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乾輝 段歡慶
摘 要:我國西北地區(qū)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甚多,其中就包括叼羊和木球,“叼羊”活動在新疆游牧民族中開展十分廣泛,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其流傳較早、對抗性強、爭奪激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項人力與馬力相結合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1]木球運動是由少數民族民間的一種游戲活動,逐漸演變?yōu)槿珖贁得褡弩w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目前,木球運動在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間有著較好的開展現狀和發(fā)展前景。本文分別介紹了叼羊和木球項目的起源發(fā)展與教學,以期能為教練員、體育教師和運動愛好者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西北地區(qū)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起源發(fā)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8(b)-0000-00
1 木球
1.1 木球起源與發(fā)展
木球運動流行于我國寧夏、湖南、北京等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的木球的玩法還有些許不同,不僅如此,對于木球的名稱也會因為不同的地區(qū)傳統打法和地方特色而有所不同,如在寧夏回族中稱大吉子、打毛球;湖南稱木球、木棒球;北京稱木球。木球運動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關于木球的起源有眾多說法,每種說法都與其地區(qū)差異和風速特色有關。例如,湖南關于木球的起源的說法為,在清朝順治年間,一次瑤族歡度傳統節(jié)日時,有幾個壞蛋向聚會廟堂里亂扔石頭。一位老者忍無可忍,舉杖還擊,將石頭回擊而去,打得壞蛋抱頭鼠竄落荒而逃。從此瑤族人認為以杖擊石很有用,紛紛效仿練習而逐漸演變成木球游戲;北京地方則認為木球是由清朝民間盛行的“打卯球”發(fā)展而來。相傳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傳入承德地區(qū)回民居住的地方,后來為各族喜愛而開展形成。[2]
改革開放以后, 1982年9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辦的第2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木球運動被作為表演項目進行。198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舉辦的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寧夏木球隊再次進行了表演,木球運動開始從傳統游戲活動模式向現代競技運動過渡。1989年寧夏首屆全國木球邀請賽上,木球比賽在端線設門,用以打門得分的形式取代了趕球入坑的傳統游戲模式,由此木球的場地設計和競賽規(guī)則初步形成,基本完成向現代競技運動的過渡。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仍有木球比賽項目。
近幾年來,木球運動普遍在寧夏廣大農村、湖南江東和北京的部分中小學中廣泛地開展,有些地方甚至還將木球收納到中小學體育教材之中。這也標志著木球運動的發(fā)展揭開了嶄新的一頁,相信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發(fā)展的前景更加令人期待。
1.2 木球的基本技術教學
木球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傳球、接球、運球、射門、搶截球以及守門員技術等,具體如下。
1.2.1 傳球
傳球是組織進攻、變換戰(zhàn)術和創(chuàng)造射門機會的有效手段。傳球主要有正手傳球、反手傳球、傳騰空球等。
1.2.2 接球
接球指運動員有目的地用擊球板的合理部位,將運行中的球停擋在控制范圍內的技術。接球技術動作有正板接球和反板接球兩種,它們由移動方法、停球部位、削弱球的動作、停球后的隨移動作等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1.2.3 運球
運球是運動員在跑動中,用擊球板推撥球有目的地將球保持在自己的控制范圍內而做的連續(xù)觸球動作。運球技術包括撥球運球、推球運球。
1.2.4 射門
射門是取勝的關鍵,是一切技、戰(zhàn)術配合的目的。掌握快速準確的射門技術,養(yǎng)成良好的射門意識,能為取勝打下良好的基礎。射門的突然性、準確性是得分的關鍵。射門技術包括掃射、擊射等。
1.2.5 搶截球
搶截球指防守隊員利用規(guī)則允許的合理動作,把對手控制的球或對方傳出的球搶截住或破壞掉的技術動作。它包括截球搶截、勾球搶截兩種方法。
1.2.6 守門員技術
守門員是防守的最后防線,他的主要任務是不讓球射入本方球門,另外,也要觀察全局,指揮本隊的進攻和防守。守門員技術包括選位、準備姿勢、移動、用板擋球、半分腿擋球、雙腿側躺檔球等。
2 叼羊
2.1 叼羊起源與發(fā)展
叼羊運動流行于我國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中間。它起源于中世紀,歷史非常悠久。在眾多民族中,哈薩克族牧民對于叼羊運動最為熱衷。中世紀時期,游牧部落非常痛恨草原惡狼,一旦有狼被捕獲,牧民便將其馱于馬上奔跑,爭相搶奪以慶賀。由此逐漸發(fā)展成一項活動,并將叼狼改為叼羊?,F在,叼羊運動更多的是出現在民族喜慶節(jié)日或重要節(jié)氣時的慶典儀式中。我國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和維吾爾等兄弟民族就會進行叼羊比賽,如每年的新疆古爾邦節(jié)日等。[3]
叼羊運動對參與者的考驗,不僅僅局限于力量和勇敢,而且還對智慧和騎術有較高的要求。優(yōu)秀的叼羊手在族內很受尊敬,被譽為“草原上的雄鷹”。在1986年8月,新疆舉行的第3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叼羊運動成為比賽項目。叼羊運動對人的多項身體素質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它具有較強的健身性。經常參加這項運動,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參與者的身心素質,使其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得到進一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有所增強,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等,有積極作用。
2.2 叼羊的基本技術教學
叼羊的基本技術主要包括速度技術、抓羊、持羊、搶奪技術等幾個方面,具體如下。
2.2.1 速度技術
在叼羊運動中,沖刺抓羊、持羊返回,及追趕對手時,騎馬快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擁有良好的騎馬速度是對叼羊選手的基本要求。起馬快跑時,要求騎乘者身體前傾,坐時臀部要略微離開馬鞍,以減輕馬背負重,讓馬跑得更快。騎馬者必須使自己的身體隨著馬匹的前進節(jié)奏而移動。
2.2.2 抓羊技術
抓羊要采取鐙里藏身的技術方法。由于馬跑的速度很快,往往稍有差錯就會失手,所以抓羊時出手要迅速準確。在抓羊的時候,最好抓羊腿,并注意下手時機,避免抓其他異物劃破手。
2.2.3 持羊技術
(1)搶到羊便要把羊搭在馬鞍前放穩(wěn),用身體半壓住并護好羊。要避免用手提羊;也要避免露出羊腿,不然容易被對手搶走。
(2)持羊后為更好地保護自己,同時使對手無法搶奪,可以通過各種變向、假傳、虛晃來誘騙對方。面對堵截時,擺脫對手動作要快、突然,假動作要逼真。
(3)向目的地沖刺要發(fā)揮控制騎乘速度和自由變換方向的能力。注意不要減慢速度,一旦速度變慢,羊就容易被搶走。技術好的選手能以熟練的持羊技術避過對方的阻截。
(4)要求運動員視野開闊,眼睛要看到整個比賽場地(尤其是遠端)的情況,不能只盯著羊。
2.2.4 搶奪技術
叼羊運動的搶奪技術是將對方手中的羊搶下來的技術。該技術對于反應時間和動作速度的要求極高,需要在瞬間判斷持羊者及同伴的意圖,然后大膽出手搶羊。持羊者往往同樣會以快速的反應躲避對手的搶奪。在持羊飛奔的過程中利用身體掩護羊或變換騎行方向,所以搶奪技術要求在追趕時不斷調整位置,尋找合適時機。
參考文獻
[1] 苗苗,林玲.柯爾克孜族“叼羊”[J].搏擊,2015,12(12):93-94.
[2] 孫慧峰,史永.木球運動的起源與發(fā)展探究[J].2012,34:649-650.
[3] 張崇艷,田玲.新疆游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叼羊”的現狀及開發(fā)[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25(3):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