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懷
剛入學不久的低年級小學生,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處于形象表述階段。提高他們看圖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但能為今后解決復雜問題打下基礎,還能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呢?我認為在教學中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齡特征,充分利用教材編排特點,適當對教材進行微觀創(chuàng)造,大膽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看、敘、問、究的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摸索,感覺要逐步增強一年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堅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
一、細致觀察,知曉圖意
弄清圖意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捕捉圖畫中的數(shù)學信息,感知數(shù)學問題情境,獲取解決問題的基本條件,一年級學生在觀察圖畫時,往往是盲目、零亂的,教師應充當引路人,在關鍵時候給予一些提示性的語言,讓學生做到有目的、有順序、多角度、多層次對教材中的圖畫進行觀察,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教學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連加”這一內容,當出示圖畫讓學生觀察時,教師相關提示:“仔細觀察圖上的小雞由同部分組成,每部分分別有多少只?”這樣既讓學生看懂圖意,又能將學生的思路順其自然地引到解決問題上來,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二、敢于表達,完整敘述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輔助條件就是學生能口述問題的經(jīng)歷過程。由于尚未擺脫幼兒園小朋友的稚嫩思維,剛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的表達往往是只言片語,缺乏完整的敘述。教師應多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因素,借助直觀手段,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不斷引導學生完整敘述。同時還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能力,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逐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在訓練“說”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
班級里,總有那么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于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對于那些不善于發(fā)言,怕發(fā)言的學生給予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shù)狞c撥、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哪怕聲音說得再輕說得再離譜,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系。長期如此的堅持訓練,就會增加孩子們說的勇氣和信心。
2.讓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shù)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述,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對此,教師在訓練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過于急躁,急于求成,應該循序漸進逐步提升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剛開始訓練時,教師在認真傾聽學生發(fā)言之后采取“教”——即學生不會說教師可以代其勞,一句一句地教學生將話說清楚,說完整,或者“補”——即學生在沒說到、沒說清楚的地方教師及時補充,讓學生能完整地表述。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幫”與“扶”后,就可慢慢“放”之,讓學生獨立操作。比如到了一年級上冊的中后期,當學生看到一幅圖后,教師可采取先讓學生自己說,然后同排互說,讓兩名同學在說與傾聽的過程中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完整表述的目的,最后在班級推選優(yōu)秀代表發(fā)言。在這樣不斷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就會養(yǎng)成“說”的習慣,具備“說”的能力。
3.教會學生使用關鍵詞語,將所說內容連成一段完整的話
看圖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將一幅情境圖圖意完整地表述,光能將一幅圖中的一部分用一句話完整地說出來還遠遠不夠。因為每一句話之間沒有關鍵詞語連接,說出來將會很零亂、很散,不利于學生思維完整性的發(fā)展。比如前面提到的教學“連加”時,當學生知道圖上的小雞由三部分組成時,教師馬上又提出讓學生說出是由哪三部分組成?即:“有5只在吃米,跑來了2只和跑來了1只?!痹诖嘶A上教師就可引出以下三個詞語“原先,先,又”,讓學生完整地表述就能說出這樣一段話:“原先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2只,又跑來了1只?!本o接著教學“連減”,當看到這幅小雞圖時,學生就能脫離老師的幫助,獨立說出“原先有8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了2只小雞,又跑了2只小雞”。當然,學生要掌握的關鍵詞很多,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圖意靈活處理,靈活運用。學生掌握和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后,就可運用于看圖解決問題之中,從而能將一幅圖意完整表達。
三、培養(yǎng)意識,善思善問
一年級新生都有一個現(xiàn)象,不善提出數(shù)學問題,甚至在剛入學時,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問題,比如當教師口述:山上有3個人,山下有2個人,共有幾個人?請學生像老師一樣口述一遍,多數(shù)學生會這樣敘述:山上有3個人,山下有2個人,一共有5個人。不知不覺中把教師的問題作了一個回答。而學生自己觀察圖畫時,教師請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學生也往往連同結果共同描述。有些學生在老師口述條件,讓他提問時,他脫口而出的是列出的一個解答算式。教材在編排時對重要的數(shù)學內容都是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編排。在與生活緊密接觸,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只有具備了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提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同時在一年級學生中養(yǎng)成兩個條件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后解決復雜生活問題奠定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適時引導,鼓勵評價等手段逐步訓練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提問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欲望。其實歸結起來一年級上冊的看圖解決問題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知道各部分求整體,就可引導學生學會用“一共……”的句式提問;另一類是知道整體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可教會學生用“還?!薄斑€有……”的句式提問。這樣一來就將學生心目中較為困難的看圖提問簡單化,明了化。
四、樂于探究,靈活運用
新教材中,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緊密,開放性非常強。一個問題情景包含的數(shù)學問題可以用多種方式,多個角度嘗試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靈活運用教材,鼓勵學生勇于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比如還是在教學“連加”這一內容時,當學生提出問題列出一個解答算式“5+2+1=8”后,我并沒有結束對這一內容的教學,而是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探究,引導學生:“以前學過將兩部分和起來可以交換兩個數(shù)的位置,在這里將三個數(shù)和起來我們還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呢?”從而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說出“5+2+1=8、1+5+2=8、1+2+5=8、2+1+5=8、2+5+1=8”這些算式,在無形中又跟學生滲透了三個數(shù)的排列與組合問題,為以后學習相關知識埋下了一個伏筆。在下面“連減”的教學中,我將教材設計的“原先有8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了2只,又跑了2只”改為“原先有8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了2只,又跑了1只”。當學生在解答時,不用老師提示,就可列出兩個算式:“8-2–1=5、8-1-2=5”。通過探究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shù)學信息的多樣化,只有經(jīng)過仔細分析,勤于思考,應用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縣東華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