氣上頭選擇繼續(xù)決斗,落了個被西巴斯辛反打一頓下場。這在現(xiàn)在看來,儼然一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被人慫恿后逞強做出的事情,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但是在當時,青年男女在教會的限制之下,嚴守門第約束,根本沒有什么機會在愛情上擁有自由選擇權,安德魯?shù)淖龇ㄒ菜闶菫榱俗约旱膼矍楦移锤腋?,即使結果并不遂其愿,然而這確實是一場確確實實為了愛情發(fā)起的決斗,后世許多的決斗同樣也是出于這個原因(比如著名詩人普希金與他人的決斗,最后很遺憾他死于一場本可以避免的決斗),為愛決斗也成為各種類型的作品的重要題材。在這部喜劇中,這一段決斗的描述則是在對兄妹被錯認這一矛盾的深化,而這種矛盾不是悲劇的矛盾,最后也依然能讓觀眾從中領略到劇情的多變。
二、家族恩怨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里,家族之間的淵源描寫也是一個令人贊嘆的地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就有蒙太古、凱普萊特這兩個世仇的家族,這部戲劇中的決斗發(fā)生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鐘情并私自結為夫妻后的中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堂哥提伯爾特相遇,出于家族之間的嫌隙,提伯爾特向羅密歐提出決斗,羅密歐選擇退讓,提伯爾特便在決斗中殺死了羅密歐的朋友,羅密歐也一怒之下刺死提伯爾特,最后遭到城市統(tǒng)治者的放逐。這種決斗不是因為雙方的仇恨,而是家族的世仇,但是在家族觀念根深的時代,家族的意志往往高于成員的意志,所以提伯爾特便借家族的因素借機尋釁。羅密歐起初的拒絕是明智的,因為他懂得決斗的原因只不過是雙方來自于不同家族罷了,卻無奈朋友喪了命自己也失去了理智,違背了自己和平的原則,一劍過去仿佛順理成章,這就是決斗的隨意性。決斗和兩人的私下成婚形成了鮮明對比,家族的矛盾在前一秒緩和了下來,下一秒又加深了一步,戲劇充滿矛盾。
三、榮譽與正義
許多的決斗也是為了名氣和聲譽,不論是被挑戰(zhàn)者還是挑戰(zhàn)者,贏了就意味著榮譽和勇氣得到彰顯,而輸了也就是在戰(zhàn)斗技巧、名譽等方面都輸給了對手?!豆防滋亍分校瑠W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為報殺父之仇,也為了討回自己家族丟失的聲譽,加上詭計多端的克勞狄斯的煽動,他按照家族的古老傳統(tǒng),通過決斗來解決對哈姆雷特的不滿。作為家族長子的雷歐提斯,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把決斗完成,這就是歐洲貴族所堅持的信念。而另一個主角哈姆雷特則和雷歐提斯不同,他為的是在這場被迫參加的決斗中,做好全盤的計劃在決斗上對叔父克勞狄斯國王進行復仇。正直勇敢的雷歐提斯沒有發(fā)現(xiàn)克勞狄斯的詭計,只知道自己要為了家族的名譽而戰(zhàn),在這場決斗中,他是一個目的純粹的戰(zhàn)士,哈姆雷特則肩負殺父之仇,因此他的決斗動機更復雜。這里的決斗在整部劇中實際是把劇情推向高潮的一個重點,在這一段劇情中哈姆雷特向眾人揭露克勞狄斯的惡行,并在身中劇毒的情況下果斷刺死克勞狄斯,把整部悲劇的矛盾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地點——城堡廳堂中集中地爆發(fā)出來,并以人的死亡為解決方法,使得戲劇在達到高潮后又立刻進入終結,讓讀者和觀眾在欣賞后回味無窮,也讓人對哈姆雷特作為復仇王子的心情有更貼切的理解。
結語
到了近代,在手槍等熱兵器發(fā)明后,決斗顯得快速而血腥,因此也受到了各種法律的限制,這也是莎士比亞戲劇里的決斗和現(xiàn)實決斗的不同之處,莎翁戲劇里的決斗顯得更加自由,這不僅是法律限制寬松的原因,也是當時文藝復興時期對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在現(xiàn)實可能實現(xiàn)不了的放縱,莎士比亞讓自己筆下的人物獲得了滿足,快意恩仇,想干就干,就算會在一定程度上違反社會的公德和一些律例(所以羅密歐被放逐),莎士比亞也依然選擇在自己的作品中讓角色活得痛快,這和決斗跳出律令框架進行自由決斷的自由本質也是相通的。
【參考文獻】
[1][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
[2][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