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程麗
摘 要 視譯是口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提高學員的聽譯水準,加強記憶能力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輔助口譯教學,對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的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認知,對口譯教學提出了一些總結和反思。
關鍵詞 視譯 教學特點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69
Abstract Sight transla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 r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translation level, strengthen memory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ided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and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tra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oral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sight translatio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on
1 視譯的定位
隨和國際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一體化進程的發(fā)展和加快,英漢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成為我國國際交流的重要手段。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是國際會議通常采用的翻譯模式,是一種按照譯出語語言形式和特點進行的直接交際形式。國際會議中有幾乎90%左右的發(fā)言人都是按照發(fā)言提綱和發(fā)言稿進行演說(曹建信,2000)。在這樣的情況下,英漢視譯往往占據(jù)著比較大的比重。譯員常常要參考事先得到的演講稿或者演講提綱,結合聽力內(nèi)容和視覺輔助材料進行口譯。學者Gile (2001)和Lambert(2004)認為視譯是口頭翻譯的書面文本,是口譯與筆譯的結合,是筆譯的具體形式,也是口譯的變體。同時學者Pochhacker (2004)將視譯認為是同聲傳譯訓練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或者作為同聲傳譯學習初級階段的水平測試項目。視譯是介乎于傳統(tǒng)筆譯和同聲傳譯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語言信息轉(zhuǎn)換方式,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快速接受聽力和視覺信息,并進行大腦存儲分析和口頭語言轉(zhuǎn)換的綜合協(xié)調(diào)能力,對學生的口譯學習,尤其是同聲傳譯學習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是高??谧g教學和譯員培養(yǎng)過程中非常關鍵的部分。
2 視譯與口筆譯的區(qū)別
視譯與傳統(tǒng)筆譯有較大區(qū)別。傳統(tǒng)筆譯通常遵循“信達雅”原則,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進行逐字推敲,盡可能做到語言的傳神與優(yōu)美。而在視譯工作場合下,譯員能夠獲得發(fā)言人的演講稿件或者是發(fā)言提綱和PPT文件稿,這些文本給了視譯譯員較好的文本參考。同時演講稿文本語言較書面化,譯員受到時間限制,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對文本文字進行加工翻譯,需要運用到相應的筆譯技巧對語言進行轉(zhuǎn)換,但是通常不能夠做到語言優(yōu)美與傳神,其最重要的工作原則為“準確,流暢,快速”,不能有足夠的時間對文字進行推敲。
視譯與同聲傳譯也有較大的區(qū)別。同聲傳譯絕大部分情況下完全依賴聽力獲取信息,信息獲取的過程較為被動,一旦聽力來源受損,則不可能完成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視譯有文本可依,譯員可以主動獲取信息,信息獲取的途徑多樣化。 在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同聲傳譯要求精力集中于聽力信息,接受信息后再腦中對信息進行存儲加工后轉(zhuǎn)換為目標語輸出,在記憶機制上完全依賴于短時記憶,通常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就開始翻譯,源語言的詞句形式直接影響到目標語的詞句選擇,盡管譯員意識到譯語詞句有選擇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由于時間倉促而無能為力。在視譯的過程中,譯員需要邊聽邊看,同時將聽到的和看到的信息加以對比處理。一方面譯員在工作過程中的精力分配將要更加分散,信息接收途徑增多,處理信息的壓力也相應增大,一旦處理不當,則造成信息轉(zhuǎn)換無法完成。另一方面,視譯通常作為會議的直接參與者,獲取信息的完整性比較充分,發(fā)言人的語速,口音和詞語選擇對譯員影響相對較小,譯員可以通過文本信息對譯語形式進行更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的處理。
3 國內(nèi)外視譯教學研究綜述
在視譯教學和研究方面,西方學者如Gile, Pochhacker, Lambert等已經(jīng)取得了比較成熟和系統(tǒng)的成果,他們將視譯定義為同聲傳譯訓練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的訓練學生快速接收聽力和視覺信息,并進行大腦存儲分析和口頭語言轉(zhuǎn)換的綜合協(xié)調(diào)能力的重要提高手段。如學者Lambert在分析視譯練習中譯員注意力分配問題后得出文稿的呈現(xiàn)在挑戰(zhàn)譯員注意力分配的同時,有助于譯員在同傳中的表現(xiàn),并且建議在以認知為基礎的同聲傳譯訓練中吧視譯作為進行真正同傳訓練的中間環(huán)節(jié)(2004,Lambert)。因此,在國際知名的翻譯如巴黎高翻,蒙特雷等都開設有個專門的視譯課程。
國內(nèi)學者對視譯教學及其研究相對處于起步階段,開設此類課程的院校只限于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等專業(yè)語言院校的高翻學院。關于視譯及其研究的論文也只限于方宏瑜(2004),項霞和鄭冰寒(2011)等有限幾篇。比如國內(nèi)學者劉和平教授認為視譯過程中譯員的書面材料主要分為譯員自己翻譯文稿,他人翻譯文稿和他人翻譯或者會議提供的譯文摘要。仲偉合教授也認為不管在視譯過程中所持的是何種稿件,譯員都需要快速從翻譯文稿中獲取最有效果的輔助和提示信息,保證口譯質(zhì)量的完成(2007,仲偉合)。王建華教授展示了視譯摘要式記憶實驗成果,得出了題目加首句加關鍵詞是最佳的摘要式記憶模式,可以運用于視譯譯員的口譯和視譯的實踐中。鄧敏君教授在對比新老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的停頓位置,切分位置,糾錯和修補及銜接方式等話語標志,發(fā)現(xiàn)新老譯員最大的差異在于犯錯后有不同水平的監(jiān)控與修補手法(鄧敏君,2011)。項霞與鄭冰寒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隱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視譯的難度,掌握了背景知識有助于大大降低含有隱喻的視譯的難度,增加視譯的質(zhì)量和準確度(項霞,鄭冰寒,2011)。近年來國內(nèi)外逐漸意識到視譯在口筆譯教學中的獨特地位,開始重視教學和相關研究,但是由于教員和設配等等問題,視譯課程在國內(nèi)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研究的普遍性還不高,還沒有充分利用這門課程及其建設進一步推動受訓譯員在技能方面的實質(zhì)性提高。
4 視譯課程教學的特點
在視譯的工作過程中,就翻譯的信息量來說,視譯翻譯的信息量要多余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因為譯入語信息的接受不僅僅來自聽力,還來自視覺文本信息??紤]下到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由于在聽力接受上和翻譯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信息的衰減,因此,視譯的效果理論上就比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要好一些。
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口譯教學和培訓的發(fā)展,我們逐漸認識到視譯在口筆譯訓練和同聲傳譯教學和訓練中的獨特地位。在綜合總結視譯教學的步驟,內(nèi)容,課程設置和實踐經(jīng)驗,我們可以總結出視譯課程的一些特點。
首先,基本理論和實踐技巧相結合。目前在口譯理論框架下,視譯訓練在口譯教學,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訓練中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學者提出將視譯訓練納入口譯,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的教學之中(楊艷君,2010)。比如將視譯與影子練習,倒數(shù)練習,源語言概述結合在一起成為同聲傳譯中不可或缺的自我練習方法(張吉良,2004)。視譯基本理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視譯的基本理論依據(jù)和常見困難及解決方法,包括視譯與口譯的基本區(qū)別于互動,快速閱讀,意義單位確定,順句驅(qū)動,邏輯銜接,信息彌補,語速控制等,以教師示范講解為主,學生練習與教師評價為輔(錢多秀,2014)。學生在課后應進行大量的練習,將理論學習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實踐操練,在實踐練習中提高視譯的實踐技能。
其次,課程教學組織要包含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部分。在課程前期,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包括課件制作,練習材料選擇及評價體系,可以在上課前將授課資料提前發(fā)給學生做課前準備,并根據(jù)視譯基本理論進行自我課前練習。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展示授課內(nèi)容,允許學生進行課堂消化理解以及反饋,教師及時評價學生課堂表現(xiàn),糾正不足之處。課程后,教師應布置大量的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練習,學生在領會課程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思考,增加訓練的工作量,并能夠得到教師的反饋。
再次,文本選擇要與課堂內(nèi)容和學生水準緊密切合。課程前期教師應選擇一些新聞時事或者教育類文本,學生比較熟悉此類題材,不至于對練習話題完全陌生,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練習自信和技能。課后練習應適當加入一些有難度有特色的內(nèi)容,如科技,娛樂,學科性內(nèi)容等,增加文本的難度和真實性。
再次,教學設備要保證。教學過程和練習過程最好能夠在同聲傳譯教室進行,如果是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室或者語音教室,要能夠保證有同步錄音功能并可以回放,方便學生和教室對視譯進行反饋和評價。
視譯是一項復雜的語言轉(zhuǎn)換行為,涉及到語言,思維,動作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除了扎實的雙語能力,注意力的分配,意義單位的切分,信息的轉(zhuǎn)換和表達,丟失信息的有效彌補,特定文體的專業(yè)表現(xiàn)形式等等都是視譯成功的關鍵。這些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員的大量實踐練習與講解,反復訓練才能逐漸掌握,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和技能(錢多秀,2014)。
5 視譯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視譯可以提高學員的聽譯水準,加強記憶能力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輔助口譯教學,對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的訓練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視譯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按照視譯教學的認知過程提高學生接受,分析和轉(zhuǎn)換視覺和聽覺信息的過程以及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能力。
視譯教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nèi)容定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口譯課程加以研究和實踐,使得視譯教學逐漸走向成熟,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最終培養(yǎng)出符合知識和市場經(jīng)濟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箭.同聲傳譯技能訓練和運作模式[J].四川外國語學員學報,2005(3):130-132.
[2] 宋維.語言順應論指導下的口譯視譯訓練[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3):104-105.
[3] 萬宏瑜.基于形成性評估的口譯教師反饋——以視譯教學為例[J].中國翻譯,2013(4):45-49.
[4] 王建華.同聲傳譯中的視譯記憶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2009(6):25-30.
[5] 項霞,鄭寒冰.隱喻的理解與表達:基于英譯漢視譯過程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422-436.
[6] 楊艷君.視譯在同聲傳譯教學中的應用型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48-151.
[7] 張吉良.同聲傳譯的自我訓練途徑[J].中國翻譯,2004(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