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特有文體,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盵1]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所稱贊的“駢語”即是指“駢文”,“駢語”是“駢文”別稱,被認為是“一代之文學”的代表,可見其在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地位。新課改以后,高中語文課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致力于全面素質的提升,從而體現(xiàn)高中教育的共同價值。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把駢文作為一個重點來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駢文的鑒賞能力,體會其美文美質,在作文中學會運用駢文的一些修辭手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駢文的概念及其與古文的比較
“古文”的主要代表是先秦時期以及漢代的散文,其特點是文辭質樸,以表達思想和反映現(xiàn)實為目的,以散行單句為主要句式,形式自由不受格律約束[2]。為我們所熟悉的古文運動則是唐代中期及北宋時期,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其影響之大直至清代。自古文運動后,魏晉六朝以來講求聲律、辭藻、排偶的駢文被視為俗下文字,長期受到批判。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也存在著注重古文,忽視駢文的現(xiàn)象。與古文相比,駢文更重視文學形式方面的因素,但也并非不重視思想內容和情感表達。
所謂“駢文”,是指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的文體[3]。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偶,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稱“駢體文學”,也稱“四六文”。清代阮元從《詩經》、《尚書》、《易經》等先秦時代典籍中搜集一些對偶語句,認為那便是最初的駢文了。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同時,也是駢文興盛的時期。駢文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句式上,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以四六字為主;韻律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對偶、藻飾和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眲③陌盐膶W審美要素概括為形、聲、情這三個方面,“形”、“聲”屬于形式方面的因素,“情”屬于內容方面的因素。如果說美是一種形式,除書法、音樂等純粹藝術門類外,在文學門類中最具美的特質的便是駢文。但與書法、音樂等藝術門類不同的是,駢文作為文學體裁更多包涵了思想情感方面的內容,而思想情感也要通過音律、辭藻、句式等形式因素來表現(xiàn)。
回顧反思,駢文中并不只有形式僵化、內容空洞的文章,也有大量優(yōu)秀作品,也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中的重要部分。其句式、修辭對當前的作文教學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的駢文,如李密《陳情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羲之《蘭亭集序》、王勃《滕王閣序》、杜牧《阿房宮賦》等,都是中國古典文學名篇。
二、引導學生把握駢文的美文美質
高中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啟發(fā)學生從古典文學佳作中獲得審美愉悅,領略豐富內涵和情感體驗,汲取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陶冶學生情感情操,進一步做到古為今用。對于駢文教學來說,教師必須把握文體特點,體會其與散文的不同,挖掘修辭特色,理解情感內涵,引領自主感悟。在對駢文具體作品的閱讀與分析中,學生的領悟活動、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受拘束的,但前提是要有教師正確、到位地引導。這是學生學習駢文知識的基礎和必要條件。
(一)把握對偶特征,賞其對稱之美?!胞愞o”是駢文最基本的特征,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麗辭》稱:“麗辭即駢文”。確切而言,“麗辭”只指對偶句,是駢文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而不是一種文體。麗辭的表現(xiàn)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語和六字一語的對偶句。文章中把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聯(lián)想,即是“正對”,把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對比,就是“反對”。當然文章中間有的是單句對,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阿房宮賦》);有的是復句對,如“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滕王閣序》),“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阿房宮賦》);還有的是本句對,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滕王閣序》),“襟三江”與“帶五湖”對,“控蠻荊”與“引甌越”對,再如“騰蛟起鳳”、“紫電青霜”等也都是本句對。以上這些句式駢儷之語,句式工整勻稱,音韻和諧而富有節(jié)奏感,讀來節(jié)奏明快、鏗鏘有力,也具有便于記憶的特點。
(二)把握隸事特征,賞其含蓄之美。通過隸事來顯示才學多寡,是歷代文人的一大慣例,因此駢文中的隸事也多被學者們看重。用典是為了借古明今、以彼喻此,從而達到表達文章思想的目的?!峨蹰w序》用典之多,涉及典籍十余種,但又渾然天成,堪稱隸事典范,體現(xiàn)了駢文含蓄委婉、精練典雅的蘊藉美。其中,有正用,如“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出自《漢書·終軍傳》,借以表達自己雖與終軍的年齡相若,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有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以此表達自己不會像阮籍一樣沉淪無助,而是要力求振作自強。有明用,如“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上句出自《世說新語·言語》,下句出自劉向《列女傳·母儀篇》,表達自己雖非出身名門,但是自小注重自我修養(yǎng);有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出自《晉書·吳隱之傳》,表現(xiàn)自己要強行振作,在逆境中操守要更加堅定?!峨蹰w序》中出現(xiàn)的典故,大部分用得恰當貼切,不僅沒有冗贅之感,反而使文章顯得富麗典雅、委婉曲折?!蛾惽楸怼分小俺忌旊E首,死當結草”,“結草”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用來作為報答恩人心愿的表現(xiàn)?!短m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生死,齊彭殤”出自《莊子·齊物論》,作者認為莊子的看法是不真實的、妄造的,從而表達文章的思想。典故的運用不僅使文章含蓄,還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和審美空間,同時,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了解典故來源與出處,才能正確地、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
(三)把握麗辭特征,賞其色彩之美。作為“麗辭”的駢文,以其華美富瞻的文辭,或濃或淡,或淺或深,營造出如畫面一般的斑斕色彩,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例如《蘭亭集序》,首先描寫了風雅集會的自然環(huán)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山嶺,“崇”、“峻”乃本色形容;寫竹,言其修長、茂盛;寫水,言其清澈、激蕩,點綴在蘭亭四周;再寫天氣,乃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從整體畫面來看,色調淡雅、清凈,但又充滿盎然生機,好一幅清和雅致的暮春山水畫卷。《滕王閣序》寫景部分則更是色彩濃郁?!皩訋n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寫青翠的山峰聳入云霄,凌空的紅色樓閣向下望不到地面,借視角的俯仰變化,收高下、紅綠相映之趣?!芭C闥,俯雕甍”、“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寫的則是五彩繪畫的門樓,精心雕刻的屋脊,繪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此種情景仿佛在眼前?!奥柎洹薄ⅰ傲鞯ぁ?、“繡闥”、“青雀”、“黃龍”之語,無不色彩紛呈,搖曳生姿?!傲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上句淡雅,下句凝重,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深得中國畫法之妙,凸顯了秋日景觀的特征,因此被譽為“寫盡九月之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以落霞、孤鶩、秋水與長天四個意象勾勒出一幅寧靜空闊的畫面,千年以來被奉為描寫秋景的經典佳句。夕陽西垂,落霞絢爛美麗,野鴨則在逆光中成為一個暗影,尚未被晚霞完全遮滿的碧空,成為其背景孤鶩、落霞、碧空三者就形成了明暗的對照。孤鶩、碧空屬于冷色,晚霞屬于暖色,它們之間的互補,使整個畫面顯得格外鮮明美麗。
(四)把握抒情特征,賞其情感之美?!爸寥缥恼撸╉毦_縠紛披,宮征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保ā督饦亲印ち⒀云罚┬抡n改更加注重人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學要求以情動人、以情化人、以情感人。學生的主觀思想情感應與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或者事件相互交融,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使學生獲得審美感受,并內化為個人感知。例如,《陳情表》從自己兒時喪父、母親改嫁的不幸遭遇寫起,敘述祖母撫育自己成人,與祖母彼此相依為命的感情。在感激朝廷和皇帝的知遇之恩之外,傾訴不能應招的特殊苦衷?!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文章語言凄切哀婉,孝心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因此,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稓w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描寫的都是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情趣,表面看來都是普通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但充分呈現(xiàn)出了作者“曠而且真”的真情實感,渾然不見斧鑿痕跡。作品通過描寫云、鳥、松、菊等系列景物和人物系列活動,營造出了一種閑適靜謐、樂觀自然的情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感情真摯而意境深遠。《蘭亭集序》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發(fā)出“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慨,進而衍推到生死的命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引用孔子的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悲痛。對生命的倏忽即逝的感慨是時人的一大特點,《古詩十九首》其一云:“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睂O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樂與時去,悲亦系之?!笔纭督鸸仍娦颉罚骸案行悦挥溃瑧值蚵渲疅o期?!鄙摶枚虝?,生死無法駕馭,文中沒有正面回答怎樣去對抗,但“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期望以文章啟示后人,含蓄表達了作者抓住當前、珍惜生命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三、駢文對高中作文的啟示意義
高中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讀懂和寫通。高中駢文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欣賞駢文的美文特質,還對啟發(fā)學生作文寫作具有借鑒意義。2010年江蘇省高考作文以“綠色生活”命題,一名考生以通篇駢體文的方式寫成,并獲得了滿分。在學生作文練習中,我們不求都學會寫駢文,但可以學習其句式、修辭等形式,另外駢文在情感表達、意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也都有借鑒之處。
(一)富瞻文辭與事例的借鑒。臺灣學者張仁青對駢文、散文的特點比較分析得很到位,他認為,“散文得于陽剛之美,即今世所謂壯美者也;而駢文得之于陰柔之美,即今世所謂優(yōu)美者也。”[4]在駢文中,其富瞻華麗的文辭,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審美形式,這是作者長期學習積累和豐富學識功底的體現(xiàn)。這啟示教師要引導學生平時多閱讀,擴大知識儲備,積累更多的優(yōu)美詞句、典型事例、描寫手法,以便在作文中可以隨手拈來、即席使用。對于優(yōu)美的駢文可以做改寫訓練,如對《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讓學生把文中優(yōu)美的寫景段落,改寫為描寫性白話文,這樣對描寫手法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有利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學習借鑒。與此同時,駢文中典故的運用也啟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一些事例,在自己作文尤其議論文中可以作為事實論據(jù)使用,從而提高學生作文的寫作水平。
(二)學習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駢文作為美文其最重要的特點體現(xiàn)在形式上,這是長期以來駢文受到詬病的原因,但卻是如今我們要重點借鑒的內容之一。駢文在形式上以對偶句為主,有單、復句對,正、反句對,以四、六字句式為主,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節(jié)奏整齊,音韻和諧。在學生作文中,借鑒其形式并發(fā)揮漢語靈活自如的有利因素,做到奇偶適變,對更好地表達內容、加強作品的藝術性,都是有益的。此外,可將其引入對偶、排比、對比等手法的學習與運用上,從復句對偶學習排比,從正反對偶可以學習對比,同時對豐富作文內容也有很好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多讀、多評、多論,以達到充分體會駢文表現(xiàn)手法的目的,以在平時寫作中學習運用。
(三)創(chuàng)設意境的方法。駢文作品所反映的人、事、物、境是作品所處時代的自然社會條件的體現(xiàn),往往與現(xiàn)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對教師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創(chuàng)設情境意義重大。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駢文與散文的相同或者相似之處。例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羲之《蘭亭集序》、王勃《滕王閣序》等,都通過景物描寫來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情景交融來表達思想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而準確地發(fā)掘出駢文中美的因子,引導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景物、情景,通過營造氣氛,渲染審美氛圍,來創(chuàng)造審美情境。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要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融合,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作文水平與質量。
(四)情感形式的運用。審美情感是指人們按照審美標準對物質或精神現(xiàn)象的美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5]?!袄锨f告退,山水方茲”(《文心雕龍·原詩》)是魏晉時期包括駢文在內的文學自覺的思想背景,描述了人們從理性走向感性的心理嬗變。張仁青說,“駢文主氣韻曼妙,則情致婉約,搖曳生姿”[4],其準確說明了駢文在審美情感表達上的顯著特點。駢文以美的形式表達情感,或者喜悅,或悲傷,或感慨,或蕭淡,這些都能使人獲得審美體驗。在作文學習中,教師需通過顯著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情感體驗融入寫作中去,對于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能夠很好地用文章表達出來,給讀者以美的審美情感的享受,這就是語文作文教學的核心目的之一。
高中語文是學生整個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階段,文言文更是重中之重,而駢文又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此,教師不應在教學中忽視駢文。由于文學傳統(tǒng)批評形式主義的原因,長期以來,大家重視古文而忽視駢文教學。但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駢文整齊的格律華麗的文辭,產生審美情感,在作文中深刻理解并學會運用對偶、排比、對比等手法,具有重要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說,駢文在引領學生審美情感養(yǎng)成、提高鑒賞能力與句式與修辭手法運用能力、增加作文文學色彩等方面,比一般古文的效果更直接、更明顯。因此,在文學界重新反思駢文價值與意義的情勢下,我們呼吁語文教育界也應把駢文教學作為一個重點來重視。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
[2]鄧建忠.高中古文教學問題與對策略論[J].課外語文,2014,(12).
[3]陳水云.現(xiàn)代詞學的傳統(tǒng)資源[J].合肥: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7).
[4]張仁青.駢文觀止[M].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6,(9).
[5]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翁曉君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一中學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