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幾乎都在強調(diào)要注意“新、實、樂”,那到底是什么“新”,“實”在哪兒,又怎么個“樂”,通過教學《我喜歡出發(fā)》這篇文章,筆者有了一定的感悟。
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閱讀及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上課缺乏自信心,不習慣開口大聲朗讀,傳達信息不夠明確,課堂上難以體驗成就感和快樂。同時,他們正處于16、17歲年齡段又具有好奇心強,自尊心強,表現(xiàn)欲強的特點。
《我喜歡出發(fā)》是浙教版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短文五則》的內(nèi)容,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的特點。文辭優(yōu)美,富有哲理,是本文一大特色。
作者汪國真的生活閱歷雖然和學生的人生體驗不同,但是大部分學生經(jīng)老師點撥,都能調(diào)動自身的體驗,基本上可以理解文章,能比較順利地與作者及文本進行對話,比較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領悟文中蘊含的哲理。
結合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并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突出文本感悟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上。首先,筆者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中,通過聽讀、朗讀,充分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所蘊含的哲理;再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最后在感悟品讀的基礎上進行美讀,讓該文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達到完美契合。
【案例片段】
(讀句子談體會片段)
師:現(xiàn)在,請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來朗讀最喜歡的句子或語段,并談談朗讀體會。
生1:“怎么能不喜歡出發(fā)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边@段話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不絕的風景,等待著我們?nèi)ヌ剿?。我們應該出發(fā)前行,才能看到更加美麗的風景。
師:說的很好。老師有個問題還想問一下,把“怎么能不喜歡出發(fā)呢?”改成“我喜歡出發(fā)。”你覺得好不好?
生1:不好,因為課文原句用的是反問,突出強調(diào)作者對出發(fā)的喜愛。
師:很好,你看出來它用的是反問。那么,你覺得剛才讀的時候有沒有把反問的語氣讀出來?
生1:我讀的語調(diào)太平了。
師:既然找到了問題,現(xiàn)在請你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1:怎么能不喜歡出發(fā)呢?(學生重讀了“怎么能”,“呢”也注意讀成了上揚的語調(diào))
師:非常好,請坐。
生2:“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边@句話運用了對比和設問的修辭手法,喚醒了我沉睡的激情和慵懶的斗志,它告訴我人生沒有終結,未知的一切要靠自己把握。(學生在朗讀時注意了兩個設問句的語調(diào))
師:你剛才提到此句用了對比,請問體現(xiàn)在哪?
生2: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
師:找得很好,這里用了“不是……而是……”這對表示選擇的關聯(lián)詞語,你覺得強調(diào)的部分是前面還是后面?
生2:后面。
師:說的很對?,F(xiàn)在請你再來讀一下。
生2: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學生有意識地重讀了“志向”和“意志”)
師:嗯,這次讀的很到位。
生3:“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這個句子寫出了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坎坷,我們要克服和戰(zhàn)勝這些人生路上的困難,走向明天,美好的明天在向我們招手。(學生朗讀的重音停頓很好)
師:非常到位。
生4:“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xiàn)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xiàn)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痹谌松牡缆飞?,堅實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敢于去挑戰(zhàn),去磨練自己,只有這樣,人生才豐富多彩。
師:你對這段話的解讀很到位。那么根據(jù)你的解讀,哪些詞應該處理成重讀呢?
生4:爭取、更、追求、一路、豐富而充實、這、不虛此生。
師:找得很好。那么,現(xiàn)在請你再來試著讀一次。
生4: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xiàn)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xiàn)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學生朗讀的重音停頓到位)
師:好的,很有進步。
生5:“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有雙腳,還有未來。”這段話使我得到了啟發(fā):不管過去走過的路有多輝煌,我們都要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時間,去追求美好的未來。我們要敢于出發(fā),只有出發(fā),才能到達終點,獲得成功。(學生朗讀的重音停頓很好)
師:非常到位。
生6:“打破生活的平靜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種屬于年輕的景致。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老了又怎么樣,不是有句話叫做老當益壯嗎?”這句話讓我知道人的求知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地追求,人生才能更有意義。(學生朗讀的重音和反問語氣到位)
師:非常好。通過剛才的自由品讀,老師感到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都基本到位。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合作朗讀課文,老師起頭讀1-2段,女生讀3-5段,男生讀6-8段,最后一段一起讀。我們來配點音樂。(配樂朗讀)
【案例反思】
一、平等對話,由權威轉(zhuǎn)向合作。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只有對話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可以走進師生的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設計這堂課時,筆者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huán)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活力的課堂。在課堂上,筆者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份子,積極平等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要執(zhí)行者,但這個位置完全可以置于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diào)控行云流水一般的課堂。在師生平等、和諧的關系,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實踐中得以體現(xiàn)。
二、尊重個性,由被動轉(zhuǎn)向主動。
課堂應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f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文章的感情,不需老師多講解,僅通過聆聽誦讀,學生就領悟文章的情感,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在具體分析文章過程中,筆者采用悟?qū)降慕虒W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看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提出問題,從旁點拔,學生自己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為什么用這個詞。唯有明白作者的處境方能了解他的心境,才能體會作者不斷追求突破的人生境界。
三、突出重點,由封閉轉(zhuǎn)向開放。
在教學《我喜歡出發(fā)》時,筆者本著與學生共同探討的開放型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tài)駕馭教學內(nèi)容。在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筆者遵循了《美國教學創(chuàng)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閱讀對話的學習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并把握詞的內(nèi)涵。對散文的學習,誦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誦讀不僅有利于學生領悟詞的主題,而且會使學生有一種參與的熱情,“讀中悟情,以情帶讀”。值得一提的是配樂師生合作誦朗讀,婉轉(zhuǎn)而輕柔的背景音樂,契合意境的畫面,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四、課堂評價,由片面轉(zhuǎn)向全面。
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chuàng)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huán)境”。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允許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能對其微小的創(chuàng)造力表示贊賞。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對朗誦語調(diào)的體會,每一次發(fā)言,都讓筆者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也許有的評價不夠精彩,不夠準確,但是對學生發(fā)言的回應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必要做法,同時也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
參考資料:
[1]陳曉萍.中職語文現(xiàn)代文快樂閱讀的教學方法[J].文學教育,2015,(04).
[2]潘偉.語文課堂討論式教學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教學研究,2014,(01).
[3]邊慧.新課程“討論法”教學功能與策略新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9.
(徐雪瑾 浙江省紹興市中等專業(yè)學校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