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紅艷
【摘要】:景軍的《神堂記憶》,全書共九章,以甘肅省永靖縣大川村孔廟為研究對象,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權利與道德”。同樣是中國廟宇,山西省柳林縣“盤子”文化同樣歷經變遷傳承至今,本文將對二者做相關比較,并淺談個人感受。
【關鍵詞】:大川;孔廟;柳林;盤子
景軍的《神堂記憶》該書有兩個主題,第一個涉及人類的苦難,包括個人經歷的苦難以及記憶;第二個涉及人們對苦難經歷的處理,以及在經濟蕭條、文化傳承不斷受阻之后的鄉(xiāng)土重建。同時該書圍繞兩條主線展開敘述,一條是文革時期中國農村廟宇及祖先崇拜受到挫折,原有的地方社會與文化形態(tài)被打破;另一條主線是改革開放后,地方文化形態(tài)開始復蘇并得到重建,尤其是孔廟的修復。柳林盤子文化同樣歷經如此。
本書第一章社會記憶向我們介紹大川村的概況:位于甘肅省會蘭州西南八十公里左右,為永靖縣所轄。柳林縣位于山西省呂梁山區(qū),地處晉西邊陲。大川孔廟與柳林盤子文化,一個西北,一個華北,分屬兩個不同地域的文化現象。
第二章歷史記憶中對大川孔廟描繪有:“進了大門,就可見一個土木結構的大殿。檐上的匾額從上到下是三個大字:‘大成殿。大殿的橫梁、飛檐、廊柱以及托架都是明漆涂染,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廟宇那樣施以彩繪,這使得建筑物看上去金碧輝煌、熠熠生輝”。而柳林“盤子”是一種以木質為主的類似廟宇結構的建筑模型。民眾從唐代“祭盤”活動中獲得靈感,將民間廟宇和神像按比例縮小,堪稱為“濃縮的廟宇,擴大的神龕”。經能工巧匠之手精雕細刻、油漆彩繪,最后呈現出一種體積小巧、靈活精致,隨建隨拆,形態(tài)似中國古代閣樓、廟宇,集建筑、雕刻、繪畫、面塑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第三章恐怖記憶中提到1958年8-9月,永靖發(fā)生了“五八大搜捕”與“反封建特權運動”。在運動中縣內所有較具規(guī)模的道觀、佛寺及供奉民間諸神的廟宇都被拆光。大川孔廟也如此。20世紀50-70年代間,中國經歷了文化的斷層,眾多的非物質遺產在此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柳林“盤子”在此階段同樣被作為“四舊”廢除,而“盤子”的制作藝人在此階段也受到批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盤子”文化逐漸地恢復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六章儀式記憶中提到:1991年,一套完整的孔廟禮儀章法被廟管們手寫編纂成冊,并題為《祭圣祖儀式》。這場孔子誕辰慶典規(guī)模宏大,使得群情聳動。書中提到孔廟的歷史淵源,而柳林盤子會,史料闕如,史籍不見記載。人們對盤子會緣起的也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第一,商人共同建立;第二,神龕供奉神像由室內走向室外;第三,由清末“小子會”發(fā)展而來。
第八章文化象征記憶中提到小川孔廟的晚間儀式于午夜正點開始,持續(xù)到日出。其間,大約八十個孔氏代表輪流叩頭上香。禮樂由吹笛子、敲皮鼓、拉二胡的三名禮生奏起。整個典禮分四個部分。而柳林盤子廟會一般從正月十三持續(xù)到二十六前,由兩個階段組成。(一)準備階段。由一名“主人家”和七八名“糾首”組成。每年輪換一次,主要完成籌集資金,備辦廟會所需的物品,確定廟會期間的文藝活動。(二)進行階段。首先是蒸供獻,供獻種類有棗山、棗洞洞、大供、面羊、面豬、面魚、面雞、面雁等。其次農歷正月十二即開始,整理盤子的各個構件,把各個部位擦洗干凈,準備搭盤子。在農歷正月十三下午主人家、眾糾首把準備好的香燭、供品全部搬到盤子活動場所,再按次序把供品、香燭擺放齊整,隆重出盤,一般盤子會的婦女是無故不會不到的。接下來許愿、還愿、上鎖、求子等祈福儀式,最后是“分份子”、送神與卸盤。與此同時就是盤子廟會的民間文藝活動,包括柳林彈唱、轉九曲、鬧秧歌、踩高蹺、舞龍燈、耍獅子等。
書中提到最重要的是大川和小川的孔廟領導者在組織慶典的同時構建了永靖縣內最大的信仰團體之一??讖R成了代表大川新一代領導權威的文化象征,維持著大川的團結和穩(wěn)定。當地人對孔廟的信仰,是一種對祖先,對孔圣人,對儒家教義里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信仰,有別于周圍地區(qū)的民間信仰,他自有一套對道德評判的標準。柳林盤子文化儀式重大,特別是社事觀念的凝聚約束調節(jié)作用,對民眾的精神世界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柳林“盤子”文化同樣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文明的特殊結構和傳統(tǒng)。它融入進最普通的民俗生活氛圍中,成為雅文化和俗文化溝通橋梁的紐帶,是一種物態(tài)化的審美形態(tài),是傳統(tǒng)文化心理、審美內涵對其直接功能的超越。
總之,《神堂記憶》是一篇有關“社會記憶”的非常優(yōu)秀的民族志,呂梁山區(qū)的柳林盤子文化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綜合性民俗文化,不僅對柳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更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的民俗民間文化。民俗民間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個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親和力的載體,也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與民族根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我們社會各階層都能關注民俗民間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景軍.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
[2]彭牧.記憶與想象:神堂上的家與世界[J].民俗研究.2015.2.
[3]周嘉.文化發(fā)明的傳統(tǒng)與社會記憶的表達—《神堂記憶》書評[J].理論前沿.2014.5.
[4]張偉明.歷史記憶與人類學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5.3.
[5]桑格瑞.神堂里的歷史記憶[J].中華讀書報.2013.9.
[6]劉建國,杜培忠山西柳林盤子會———獨具黃河黃土高原風情的東方狂歡節(jié)[J].高等??茖W校學報,2010(3).
[7]柳林縣志編纂委員會柳林縣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8]白占全.盤子文化探秘[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
[9]白占全.呂梁民俗[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
[10]賈雪梅.山西柳林“盤子會”文化闡釋[D].遼寧:遼寧大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