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簡便計算是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要求掌握的內(nèi)容之一,它不僅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能力。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有很多教師會注重訓練簡便計算的技巧,然后通過大量程式化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簡便計算的熟練程度。但是,這樣并沒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大部分學生并沒能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在這里,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小學數(shù)學簡便計算的教學策略,以期有效提高學生簡便計算的準確度和速度。
一、分析比較,選擇最優(yōu)的簡便計算
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課本上給出的和老師教的計算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學生一開始可能接受不了,有的學生認為這種方法簡便,有的認為另外一種方法簡便,這是因為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簡便的方法也就因人而異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讓學生經(jīng)歷全部的計算過程,然后讓他們獨立思考、體驗并分析比較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地認識到運算的規(guī)律,從而逐漸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簡便計算方法。
例如,在計算25×24時,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計算,于是就出現(xiàn)了很多種計算方法。
學生A:25×24=(5×5)×24=5×(5×24)=5×120=600:
學生B:25×24=25×(4×6)=25 x 4×6=100×6=600;
學生C:25×24=25×(8×3)=25×8×3=200×3=600;
學生D:25×24=25×(4×20)=25×4×20=100×20=2000;
學生E:25×24=25×(4+20)=25×4+25×20=100+500=600。
大家對學生D的算法意見比較大,顯然,學生D的算法是不正確的。通過分析比較,學生D可以從其他同學的計算方法中得到借鑒,并糾正自己的錯誤,同時掌握了多種計算方法,最后從這么多種方法中,作出比較,看哪種更適合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鞏固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jié)合律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他們在以后學習中的應用能力。
二、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簡便計算
在小學數(shù)學的計算教學中,小學生理解簡便計算的方法是從實際生活問題出發(fā)的,所以在簡便計算的教學中,應當把數(shù)學知識和生活背景結(jié)合起來,作為學生自覺建立簡便運算的支撐點。聯(lián)系實際生活,既能使學生理解簡便計算的算理,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為了使學生掌握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的簡便計算,老師可以根據(jù)實際生活,讓學生解決貼近生活的問題:植樹節(jié)時三年級和四年級去植樹,三年級有54人,四年級有46人,每人種5棵樹,三、四年級一共種了多少棵樹?這個問題有兩種解答方式,有的學生先算出三年級和四年級分別種了多少棵,再算出兩數(shù)的和,即:54×5+46×5。有的同學先求出三、四年級的總?cè)藬?shù),再乘以每人種的棵數(shù),即:(54+46)×5。這時老師讓學生比較一下兩種計算方法,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不同但結(jié)果是一樣的,第二種先算出兩個年級的人數(shù)因為剛好是整百數(shù),能夠進行簡便計算。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感悟到簡便計算的巧妙,學生通過生活經(jīng)驗能夠容易理解運算定律,就算老師沒有明確地指導,學生也能夠靈活地運用定律,說明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認知結(jié)構。
三、在錯解中解析簡便計算
在進行簡便計算時,學生步驟有誤是很常見的,但是老師不能輕視這些錯解,而應該好好利用這些錯誤的解法,把這種錯解當作有用的資源,向?qū)W生好好分析,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知識。
例如,有的同學會把這兩道算式寫成這樣:
84×99=84×(100-1)=84×100-1=8400-1=8399;
125×8÷125×8=1000÷1000=1。
對于這類錯題,學生還不知道錯在哪里。這時老師應該給學生時間,讓他們仔細觀察、好好分析、相互討論,最后他們可能會恍然大悟:84×(100-1)=84×100-1,乘法分配律沒有運用正確,應該是84×(100-1)=84×100-84=8316;第二道運算的順序出現(xiàn)了錯誤,同等級的運算,應該從左往右計算,要簡便計算的話,應該“帶符號搬家”,所以應該這樣:125×8÷125×8=125÷125×8×8=1×8×8=64。有了這樣的錯題分析,學生對這種題型就會刻骨銘心了,以后犯錯的概率就變低了。
四、在習題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簡便計算的意識
對于簡便計算,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意識里,只有要求要用簡便計算時才會進行簡便計算,沒有明確要求時,就不會去用簡便的方式計算。從這點可以看出,學生并沒體會到簡便計算的應用價值。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一些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簡便計算的教學契機時,老師就應好好利用,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我需要簡便計算”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做144÷4×25的計算時,當很多學生還在苦苦計算時,有個別學生很快就算出來了,他們的做法是:144÷4×5=36×25=4×25×9=100×9=900。從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這些學生是已經(jīng)懂得了簡便計算的價值所在,這時老師應當給予這些學生贊揚與肯定,讓其他學生跟這種算法作對比和評價,學生就會體會到簡便計算的好處,因而受到啟發(fā)和激勵。長期這樣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就能慢慢養(yǎng)成簡便計算的意識,從而擁有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總而言之,簡便計算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它蘊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和思想,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簡便計算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shù)學知識的能力,以及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教師要激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認識數(shù)學,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真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