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中拜倫式英雄的中國化

        2016-05-30 02:34:48周可戈劉永志
        關鍵詞:質(zhì)疑精神中國化

        周可戈 劉永志

        摘要:清末文壇的拜倫熱給魯迅帶來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漂泊、孤獨和具有反抗氣質(zhì)的“拜倫式英雄”已經(jīng)深入到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魂,他結合中國的實情,發(fā)掘其可利用的價值,在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使拜倫式英雄中國化。魯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國語境下的拜倫式英雄,對拜倫式英雄這一異域形象經(jīng)歷了由烏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來的傳統(tǒng)勢力后在妥協(xié)中求生存的轉變,不同層面地展現(xiàn)出拜倫式英雄的質(zhì)疑精神和抗爭元素。其小說精心刻畫的拜倫式英雄為改造國民性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關鍵詞:拜倫式英雄;中國化;質(zhì)疑精神;抗爭元素;改造國民性

        中圖分類號: I10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2-0101-05

        魯迅并不是第一個介紹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中國人,在晚清和民國這個“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很多學者都在積極引進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清末文人梁啟超、馬君武、蘇曼殊、王國維、胡適等人在20世紀初通過圖片、譯介和傳記等形式為國人極力引薦這位19世紀蜚聲歐洲文壇的浪漫主義詩人及作品。1908年2月和3月,魯迅署名令飛在《河南》雜志的第二期和第三期發(fā)表了一篇介紹浪漫主義流派的美學論文——《摩羅詩力說》?!澳α_”是梵語音譯,意思是惡魔,“摩羅詩力說”就是論惡魔派詩歌的力量?!澳α_詩派”就是浪漫派,19世紀初期盛行于歐洲,是以拜倫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反叛傳統(tǒng)、斗志昂揚的浪漫主義流派。處于世紀之交、社會轉型時期的清末文壇刮起的這股“拜倫風”無疑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當時文人對拜倫的熱忱都源于拳拳報國之心。魯迅后來撰文提到,那時拜倫比較為中國人所知,是因為“在一部分中國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復興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反應?!盵1]220-221 有學者認為,清末民初的學者對拜倫的定位停留在“反抗斗士”的形象上,文壇對拜倫本人的關注高于其詩作,因而傳記類的譯介遠遠多于對其詩歌的翻譯[2]83 。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全面,忽略了拜倫的作品對中國作家的影響。著名文學評論家阿英指出,晚清的小說,翻譯多于創(chuàng)作,而中國的創(chuàng)作就是在這洶涌的輸入情形之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3]180。 實際上,外來文學的傳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推翻帝制以后。魯迅年輕時讀了不少拜倫的作品和關于拜倫的評論,非常推崇拜倫精神,漂泊、孤獨、具有反抗氣質(zhì)的“拜倫式英雄”已經(jīng)進入到魯迅后來的創(chuàng)作中。魯迅結合中國的實情,對“拜倫式英雄”進行了中國化改造。這里試從形象學的角度解讀魯迅早期及中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塑造的拜倫式英雄。

        一、拜倫式英雄的引入

        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認為,一切形象都源于對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的關系的自覺意識中[4]4。 魯迅東渡日本留學的初衷是去異域尋找救國良方,初到日本所讀的外來書籍和特殊的求學經(jīng)歷拓展了他的視野,也使他對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有了全新的認識。據(jù)許壽裳回憶:“魯迅在弘文學院時,已經(jīng)購有不少日本文書籍,藏在書桌抽屜內(nèi),如尼采的傳,拜倫的詩……”。[5]11 毫無疑問,給西方帶來巨大影響的尼采超人哲學和拜倫質(zhì)疑權威、不畏強暴乃至孤身奮戰(zhàn)的精神使魯迅捕捉到了來自精神的力量。他非常崇尚拜倫的質(zhì)疑精神和反叛傳統(tǒng)的氣質(zhì),視拜倫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眾所周知,拜倫因為個人問題自1818年從英國出走后,對傳統(tǒng)、世俗徹底失望,創(chuàng)作的詩都是反抗意識極強的。而同時,一度在歐洲開展得如火如荼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被神圣同盟的復辟運動淹沒,主張人文主義的啟蒙思潮也有倒退到基督教這一扎根于歐洲兩千多年的精神枷鎖的趨勢。這時,拜倫敢于站出來對“萬能的主”說“不”!無論是《海盜》的主人公康拉德,還是詩劇中的曼弗雷德或該隱,都不會屈從于權威,也決不委曲求全。如曼弗雷德不因自己犯下過失而被精靈引誘,更不愿向上帝懺悔,祈求主的寬恕,他說:“圣人沒有權力,祈禱沒有魅力,懺悔沒有純潔的形式,沒有外在的表征,沒有齋戒禁實,沒有痛苦哀傷,也沒有比這些更大的深沉絕望的內(nèi)心的苦痛。”[6]85 他要為自己審判,自己把握生死的權力。而詩劇《該隱》更是解構了《圣經(jīng)》里的人物,上帝被刻畫為嗜血的暴君,路西弗成為先知,該隱成了被他引導而覺醒的人。在上帝接受了弟弟亞伯獻祭的羊羔而把他的祭品果實吹倒后,該隱質(zhì)疑道:“聞見燒焦的肉香,冒氣的血味,聽見哀鳴不止的母羊的痛楚……耶和華他才歡飲嗎?”[6]240 雖然這些人物的命運不是死亡就是流浪,但他們都展現(xiàn)出反叛傳統(tǒng)、不懼權威、永不妥協(xié)的戰(zhàn)斗精神,是孤身奮戰(zhàn)的英雄,即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在西方影響巨大,連著名詩人歌德都承認《浮士德》從《該隱》中吸取了力量。身處國外,又處于社會動蕩時期的魯迅也開始考慮將這一異國形象引入國內(nèi)。

        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初衷是改變?nèi)说木瘢伞傲⑷恕倍傲??!傲⒁庠诜纯?,指歸在動作”的摩羅精神時刻激勵著他,他希望通過引進有反抗意志的作品和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來改造國民性。正如他在《吶喊·自序》所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因而“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1]417。魯迅認識到要從根本上改變近現(xiàn)代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狀況,必須從思想領域做起。只有在思想領域引進質(zhì)疑精神和抗爭意識,而不是單純從西方引進武器或進行自上而下的維新運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而反抗精神正是愚弱的國民所欠缺的,因為多年的封建專制已經(jīng)使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僅存奴隸的順從。魯迅在初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注意到“古訓所筑成的高墻”使人們“連想也不敢想”;至于百姓,只能“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就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jīng)有四千年!”[7]81-82 在日記體小說《狂人日記》中,狂人儼然化身為一個拜倫式英雄,質(zhì)疑精神已經(jīng)上升到覺醒的層面。他發(fā)出了驚世之問:“從來如此,便對嗎?”,又大膽地將號稱“仁義道德”的中國歷史解構為“吃人”的歷史。《狂人日記》是魯迅自《摩羅詩力說》以來,隱忍十年后以反叛傳統(tǒng)為主題的一鳴驚人之作,而這次投筆落實了他在《摩羅詩力說》一文提出的“別求新聲于異邦”的主張?!端帯返闹魅斯蔫け徊逗笤诒O(jiān)獄中說“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然而他的話被康大叔轉述后卻成了“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他認為夏瑜說的簡直不是“人話”,夏瑜對封建權威的解構無人認可,獄卒感興趣的只是在他身上搜刮值錢的東西,搜刮無果后便將他毆打一通。茶客們聽了康大叔的講述后無不附和,一致認為夏瑜“發(fā)了瘋了”??梢姺饨▽V葡碌闹袊坝廾裾咭鸭舜蟪伞盵8]182??袢?、夏瑜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專制的解構與曼弗雷德、該隱對上帝的反叛如出一轍。魯迅在《吶喊》中塑造的“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其藍本就是拜倫式英雄,他把這一異域形象吸納進自己的小說中,讓顛覆傳統(tǒng)的異域因素進入了本土,給當時的文壇乃至思想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二、拜倫式英雄在中國的困境

        當代形象學認為,形象是作者創(chuàng)造或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9]210。 魯迅對拜倫的接受“既不同于梁啟超那樣力圖書寫宏大的民族進化與競爭史,也不同于蘇曼殊那樣致力于表現(xiàn)個人靈魂創(chuàng)傷和整合的歷程,而是在兩者的巨大張力之間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若干矛盾。他義無反顧地背叛了傳統(tǒng),卻又在‘現(xiàn)代的門檻上舉步不前”[10]。 辛亥革命前后多變的時局使魯迅對現(xiàn)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拜倫式英雄在他心中的烏托邦形象漸漸模糊、淡化了。魯迅中期塑造的英雄與拜倫式英雄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在雜文中,他把夏瑜這樣的拜倫式英雄稱為“天才”,然而,這樣的形象是“烏托邦”式的,在中國幾乎不能找到生存的土壤。魯迅意識到,狂人、夏瑜的奮力抗爭是孤獨甚至徒勞的,他們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獨異個人”,決不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奴性十足的大眾已經(jīng)淪為“庸眾”,只能充當麻木不仁的看客,甚至還會為一己之利出賣或吞噬為他們爭取自由權利的英雄?!蔼毊悅€人”在“庸眾”面前根本沒有影響力,更談不上與權威對抗。所以,他塑造的“獨異個人”不會像查爾德·哈羅德這種“最不適合與人為伍的人”,在拜倫筆下還能生活得“并非空虛徒勞”,能“像一張無聲的七弦琴”,“長留在人們記憶中?!盵11]336 魯迅清晰地認識到,封建專制泯滅個性、扼殺天才,甚至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都沒有,中國的國民性最缺乏“誠”和“愛”。即使帝制已經(jīng)被推翻,封建專制的遺毒仍然存在。因而,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角色在《懷舊》、《藥》、《頭發(fā)的故事》、《風波》、《阿Q正傳》中比比皆是,狂人、夏瑜并沒有在他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中占很大篇幅,畢竟中國社會并不“尊個性”、“張精神”,個性主義總是在萌芽狀態(tài)就被扼殺,孤獨天才在庸眾中若隱若現(xiàn),被歸為瘋子,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由他們率領大眾推翻蒙蔽人心的舊秩序實在太渺茫了。魯迅不屑于做孔乙己、陳士成那種舊式讀書人,但卻能在呂緯甫、魏連殳這類糾結于新潮和傳統(tǒng)之間的新式知識分子身上找到他自己的影子,不無凄涼、無奈。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社會上……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盵1]167 魯迅在短篇小說集《彷徨》中塑造得更多、更為細膩的是一些受過西學熏陶的新式知識分子,他們在理想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似乎已經(jīng)不能孤身奮斗下去,有的(如子君、魏連殳)走向了毀滅,有的(如呂緯甫)最后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現(xiàn)實妥協(xié),退回到連自己都鄙視的起點。魯迅受19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先驅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和西方現(xiàn)代哲學創(chuàng)始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影響,在面對殘酷、血腥的現(xiàn)實時,對人尤其是孤獨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反思,原本懷著“我以我血報軒轅”的浪漫情懷,又不得不感嘆“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12]166, 苦悶、彷徨甚至虛無成為他中期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他本來批判屈原臨死前才能“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而反抗挑戰(zhàn),則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后世,為力非強”[1]69,卻又把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放在了《彷徨》的扉頁上。正如李歐梵所述,魯迅“描寫的精神界戰(zhàn)士作家都是孤獨天才的形象,是分開的個性主義者,是對社會流俗的反抗者。從貫穿全篇的他對文學的看法的陳述以及他自己與文學認同的表示,也強烈地表現(xiàn)出一種心理氣質(zhì)?!盵13]20 魯迅中期創(chuàng)作的新式知識分子雖然具備反叛氣質(zhì),卻沒能像拜倫筆下的海盜那樣“去追尋那逼近的搏斗,把別人看作危險的變成歡樂”[14]161, 他們在中國語境下對世俗的抗爭均以失敗而告終,而在反叛傳統(tǒng)的過程中呈現(xiàn)更多的是孤獨。

        三、拜倫式英雄在中國的改造和利用

        異國形象并非異國情況的復制,“文學中對于異國形象的表述,重要的不是追求一個文化事實,而是發(fā)掘其可利用的價值”[15]3 今天我們在新歷史主義的視角下解讀魯迅早期和中期的小說,可以看到魯迅的創(chuàng)作是面向未來的,這一點是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風格俱存的魯迅與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所不同的地方。拜倫對現(xiàn)實失望后采取的是逃離的態(tài)度,他借寫詩躲進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書寫傷感孤寂的情緒,而魯迅則在寂寞、苦悶、彷徨之后開始通過寫作來治療自己的孤寂,同時積極思考解救的方式。魯迅希望通過引進有沖擊傳統(tǒng)斗志的拜倫式英雄,使讀者在意識層面上掙脫傳統(tǒng)道德對精神的束縛,逐步改變?nèi)藗兊膬r值觀,從而達到參與社會重構的目的。經(jīng)魯迅中國化改造后的拜倫式英雄不再止步于為自己的理想漂泊、流浪,而是更進一步,肩負起改變未來社會的歷史使命?!犊袢巳沼洝菲┑摹熬染群⒆印焙盟啤凹缱×撕诎档拈l門”對未來吶喊;《藥》在結束前魯迅特意向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志士夏瑜的墳頭添上了花環(huán),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的第一部小說集以《吶喊》命名,為的是慰藉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驅。如何使拜倫式英雄從解構封建權威至抗爭時不再孤獨,把國民的從眾心理變?yōu)閳F體合作,是他思考的問題。他認識到在改造國民性的歷程中,婦女是不容忽視的,因而他的小說中也不乏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塑造得不像拜倫的詩《她在美中行》那樣形而上,但確也有像海盜的女兒海蒂那樣不懼權威、孤身奮斗的女性。

        1925年魯迅為《京報》附刊《婦女周刊》周年紀念特號撰稿寫道:“在女子,是從有了丈夫,有了情人,有了兒女,而后真的愛情才覺醒的;否則,便潛藏著,或者竟會萎落,甚且至于變態(tài)?!盵1]264 的確,單四嫂子雖然是個粗笨女人,但有了兒子后,兒子承載了她全部的希望;祥林嫂在前夫死后曾想追求屬于自己的生活,逃到了魯四姥爺家做女傭;而豆腐西施楊二嫂卻被他描寫得很變態(tài)。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數(shù)千年的封建禮教已經(jīng)將婦女的地位邊緣化,婦女在整個社會中已經(jīng)淪為他者,沒有地位,沒有自由可言。魯迅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文藝會講上借用俄國小說家阿爾志跋綏夫的話講到,婦女除了把黃金世界預約給子孫外,還承載著未來的希望。雖然“子不教,父之過”的理念在中國已經(jīng)盛行了幾千年,但幼童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母親的陪伴下度過的。沒有覺醒的母親,孩子就不會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推翻帝制后,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必須發(fā)生轉變,否則社會的改變只會停留于表面。魯迅關注婦女是他改造國民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處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中國舊式婦女,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創(chuàng)作《彷徨》時將拜倫式英雄的質(zhì)疑、抗爭元素引入后塑造了幾個經(jīng)歷不幸卻又具有反抗氣質(zhì)的女性,實現(xiàn)了拜倫式英雄在中國語境下的升華。祥林嫂雖然最終沒有走出封建禮教的牢籠,但她畢竟邁出了出逃、爭取自由的一步。愛姑,一個已經(jīng)具有自我意識,能夠叫板封建家庭,開始反抗傳統(tǒng)婚姻的女性,主動提出與有了新歡而且有公公撐腰的丈夫離婚,結果被七大人這種代表封建家族制度權威的長輩以“和氣生財”為由將她壓制了下去。她理應認識到依靠封建家族制度來解決封建婚姻問題本來就是無稽之談。最為悲壯的是子君,為了愛終于走出了封建家庭,認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12]112 雖然她勇敢追求、苦心經(jīng)營的愛的小窩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而崩潰,涓生最終還是拋棄了她,她選擇的路“就像婚姻制一條灰白的長蛇”,蜿蜒地向她奔來,“又忽然消失在黑暗里”[12]129,她不得不回到封建家庭中去,但她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挑戰(zhàn)必然給封建婚姻制度這潭死水帶去微瀾,也給愛人涓生留下懊悔和永久的遺憾?!秱拧肥且凿干囊暯菙⑹龅模阋娝勒邔ι叩挠绊?。魯迅安排《離婚》為《彷徨》的結束篇決非偶然,他在講述這些女性的故事時也在啟示讀者:雖然祥林嫂還是在舊歷年底死去,愛姑沒能成功離婚,子君最終沒能守住新式婚姻,這也是作者最為苦悶的,但如果社會上多出現(xiàn)幾個女斗士呢?傳統(tǒng)勢力已經(jīng)摧枯拉朽,封建禮教這“空虛中的暗夜”在這些女斗士的奮爭下已經(jīng)氣數(shù)已盡,自由的曙光即將來臨。

        四、結語

        晚清的拜倫熱使魯迅開始研究摩羅詩人,他提出了文藝“別求新聲于異邦”的主張,魯迅沒有止步于從譯介的層面上介紹拜倫及其作品,他更希望通過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使拜倫式英雄中國化。魯迅一生也從事翻譯,創(chuàng)作自然受到了異域的影響。當然,魯迅的創(chuàng)作受到的異域影響是多元的。有學者認為,魯迅的美學思想多受尼采哲學的影響,文學風格主要受俄蘇文學的影響,語言風格是日式的。從表面上看,魯迅不像徐志摩、林語堂那樣較多地受到英美文學的影響,因為他不懂英文,還對英美文學懷有偏見,覺得英國作品大多是無聊的[16]812;以往對魯迅小說的評論主要關注的也是他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但魯迅的創(chuàng)作同樣具備浪漫主義風格,他在前期和中期小說中塑造的非正統(tǒng)的、具有反抗氣質(zhì)的人物形象還是他內(nèi)心一直推崇的拜倫式英雄。他對這個異域形象的中國化經(jīng)歷了由烏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來的傳統(tǒng)勢力后在妥協(xié)中求生存的轉變,然后竭力發(fā)掘這個異域形象可利用的價值,為改造國民性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與拜倫塑造的反抗斗士不同的是,魯迅在中國語境下苦心塑造的反抗傳統(tǒng)、孤獨戰(zhàn)斗的斗士最終難以戰(zhàn)斗下去,這是他自己的困惑,他自己也不能確定是否能解決,最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讀者。自寫下《摩羅詩力說》以來,魯迅自身已化身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與陳規(guī)陋習作戰(zhàn),而拜倫精神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文學生涯,他后期的雜文依然保持著“硬骨頭式”的作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吳赟. 翻譯·構建·影響: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在中國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阿英. 晚清小說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4]孟華. 比較文學形象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許壽裳. 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回憶魯迅全編[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6]拜倫. 曼弗雷德 該隱[M]. 曹元勇,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7]魯迅. 魯迅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魯迅. 魯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9]曹順慶. 比較文學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10]余杰. 狂飆中的拜倫之歌——以梁啟超、蘇曼殊、魯迅為中心討論清末民初文人的拜倫觀[J]. 魯迅研究月刊,1999,(2):

        [11]勃蘭兌斯.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四分冊[M]. 徐式谷,等,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12]魯迅. 魯迅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3]李歐梵. 鐵屋中的吶喊[M]. 尹慧珉,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14]拜倫. 拜倫經(jīng)典詩選[M].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15]姜智芹. 文學想象與文化利用——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6]魯迅. 魯迅書信集:下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猜你喜歡
        質(zhì)疑精神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圣經(jīng)》經(jīng)文中國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學周刊(2017年9期)2017-03-30 15:54:48
        在質(zhì)疑中學語文
        從實際教學中談如何激發(fā)學生歷史質(zhì)疑精神
        考試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8:14:03
        例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考試周刊(2016年55期)2016-07-18 23:14:05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色婷婷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精品人妻无码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A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少妇—二区| 我要看免费久久99片黄色|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粗大无套gay| 高清国产亚洲va精品|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红一片| 中国丰满熟妇av| 亚洲国产剧情在线精品视|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蜜臀av999无码精品国产专区| 久久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91九色播放在线观看| 美丽人妻在夫前被黑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国产精品女视频一区二区| 资源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蜜桃成熟时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日本大胆人体亚裔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