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鈞豪
【普陀中學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1) 龍應臺在《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中說:“在一個法治上軌道的社會里,人是有權利生氣的?!憬裉觳簧鷼猓徽境鰜碚f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xiàn)在就去告訴你的公仆立法委員、告訴衛(wèi)生署、告訴環(huán)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
(2) 2012年網絡經典語句:生氣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以上兩段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標題,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襲。
據(jù)說“生氣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若魯迅先生在世,大概會把它加入阿Q的語錄中去,倒也不賴。
這句“心靈雞湯”實在無趣。佛陀慈悲為懷,尚有金剛怒目。甚至那些成天嚷嚷著“存天理,滅人欲”的陳腐老先生們也不敢這么說吧,其所為何?就是因為生氣是人生而擁有的情緒,或者說能力。嬰兒初啼,哭的莫不是對這世界的憤怒:為何把我從那么舒適的母體帶到了這污濁的塵世?對此,我們何從勸止?
那么,有的人為什么不生氣?若這句話不算反問,我便能作出回答:懦弱。因為懦弱,我們有了“人善被人欺”這樣的俗語;因為懦弱,我們有了“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這樣的經典;因為懦弱,我們有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樣的評價。“好人”們總是被人欺負而不生氣、幫人做事卻被埋怨而不生氣,諸如此類,不公、不正都能被“好人”們吞下肚去。何等恭順的良民!但你想想這樣的人組成的國家最終會落得個什么下場!
世事繁復,怎會沒有我們生氣的時候?《好漢歌》中唱“該出手時就出手”,該生氣時就得生氣。面對秦王的失信與戲弄,藺相如沖冠一怒,持璧睨柱,不懼共亡。面對另一個秦王的強辯與威逼,唐雎瞠目一怒,直欲血濺五步,天下縞素。面對外族入侵,岳飛振臂一怒,壯懷激烈,金戈鐵馬,氣吞如虎。面對這些,如何能不怒?但這種情況下,除了他們,又有誰人敢怒?而歷史巨輪的舵,正是被這一群憤怒的人以血肉之軀生生扳動。
那么生氣之后呢?無所作為而偃旗息鼓了么?當年孫中山先生向袁世凱妥協(xié)之前,何嘗不生氣?可之后卻還是將革命成果拱手相讓,最終讓人懷疑“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乃是痼疾。所以,生氣之后,更要有所作為?;蛘哒f,生氣本就是指這樣一組連貫的行為:怒而后發(fā)。若是怒而不發(fā),那么與受人欺而忍氣吞聲、只言“就當兒子打老子”的阿Q有何區(qū)別?
敢怒,敢言,敢為。在藺相如他們那個古舊年代,尚有憤而一爭公平者,何況現(xiàn)代法治社會呢?夫子言:“以直報怨”,是生氣之道也。
得分: 52分
作者目光犀利,思考深刻。開篇從網絡語錄“生氣就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中讀出了隱藏的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思考頗深。接著分析“有些人不生氣”乃是源于懦弱,從“人善被人欺”的俗語,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的經典,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評價,舉例論證,層層剖析這種懦弱深入國民骨髓的危害,最后提出結論——只有做到敢怒、敢言、敢為,才是真正的生氣之道。文章借“生氣”這一常見的情緒,思考國家民族的命運,立論高遠。
但文中關于“生氣”的觀點似乎有些絕對,“生氣”與否,受一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所限,應更辯證地看待,且文中關于“生氣”的論證缺乏到位的因果分析,影響了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