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安軍
摘要:語文作為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tǒng)一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是小學學科的重點建設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當選好切入點,找準結合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完善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意志。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融合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健康品質(zhì)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將嚴重影響到學生未來的成長,甚至關系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興旺,這也正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已經(jīng)在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下融入到了正式的學校教育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同時還應當指引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這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那么,教師應該怎么做呢?筆者給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挖掘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不僅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字訓練,還應當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其中受到眾多心理因素的影響。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需要增強挖掘教材的能力,并且結合教材中有關的心理因素,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得到質(zhì)的提升。
深刻挖掘教材,就需要對文本進行對話,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十分明顯,可以直接用到文本,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和綜合能力。例如,在對《小馬過河》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帶領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小馬為什么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課文,可以讓學生分組扮演角色,分別設置出小馬、老馬、老牛和松鼠之間的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中不斷地感受小馬在過河的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心理變化,與此同時還能夠增強自身的實踐性,學會獨立,敢于獨立,減少依賴。學生通過這樣的不斷感悟和學習能夠幫助他們減少依賴意識,學會自主學習。
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對于語文教學來講十分重要,也正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和學生只有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夠節(jié)約課堂時間,由于課堂上的教學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充分的課堂階段,教師又該怎樣在課堂上捕捉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當教材中出現(xiàn)了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這也正是最好的契機,但是教師不能完全將課堂割裂,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能更加主動地思考問題,也將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學生的情感比較容易激動,當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感已經(jīng)逐漸趨近于飽滿階段的時候,教師熱情的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萌芽的關鍵時期,處于活躍階段的小學生,教師應當想方設法的找準契機,用心捕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的靈活性較強,語文實踐活動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夠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心理教育契機。教師應當善于在實踐過程中把握機會,隨時隨地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這種見縫插針式的教育方式能夠以更強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
在小學語文教材之中,不僅只是一些固有的知識和文章,也有很多結合當前時代背景編織出來的社會性的實踐和口語交際,通過讓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辯論賽、朗誦比賽、設計大賽等活動中,學生會比平時的普通課堂帶有更多的熱情,也能夠做到全身心投入,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著更為豐富的心理體驗,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之情,心理狀態(tài)能夠結合當前的社會實踐隨之改變,根據(jù)參與活動程度的不同也能夠受到更大鼓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活動”為“教材”,準確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愉快地體會和感悟。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讓我露一手”的實踐活動,將家中的炊具都帶到教室里來,讓學生自行分工進行合作,自備食材,進行烹飪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將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提高,他們既學會了分工合作,還能感悟生活的真諦。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和感悟成功的喜悅之情,遇到挫折也應當迎難而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加強交流,還能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合作觀念。
語文教學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開辟出新的教育天地,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巧妙地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循序漸進,做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