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燕
高中時期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攝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糧。新課改后,《先秦諸子選讀》成為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之一,契合了當今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對社會和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執(zhí)教第一單元《〈論語〉選讀》時,在怎么為學生所用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節(jié)選部分的思想內(nèi)容做了整理歸類,為學生作文積累精神的底子和可用的素材。
一、心懷天下
1.以天下為己任,敢于擔當?shù)闹魅宋桃庾R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天下無道,孔子就承擔起改變天下的責任??鬃訉⒔ⅰ疤煜職w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薄安豢梢圆缓胍恪保簧跋幌九?,游說諸侯,又收徒辦學,有教無類,就是要弘揚仁道,改變禮崩樂壞的亂局,恢復安定的社會秩序。接輿譏笑孔子說,現(xiàn)在壞人壞事如滔滔洪水,你和誰去改變它呀!還不如離世隱居的好。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比绻煜掠械?,我也不會這樣努力去推動改變了。既然天下無道,我就擔當起改變它的重任??鬃訛榱俗尳y(tǒng)治者采納自己的主張,以高齡之軀,周游列國十四年,棲棲遑遑,“累累若喪家之犬”,歷盡艱辛,險些喪命時,仍然“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一生的思想和活動,都是為了弘揚仁道,建立理想社會。他一生的作為正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生動體現(xiàn)。
2.追求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zhí)著精神
孔子身處“禮崩樂壞”的時代,許多人明哲保身,消極避世,但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改變天下無道的現(xiàn)實,使它朝著“有道”的境界前進。在他認定的有道境界中,從天子、諸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階層分明,秩序井然,人們的言行舉止都符合他所主張的政教倫理觀念,社會一片和諧安寧。孔子的這種主張遭到了許多隱士的反對,他們對孔子師徒極盡奚落和嘲弄,但孔子從來沒有動搖過,為此周游列國十四年之久。在此過程中多次碰壁,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xiàn),但他仍然為之奮斗,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鬃訋熗奖魂?、蔡兩國士兵圍困于郊野中,好多天沒有吃食物,隨從的弟子有的餓得站不起來,可孔子依舊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唱歌、彈琴。他堅定地面對困難,不言放棄。這種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執(zhí)著堅毅的高貴品質(zhì),讓人肅然起敬。
3.憂民憂己的憂患意識
孔子的憂患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修己之憂和國民之憂上??鬃用鎸y世的道德淪落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則是對德、學、義、善等人的內(nèi)在價值和修養(yǎng)不能施行的憂慮。如果沒有辦法“內(nèi)圣”,那“外王”的理想便是空談,因而孔子強調(diào)“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知識孜孜以求,對弘道堅持不倦,將這種意識內(nèi)化在行動和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直面自省、匡世濟民的擔當精神,在動蕩的時代剛健自強,積極入世,慨然有為。這種憂患意識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知識分子,凝聚和糅合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薪火相傳,綿澤至今。
二、領悟《論語》體現(xiàn)的立身處世原則
宋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是說懂得半部《論語》就足夠去治理天下了。因為《論語》涉及到了詩、書、禮、樂,知識豐富,包含了對人們“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的深刻啟示。孔子及其弟子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由此及彼,以小見大,感悟哲理,而表達出來又是那樣言簡意賅,語淺情深,給人很多方面的啟示。
1.認識自己的無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因為只有承認自己有不盡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學無止境?!读凶印珕枴防镉涊d了兩小兒對于太陽究竟什么時候離我們近的問題爭辯不休,而“孔子不能決也”,他沒說什么,默然承認自己的無知,打算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鬃右宰陨硇袨楦嬖V我們只有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人才能進步。
2.善于自省,勇于改正
孔子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人都可能有過錯,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所以人先要正視錯誤,進而改正錯誤,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德行高尚的君子不會掩飾自己的過錯,小人恰恰相反?!靶∪酥^也必文”。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甚至掩飾錯誤??鬃右浴斑^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3.身體力行,言行一致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睆娬{(diào)君子要言行一致,說出來就必須做到,否則就不要說,不僅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給人以示范,要求合乎道德標準,更重要的是要求君子去做實事,要通過做實事去教育別人,也要通過實踐去學習。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時代里,對于“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充滿了憂患和不安。他以超凡的勇氣、樂觀、堅韌和執(zhí)著,身體力行地為時代的緊迫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他周游列國,辛苦奔波,一邊思考,一邊行動,并且不斷地將學與思、思與行緊密結(jié)合起來,始終以自身的行動去實踐他的思想,實現(xiàn)他的理想。
4.學會愛人
“仁者愛人”是“仁”最核心的界定??鬃佑脙蓚€字就概括了“仁”的意義,那就是要了解人、關懷人,他本人就是這樣“愛人”的?!凹核挥?,勿施于人?!弊约翰幌氤惺艿?,不要強加給別人。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體恤人、善待人。孔子啟示我們:“愛人”就是要推己及人,就是要博愛尊重,就是要“以人為本”。特別是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要把他人當成自己一樣,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這是一種道德關懷,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5.寬以待人
如何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本盐覀?,多責求自己,少苛責別人。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發(fā)生了矛盾,不要一味地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自己,應該多從自身找毛病,多作自我批評?!皣烙诼杉海瑢捯源恕笔潜3至己煤椭C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語文教師在講解文言作品時必須擇重而學,要著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經(jīng)典內(nèi)化為學生的精神信仰,進而使他們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更多的古代經(jīng)典,并將所學與時代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起來,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