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欣怡
【摘要】:梁祝作為一個著名的民間傳說是有著廣大的民眾基礎(chǔ)的,這點從很多的文學和戲劇以及音樂作品可以看出來。本文選擇梁祝的故事,不是作為文學作品或者傳說來分析民俗的文化傾向。而是以汝南縣西晉梁祝墓為史實基準,加上后人對梁祝演繹的化蝶傳說為輔助,分析兩晉之間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主觀與客觀性。旨在通過對梁祝故事的傳說與地點結(jié)合考察,對比梳理得出當時兩晉文化的主要特征。
【關(guān)鍵詞】:梁祝;兩晉;禮制;家庭教育
一、梁祝傳說的開始
《四明圖經(jīng)》是梁祝傳說的較為完全的書面記載,此時已經(jīng)交代了兩人之間的相識相知,故事的主干已經(jīng)構(gòu)成。如果從這些民間記載來推斷梁祝故事的大概時期的話,我們可知《十道四蕃志》乃初唐唐中宗時代人物梁載言所著。宋人所見唐人文字已有梁祝故事,又可推論梁祝傳說還可前推至唐代。明徐樹王《識小錄》云:“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薄稌惵劇芬巡豢煽迹督饦亲印窞槟媳背何牡鬯?,這又把梁祝故事的流傳時間大大提前了。明黃潤玉《寧波府簡要志》在記敘“義婦?!睍r有句:“東晉承相謝安奏封為“義婦冢”,。清翟顴《通俗編》卷三十七有“梁山伯訪友”條,引晚唐張讀所著《宣室志》亦云:“晉承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直把梁祝故事記為晉代既有。
二、梁祝背后的故事
這種情況其實在筆者當年第一次去梁祝墓的時候就受到了震動,因為對于從小接受祝英臺入墓,梁祝同墓化蝶傳說的熏陶的人來說,多少還是有些不可思議。梁祝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汝南流傳的梁祝傳說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jié)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書院讀書,在曹橋與梁山伯相遇,二人話語投機,志趣相近,遂結(jié)芝蘭之好,同到書院念書,三年后,英臺奉父命歸家,梁山伯送別路上,祝英臺用隱喻的語言向山伯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而憨厚的山伯一直未能領(lǐng)會,待到山伯醒悟,為時已晚,祝英臺要被其父嫁給馬家,梁山伯聞訊抑郁而亡,臨死讓家人把自己埋在祝英臺出嫁的路旁,祝英臺出嫁時,到了梁山伯墓前哭祭,撞柳樹而死,因此,后人編寫這一故事時也常稱“柳陰證”。經(jīng)過大量的走訪和考證,得出梁山伯是汝南和孝鎮(zhèn)的梁崗人,祝英臺是馬鄉(xiāng)鎮(zhèn)朱董莊人,馬文才是三橋鄉(xiāng)馬莊人的身份例證,其中傳說中基本所有的重要情節(jié)基本都可以在汝南梁祝中找到相對應的地點。梁祝及馬英才的家鄉(xiāng),草橋結(jié)拜,羅山書院,鄒佟夫婦墓地,淚井等。大量的事實證明汝南縣確實是有資格被稱作是“梁祝故里”。當然,本文不是來討論梁祝故里的歸屬及發(fā)源問題的,而是在這些地點和故事的背后,探討分析一下兩晉時期汝南的基本人文情況。
汝南,地處中原腹地,古屬豫州,豫州為當時天下之中,而汝南又在豫州之中,所以有“天中”的美譽。建城史2700多年,人文景觀歷史典故不知凡幾。兩晉時期大量的游牧民族內(nèi)遷給中原文化造成了一系列的影響,這時期的整體學術(shù)氛圍是相對開放追求自由。為什么祝英臺選擇“女扮男裝求學”而父母親卻沒有極力反對呢?父母的寵愛固然是一方面,也絕對離不開對女性相對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拔簳x南北朝之時,知書善文,能言善辯的女子比比皆是,這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guān)的。其時,儒教廢弛,禮制崩壞,因而社會對婦女的壓制大為減弱。這一時期的正統(tǒng)女教主張應對女子進行基本的文化書算教育,認為這種基礎(chǔ)知識有助于治家理財,明禮修德,因此對發(fā)展女子聰明才智的態(tài)度仍較寬容?!薄段簳x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中明確指出了兩晉時期女子作為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和參與程度都是相當高的。這也和梁祝中,祝英臺男扮女裝求學雖然祝員外不同意,但是也沒覺得是特別大不了的事情。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這種情況放到禁錮女性思想為主的宋代,梁祝的故事,還有可能發(fā)生嗎?答案肯定是,不能!就算是祝員外再怎么疼愛女兒,估計也只會以一句“胡鬧!”來結(jié)束對話吧?兩晉時期動蕩的局勢也凸顯出對人自身追求的關(guān)注,對自我內(nèi)化的追求和人性的回歸使得“魏晉風流”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閃光。
草橋結(jié)拜后,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紅羅山書院朝昔相處,兩人感情漸篤,但祝英臺始終沒有告訴梁山伯自己身為女子的事實,英臺返家時,梁山伯依依不舍,十八相送。并留下了信物暗示山伯上門提親。那么我們再來假設(shè)一種可能:如果真的是反對包辦,主張婚姻自由,梁祝完全可以在兩情相悅的情況下私定終身。而且作為主張婚姻自由的理想化身,我們對私定終身的做法其實接受程度也很高??墒菫槭裁疵髅鲀扇恕巴捕Y(jié)腳而眠”,卻仍能“發(fā)乎情,止乎禮”?其實重要的是祝英臺的做法,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女子,她知道雖然父母勉強讓自己女扮男裝來讀書,可是在這個大的社會背景下,自己仍然是個異類,所以她不敢也不能在書院,向梁山伯表明心意。而當梁祝二人學成之后分別時,祝英臺曾以“鴛鴦交頸”、“紅蓮并蒂”等明顯的隱喻做出暗示,“一路上見景生情,托物比興,誰知(梁山伯)不解文君意”。
三、梁祝分墓的結(jié)局
梁山伯因求婚被拒,娶不到心愛的女子,還要眼睜睜看她嫁人。結(jié)果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祝英臺含淚上轎,花轎行至梁山伯墳前,英臺執(zhí)意下轎,哭拜亡靈,祭拜時,驚雷裂墓,英臺入墳。梁祝化蝶雙舞。在馬鄉(xiāng)調(diào)查時,最常聽到的一句民謠就是“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xiāng)路兩沿兒”。在全國大范圍內(nèi)流傳的梁祝傳說的情結(jié)是祝英臺在祭拜梁山伯時,墳墓大開,祝英臺撲進墳墓,雙雙化成蝴蝶,梁祝應該是合墓,而從汝南一帶流傳的這句民謠來看,梁祝應該在兩座墳墓里面,而且是埋在京漢官道兩旁。而梁祝墓,也確實是這樣的造成這樣的情況,嚴格來說還是與當時兩晉的婚喪嫁娶禮儀有關(guān)。英臺在撞死在梁山伯墓前之后,化成蝴蝶,兩人雙宿雙飛,而馬家空轎而歸。按當時禮儀規(guī)矩,祝英臺并沒有拜堂成為馬家的人,所以不能進馬家祖墳。而英臺已經(jīng)出嫁,也不能埋在祝家祖墳。雖說梁祝是兩情相悅,可是在當時祝家看來,兩人無名無分,葬在一起,有辱門風,所以就在梁山伯墓的對面修了一座墳,隔著京漢官道,不遠相望。
四、總結(jié)
梁祝由一個基本的故事擴展到一個完整的故事系統(tǒng),在感嘆梁祝愛情悲劇的同時,也讓人從這個故事當中得出了一些結(jié)論:動蕩的政局和頻繁的戰(zhàn)亂,促使人們更多的關(guān)注個體的存在與命運,這樣的時期文化對女性比較包容,女性受教育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接受程度較高。即便如此,兩晉時期的文化仍對禮制有著基本的固守。而化蝶說的出現(xiàn)和官方的輿論引導,表明了東晉的儒學在接受佛學和玄學的基礎(chǔ)上更注重對世人的教化作用。社會民眾特別是知識階層開始在逃避現(xiàn)實之中尋求自身的解脫,或在走向自然的過程中展示出更多的人本主義光芒。[1]
注釋:
鄒遠志:《經(jīng)典與社會的互動——兩晉禮學議題研究》,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11月
參考文獻:
[1]劉炳松.五大著姓望出汝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10.
[2]向云駒.梁祝傳說與民間文學的變異性[J].民間文學研究.2003,04.
[3]劉錫誠.梁祝的嬗變與文化的傳播[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01.
[4]劉康健.千古絕唱出中原——河南省汝南縣梁山伯與祝英臺故里考[J].中國地方志.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