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
【關鍵詞】 德育工作;有效性;課堂教學;游戲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028—01
德育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心理健康的一種教育,它與智育、體育、美育相聯(lián)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以及學校的教學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學生的德育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的健康心理為宗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結合學校的德育計劃,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合格公民。為實現(xiàn)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走進學生的心靈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須和學生做朋友,和學生密切接觸。在和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只有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與個性發(fā)展,我們才能進行恰當、合理的思想教育。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呢?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要尊重學生,細心觀察學生,耐心聽取學生的傾訴。學生是比較單純的,他們要是生活中或者學習中遇到什么麻煩,肯定都寫在臉上,教師只有通過觀察才能了解學生的快樂與痛苦,也才能因人而宜地引導學生。記得在一次課間休息時,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同學總是站在那里摸著自己的口袋,眉頭緊鎖。我把他叫到一旁一問才知道,他看上了一個玩具,他媽媽沒給他錢買。于是,他趁媽媽不注意從他媽媽的錢包里拿了50元錢,所以他的手一直在口袋里摸著那50元,心里充滿了矛盾。我說他的做法是錯的時候,他低著頭不吱聲。接著我說,你現(xiàn)在心里是不是很矛盾,很糾結,是因為你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讓他回去向媽媽承認錯誤,把錢還給媽媽。如果真的想要那個玩具,再和媽媽商量,或者在家里勞動掙錢,用自己掙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沒說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高高興興地告訴我,他把錢還給了媽媽,而且媽媽原諒了他,還答應給他買那個玩具車了。看著他與昨天全然不一樣的陽光笑臉,我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訴他以后千萬不能再做這樣的事情了。由此可見,教師只要走進學生的內心,維護學生的尊嚴,就能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讓學生正確認識是非,這也是我們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前提。
二、課堂教學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德育滲透在各科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普遍接受道德教育,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尊重老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做一個健康、熱心的人,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根據(jù)他們的個性差異、認識程度,因人、因事給他們做細致的思想指導工作,以彌補課堂教學中普遍性的不足,讓他們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教學中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但學習好,紀律也好;有的學生學習好但是有些不好的小毛病,比如偷同學的東西、抽煙、打架等。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就要結合課堂教學,用課后的個性教學轉化他們的思想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這些行為對同學、對自己的危害性,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錯誤,從而改正錯誤,做一名心理健康、行為規(guī)范的學生。
三、結合游戲活動
德育如果只放在課上,讓學生對德育的認識只停留在抽象的想象中,這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與實踐性。為了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德育,并從實踐中體會德育對他們成長的重要性,我們要遵循學生心理的發(fā)展特點,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激發(fā)起學生參與的熱情。比如,為了讓學生懂得遵守規(guī)則,一切才能有秩序的發(fā)展,我用“擊鼓傳花”的游戲,讓學生們親身參與。游戲前我給他們制訂游戲規(guī)則,在擊鼓的過程中,鼓聲停時花在誰手里,誰就要表演節(jié)目,朗誦、唱歌、舞蹈,根據(jù)自己的特長,但是不能不表演。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所有的事情只要大家共同遵守規(guī)則,才能順利發(fā)展。
四、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我
不要看學生是一個單純的角色,他們其實也是一個多重角色,在家是子女,是孫子、孫女,在學校是同學,在社會可能是朋友。有些學生在校是好學生,認真聽講,團結同學,成績優(yōu)異,可是在家里就像變了一個人,霸道、不講道理,唯我獨尊,不懂得體諒父母,更不懂得尊重爺爺奶奶。有的學生在家是乖孩子,體諒、愛護長輩,可是一到學校就像是脫了韁的馬,無拘無束,學習趕不上去,同學關系也相處不好。結合這些不同的角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要耐心引導學生,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我,改正缺點,做一個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是一個健康、活潑、陽光的孩子,懂得愛家人、愛老師、愛朋友,也愛我們生活中的動植物。只要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認識自我,我們就一定能解決德育工作的根本問題,進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