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莊佳
【摘要】詩歌翻譯是屬于特殊的藝術(shù)范疇,它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相類似,但有其獨特的美學(xué)原則,藝術(shù)內(nèi)涵和技術(shù)方法。通過美學(xué)理論研究詩歌翻譯,對于如何的理解翻譯活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堕L恨歌》是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名作,本文將從許淵沖的“三美”理論入手,對其英譯本進行賞析,對如何提高詩歌翻譯水準有著積極和指導(dǎo)的意義。
【關(guān)鍵詞】《長恨歌》 “三美論”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ar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but it has unique aesthetic principles,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techn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rough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Chang Hen Ge”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Bai Juyi who is a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paper 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e “Three Beautie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its English versions, the finding of which can have a positiv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Chang Hen Ge”; “Three Beauties”
一、引言
唐詩是漢語精粹,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唐詩的風(fēng)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楊振寧曾說過,中國文化是向模糊,朦朧及總體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是向準確而具體的方向走。歷代中國詩人追求傳神,講究意境,強調(diào)托物言志,觸景生情,推崇形神,意象,情景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怎樣把唐詩的韻味用英語展現(xiàn)給大眾,對翻譯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翻譯美學(xué)的存在和發(fā)展,為唐詩翻譯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它將翻譯與美學(xué)相結(jié)合,用另一種語言去詮釋原詩詞之美。
《長恨歌》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長篇敘事詩,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上乘之作。全詩講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愛情,打動了萬千讀者。這篇敘事詩感情真摯,有血有肉,富于情韻,音節(jié)流暢押韻,語言珠圓玉潤,情節(jié)震撼人心,有著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本文將通過許淵沖的“三美”理論,探討唐詩翻譯中如何再現(xiàn)“意美,音美,形美”,以及它們在詩歌實踐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二、許淵沖的美學(xué)概述
北京大學(xué)教授、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從事文學(xué)翻譯長達六十多年,翻譯著作六十余部,被譽為中國詩詞英法韻譯的唯一專家。許淵沖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古典名著和詩歌的翻譯,他所翻譯的作品時間跨度大,上起中國的周朝,如《詩經(jīng)》,中到唐宋元明清,下至毛澤東等當代的詩作都成了他翻譯的對象。他所翻譯的文學(xué)體裁包含詩詞歌賦、散文戲劇等,以詩譯詩,打破了詩不可譯的神話。除了翻譯實踐外,他的文學(xué)翻譯理論也同樣有建樹,他的理論是他本人多年從事翻譯實踐的總結(jié)和提煉,對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揚棄和發(fā)展,因此對中國翻譯界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魯迅說過:“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痹S淵沖的“三美論”主要借鑒了魯迅的思想,他在《翻譯的藝術(shù)》一書中說過“翻譯是使一種語言轉(zhuǎn)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主要解決原文內(nèi)容和譯文形式之間的矛盾。譯詩除了傳達原詩的內(nèi)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中國詩詞是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文化結(jié)晶。如何把中國詩詞讓英文讀者也能感受到它獨特的韻味,許淵沖覺得譯文應(yīng)該盡可能傳達中國詩詞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其基礎(chǔ)就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三美”的排序來看,“意美”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他說:“這就說明在譯詩時,傳達原詩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傳達原詩音美是第二位的,傳達原詩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齊全,如果不能兼顧,就要從全局考慮取舍”。他的翻譯理論涵蓋了美學(xué)的諸多內(nèi)容,從美學(xué)角度去研究許淵沖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可以探明他的理論與實踐在美學(xué)意義上的合理性和歸依性。
三、《長恨歌》的美學(xué)賞析
1.意美。許淵沖認為,翻譯唐詩的第一個問題是要傳達原詩的“意美”?!耙饷馈保徽f“意似”,因為“意美”指的是深層結(jié)構(gòu),“意似”指的卻是表層結(jié)構(gòu)。(許淵沖2006:122)因此,譯者不僅應(yīng)該翻譯原詩的表面內(nèi)容,還要挖掘其深層含義。它的基礎(chǔ)是意似,但又高于意似。許淵沖在詩歌翻譯中,高度重視意美,竭盡所能使譯文之情趣和意境不亞于原作。下面從“意美”的角度來舉例分析許淵沖對《長恨歌》的翻譯。
例一: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譯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這是《長恨歌》開篇的兩句詩,以 “漢皇”指代唐玄宗,詩人不便于直抒胸臆,所以在詩歌中借助于歷史的影子,將現(xiàn)實中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故事進行藝術(shù)加工創(chuàng)造,偷換朝代來敘述荒亂國政的情形和由此引發(fā)的安史之亂。因此,本著詩歌貴在含蓄的原則,翻譯時,不應(yīng)該直接譯成唐明皇,泛指,效果更符合詩人本意。
“傾國”出自漢武帝時的樂師李延年,他為了向漢武帝推薦自己的妹妹,于是作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最終詞曲得到漢武帝的贊賞,召見了他的妹妹,并封她為李夫人。Giles把他譯成“a subverter of empires ”——“顛覆帝國的人”,只做到了直譯,雖然有引號,但是對中國古代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外國讀者來說,還是無法準確理解。而許淵沖先生把它翻譯成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既做到了意似而美,又還原了意境。
例二: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譯文: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golden-headdressed,In lotus-adorned curtain she spend the night blessed.
詩句了涉及了古代婦女的裝束、首飾,還有中國傳統(tǒng)的修辭手法。因此在翻譯時,應(yīng)兼顧到文化差異,而不是生硬直譯。 “云鬢”形容婦女烏黑亮麗的頭發(fā);“花顏”,形容女子美麗如花的容貌,如“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 “金步搖”即黃金制成的步搖,步搖是古代婦女常見的發(fā)飾,與簪、釵一樣,是插在發(fā)髻的飾物,因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前半句詩中,是形容楊貴妃的美貌姿容和華麗的裝飾,為后來的愛情悲劇結(jié)局,美人的香消玉殞做了鋪墊。許淵沖用“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來翻譯原文,不論是在修辭效果還是在表達效果上都忠于原文。
古人有“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一刻、萬金難奪”的詩句,“春宵”原指的是春天的夜晚,到處充滿花的清香,月影也各有情趣。后用來形容歡愉難忘的美好時刻,許淵沖將之譯作“blessed night”,而沒有直譯成“Spring nights”,反映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極高的英文造詣。因為“blessed”就有“enjoyable”的意思。這比 “a night of spring”要準確生動。
例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全詩的結(jié)尾,也是點睛之筆。其中“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哀嘆又和標題《長恨歌》相呼應(yīng),點出是的主題就是“長恨”。在其他人的譯作中,翻譯者把恨翻譯成“sorrow”或者“grief”??v觀全詩,作者白居易歌頌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真摯愛情,又為安史之亂導(dǎo)致二人的愛情悲劇而嘆息,這里面的恨更多的是遺憾,因此許淵沖翻譯的“regretted”更為貼切,體現(xiàn)了深刻悲痛遺憾的意境。
2.音美。詩要有節(jié)奏、押韻、順口、好聽就是詩詞的音美。中國是單音節(jié)的,有豐富的同音,所以更容易創(chuàng)作有相同尾韻的詩歌,而英語是多音節(jié)的,在漢英翻譯會相對困難。許淵沖一般把七言詩譯成英語亞歷山大體,也就是指每行十二個音節(jié)的抑揚格詩句;五言詩譯成英雄體,也就是指每行十個音節(jié)的抑揚格詩句。
長恨歌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宛轉(zhuǎn)動人,纏綿悱惻,作者并沒有追求嚴格的押韻和傳統(tǒng)的格律,許淵沖在翻譯時每兩行押韻,使之讀起來充滿節(jié)奏感,朗朗上口,更好的傳遞了原詩的“音美”。
例一: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譯文:In revels as in feasts she shared her lords delight, His companion on trip and his mistress at night. In inner palace dwelt three thousand ladies fair. On her alone was lavished royal love and care.
例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譯文: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Starry Stream, 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
例一和例二是譯詩中常出現(xiàn)的兩種押韻方法。韻尾“delight”,“night”,“fair”,“care”,“l(fā)ong”,“l(fā)ate”,“strong”,“mate”都產(chǎn)生了語音美感,譯者再現(xiàn)了原詩的音美。在例一中是AABB的押韻方式,而在例二中是ABAB形式的交錯韻。許淵沖在詩歌翻譯中多次使用了英語詩句可以跨行的特點??缧锌梢允棺x者在視聽上造成短暫的停頓,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欣賞心境,而不是使讀者注意力封閉在一句之中,這樣便可以對最有價值的思想,最有光彩的語言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針對這一點,許淵沖曾說過:“漢詩一般是不跨行的,但跨行卻符合英詩的格律,也就是英詩之所長,趁韻而跨行可以說是揚長避短”
3.形美。意美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音美,但并不意味著形美不重要。意義和形式相輔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礎(chǔ),后者是前者的結(jié)晶。一方面,形式應(yīng)該為內(nèi)容服務(wù),否則任何形式都是無意義的;另一方面,適當?shù)男问接兄诒磉_內(nèi)容和探索意義的內(nèi)在美。關(guān)于詩詞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夠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一般來說,要求譯文和原文的形似或音似,是很難做到的,只能大體相近。
例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譯文:On high, 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早已成為從古至今人們歌頌忠貞不渝愛情的經(jīng)典名句。這兩句詩在形式上也是對仗工整,狀語對狀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從而形成一種平行結(jié)構(gòu)的對稱美。在譯文中,“在天”和“在地”分別譯為“on high”,“on earth”,更精彩的是許淵沖在兩句譯文上分別加了“wing to wing”,“spring to spring”,使之對仗工整,充分再現(xiàn)了原詩句相愛相生,生生世世的情感,同時具備了意美、音美、形美的優(yōu)秀譯作。
例二: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譯文:Or when in vernal breeze were peach and plum full-blown;
Or when in autumn rain parasol leaves were shed?
“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表現(xiàn)的是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情,無論是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日子,還是在秋天下雨的時節(jié)。在譯文中,許淵沖都把“or when”放在句首,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形美,在英語譯文中也可以看出無論四季都至死不渝的愛情。
四、總結(jié)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xué)體裁?!堕L恨歌》是古詩詞中的經(jīng)典之作。而對于中詩英語到底可不可行,大家懷疑了多年。許淵沖的翻譯理論解決了多年以來譯界的懷疑,詩歌到底可不可譯?應(yīng)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使用什么技巧?對于這些疑問,許淵沖做出了明確的回答:詩歌可譯,詩歌翻譯定要遵循詩體譯詩,保持節(jié)律,否則詩便不是詩;譯詩必求三美,在譯作要體現(xiàn)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淵沖翻譯唐詩三百首譯本完整詳實,譯文意境生動貼切,有韻有節(jié),不拘泥于語言之形式,以多種多樣的翻譯技巧通過另外一種語言向世界展示唐詩豐富而偉大的魅力。可以說,許淵沖在保留原詩的思想表達和藝術(shù)性的基礎(chǔ)上成功的克服了兩種語言和文化障礙,創(chuàng)作了一首令人氣蕩山河的英文版《長恨歌》。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4]許淵沖.白居易的《長恨歌》及其英譯[J].外語學(xué)刊(3),1984.
[5]許淵沖.文學(xué)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6]劉宓慶.翻譯美學(xué)導(dǎo)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7]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
[8]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5.
[9]朱光潛.詩論[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