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
【摘要】:在西方漢學研究領域,存在著諸多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漢學家及研究者,法國奇人路易·拉盧瓦是最早按照中國音樂的價值體系來研究中國的法國音樂學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值得研究的漢學家。在西方漢學研究中,德國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德國在研究中國音樂上有著不同的階段,所以對中國音樂研究的投入群體,研究視角, 深度及廣度也不一。所產生的研究成果與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 或是與來自中國的音樂學者不可分割。
【關鍵詞】:西方漢學;漢學家;中國音樂;漢學研究
漢學,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
從漢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個中國的學問。由于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漢學最初發(fā)軔于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tǒng)的漢學。漢學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①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tǒng)的版本、目錄、??薄⒁繇?、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fā)生和將有可能發(fā)生的各種事態(tài),從學科體系看,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tài)。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1) 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2)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國內同類研究;(3)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
首先從西方漢學研究史及西方音樂史的結合來看,法國奇人路易·拉盧瓦是最早按照中國音樂的價值體系來研究中國的法國音樂學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值得研究的漢學家。他是個在藝術、管理、科學等方面均有廣泛興趣和相當成就的通才,也就是西方人所謂的“文藝復興式之博學之士”。他的專業(yè)訓練是西方音樂史(拉盧瓦是索邦大學最早以音樂史為專業(yè)的博士之一,其博士論文《阿里斯多塞諾斯與古代音樂》在1904年出版后就已深得學界好評)。除此之外,他精通希臘、拉丁、漢、俄、德、英、意7種外語的拉盧瓦在翻譯上也卓有成就,他翻譯過中國的古典詩詞、元劇《漢宮秋》、《黃粱夢》和蒲松齡的小說。他還是西方人中最早對《淮南子》感興趣的,早在1914年就在歐洲漢學刊物《通報》上發(fā)表了《淮南子與音樂》一文。他1909年出版的專著《中國音樂》不僅頗得錢仁康先生的贊譽,連對曾侯乙編鐘頗有研究的德裔考古學家羅泰也認為此書“至今仍值得一讀”。拉盧瓦還和巴黎中國學院中方代表韓汝甲合寫有《中國的革命史》一篇。在寫過《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羅曼·羅蘭的眼里,拉盧瓦就不僅只是位“一流的學者、藝術家、作家、音樂學家”,也是“一流的漢學家”。編纂過音樂史詞典和樂隊交響樂發(fā)展史的老一輩法國音樂學家布雷內甚至把他譽為“一個能集真正藝術家與真正學者于一身的作家。”
拉盧瓦雖然以樂評聞名,偶爾也在巴黎中國學院執(zhí)教,如漢學家、知名作家、索邦大學中西比較文學教授艾田蒲就是因為受他的影響而走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之路的。拉盧瓦之所以在多個領域中都有不凡的成就,與其所受的通才教育是分不開的。1874年出生于法國東部的拉盧瓦,在上中學時就受到了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伯格森的影響,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深造時,又受到了著名中世紀法國文史專家約瑟夫·貝蒂耶的熏陶。在音樂技能的訓練上,他也是科班出身,他幼時學過的樂器就有鋼琴、小提琴和倍大提琴。在索邦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專攻的雖是古希臘音樂理論,但他同時也在巴黎有名的私立音樂學院圣樂學校學習對位和作曲。拉盧瓦雖然是在完成博士論文后才開始在法國東方語言學院隨曾任法國駐京使館漢文正使的微席葉學習中文的,但由于他個人的天賦和其與中國學人(如李石曾、褚民誼、葉恭綽、韓汝甲等)的頻繁交往,他的中國話講得很流利,對中國的傳統(tǒng)和現代文化也有很深的理解。作為20世紀上半葉法國最有洞見、最富影響的樂評家、音樂編輯之一,拉盧瓦的音樂論著不但多,所涵蓋的內容也廣博。從畢達哥拉斯數字與音程原理到古希臘的節(jié)奏理論;從格利高里圣詠到貝多芬的奏鳴曲;從探戈到留聲機;從音樂思潮到政府文化政策;從孔子的音樂實踐到《淮南子》中的律制計算;從柬埔寨古典舞原理到鄧肯的現代舞設計。
法國音樂家德彪西與拉氏結識后,對中國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普瑞斯特就認定德彪西不僅“得益于拉盧瓦高深的中國哲學知識,拉盧瓦的非西方(特別是中國、日本、柬埔寨)音樂知識,也使其獲益匪淺?!彼€注意到:《版畫》第一幅的標題為‘塔,其創(chuàng)作年代為1903,也就是拉盧瓦和德彪西的友誼開始不久之后。后來,德彪西又把原名為《意象Ⅱ》的《月落古寺》奉獻給拉盧瓦。拉盧瓦證實,此曲的標題‘是中國風格的。在一封1909年8月2日寫給拉盧瓦的信中,德彪西提到他‘每天開始是先讀些拉盧瓦翻譯的中國詩詞。這些詩詞很好,我們必須再討論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中國其他哲學家的名字只在1903年后才在德彪西的樂評中出現。以上提到的麥爾斯在1948年出版的《德彪西》一書中也提到:“拉盧瓦是個漢學家,是東方藝術權威,《月落古寺》一名很可能就是他起的?!?/p>
國內學界近年來開始注重拉盧瓦的漢學成就,這倒不僅僅是因為他寫過專書《中國音樂》、翻譯過《漢宮秋》、《黃粱夢》、蒲松齡的小說、中國古詩,還因為他《論中國古典戲劇》一文中對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的介紹。但憾的是,由于學科的不同,研究其漢學成就的學者很少知道他在法國近代音樂史上的成就,而學習音樂的人,對其漢學的著述也懵然無知?!独R瓦》一書的出版,不僅對學界(特別是音樂學界)全面了解拉氏其人、其事提供了新的資料,對國人領會以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20世紀法國音樂也提供了新的視角。雖然此書對中西音樂互動只有提示性的猜想,但畢竟為后人研究提供了線索。②
在西方漢學研究中,德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國在古典哲學與古典音樂兩個領域都有著非凡的成就。哲學方面有康德,費希特及黑格爾三位大師,音樂上,德國的“3B”也就是巴赫,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三位大師幾乎貫穿整個德國古典音樂史。同時德國也是最早把音樂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的國家。今天我們所說的“音樂學” 就是十八世紀中葉由米茨勒、克里桑德提出, 繼后, 也就是1826年,H.C.布萊斯泰首次在波恩大學舉行講座,開創(chuàng)了音樂學被作為一門學科在大學講授的開端。德國也是最早對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音響學、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等各子學科研究的國家。
德國對中國音樂的研究基木上可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其一,20 世紀上半葉, 即研究的雛形期;其二,50一70 年代, 是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期; 其三,80 年代一至今, 則是該領域研究的深化期。
這三個階段各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 所以, 對中國音樂研究的投入群體,研究視角, 深度及廣度也不一。所產生的研究成果與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 或是與來自中國的音樂學者不可分割。一般情況是, 設有漢學研究所或是設有東亞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學對中國音樂文化研究的課題涉入較多, 比方說波恩大學、科隆大學、海德堡萊大學、哥廷根大學、柏林大學、萊比錫大學等就是如此。除此之外, 自上個世紀80 年以來, 隨著中國對外政治開放, 中德雙方在不同領域展開廣泛交流, 這也影響到一些新型大學對中國文化及音樂有所關注。
從音樂史上來講,簫友梅在音樂領域里卻保持著許多第一。首先他是第一位出國學習作曲的中國人, 而且在德國獲得了音樂學領域哲學博士學位。其次, 他也是第一位中國人用德語介紹中國音樂文化的學者, 對當時宣揚中國音樂有著積極地貢獻。早在1916年, 他就向萊比錫大學哲學系提交用德語撰寫的《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的博士論文。當時經著名音樂學者李曼主持答辯, 獲得通過。該文中, 作者以中文原始材料為寫作的基礎, 對中國古代樂隊、樂器的概貌做一論述; 作者用歷史的和批判的方法對中國自遠古至清代的6種樂隊組合和130多種樂器提出在當時屬首次的明確分類。這些研究, 在當時德國對中國音樂研究還是空白的情況下寫出, 具有首創(chuàng)性。
漢學研究方面看,衛(wèi)禮賢(1837-1930) 嚴格說來是一位新教傳教士。1899年始他在青島傳教二十余年, 翻譯德文版《論語》、《詩經》、《孟子》、《呂氏春秋》等經典多部, 同時也撰寫傳記、教課書和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看法等文章一百余篇。返國后,1924年任職于法蘭克福大學“漢學中心”名譽教授,1927年為中國歷史、中國哲學教授。在此期間, 他也致力于中國音樂的介紹。目前可查詢到他在該領域的文章, 主要是1927年8月參加在法蘭克福舉辦的“群眾音樂生活國際展——中國音樂周”所寫的“中國音樂”報告一文。共43頁。在該文前言中, 他講述了中國音樂的特點、戲劇的表演特性等。主文主要選擇先秦文獻《論語》、《家語》、《莊子》、《列子》、《呂氏春秋》、《禮記》、《史記》中的音樂思想進行論述。其重點是介紹儒家對音樂教化、音樂審美的看法。文中還配有清代宮廷雅樂中使用的古琴、瑟、板、鼓、編鐘、筑、云鑼、笛等樂器的插圖。在注釋中, 他還對中國古代音樂史中五音、五行、律呂做了詳細說明。衛(wèi)禮賢的報告是基于他淵博的中文古文獻知識及受儒家音樂文化的長期熏陶。該文反映的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一個側面, 是從另一個層次反映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的文稿, 對當時德國人了解中國音樂、音樂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③
二戰(zhàn)后對于中國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德幾所大學。總的特點是既有專著也有與時代俱進的研究論文出現。從查閱的資料看, 主要學者的著作、論文、發(fā)表時間如下:皮斯納·漢斯“新中國音樂: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曲家”(1954)、《音樂在中國})( 1955 年柏林版, 152頁), 加勒克:《音樂中的人民中國》(1955),瑞波琳.理德:“中國音樂文化一瞥”(1955),高什米德·漢瑞:“中國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透視”(1956),理查德.庫特:《中國音樂》(1956),萃蓀:“大躍進中的中國音樂”(1958),基姆·馬汀:《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1966),舒菲德·馬克思:“京劇音樂”(1972)等。④
在這些學者中,有些是漢學家,有些是音樂演奏家或音樂學者,他們都是在與中國文化接觸過程中對中國音樂逐漸產生興趣,從而進行該領域的研究。值得關注的是, 有三本專著有突出的理論價值, 其經常被當時或之后研究中國音樂及西方漢學的學者引注。其一,理查德·庫特所撰《中國音樂》, 其二,皮斯納的《音樂在中國》, 其三,基姆·馬汀所撰《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前兩本著作基本上是對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作以介紹, 內容涉及民族音樂、中國古代音樂觀、樂律、樂器等, 而后一本則是在中國音樂文獻方面作更多的探討。它是唐代音樂文化的專史研究。
其中理查德. 庫特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學家、民族音樂學家。1938年獲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 專攻緬甸音樂。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土耳其音樂, 同時對亞洲音樂也有頗深的造詣。1956年出版的《中國音樂》一書, 在參考了大量當時漢學家、在華傳教士、及當時有關的英語和法語文獻基礎上撰寫而成。該著作對中國主要朝代音樂做了介紹, 同時對儒家音樂思想、陰陽五行理論與數字之關系, 宮廷音樂理論、樂器、樂譜做了深入分析。此外, 書中還附有35個用五線譜記錄的譜例,2個中國樂譜、8 張彩色中國女子演奏樂器圖片、30幅與音樂有關的圖畫和5 幅木刻畫等。庫特的《中國音樂》一書是介紹中國音樂的專業(yè)書籍, 同時也對中國音樂思想、儒家音樂文化做了評述, 是首部德國人用德語撰寫的中國音樂的專著。
皮斯納是德國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家和音樂學家。先后在魏瑪音樂學院、柏林德意志國家歌劇院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文化部任職。其所撰《音樂在中國》是他在中國學習和工作一段時間后完成。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 中國民間音樂和藝術音樂的基礎,其中涉及中國古代音樂觀,樂律, 音樂的調性問題和旋律特點等; 第二章是樂器的分類敘述; 第三章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前的中國音樂歷史發(fā)展概述, 涉及到民間音樂, 說唱, 戲曲, 戲劇的風格和京劇的歷史發(fā)展概貌等; 第四章是關于新中國音樂發(fā)展概述。皮斯納的《音樂在中國》兼有介紹性和學術性。書中尤其把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音樂發(fā)展做一論述。在前言中, 他還贊揚中國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也提到中德音樂文化相互交流的必要性。
基姆·馬汀是滿學、漢學專家, 同時亦精通藏學、蒙古語、日語及音樂。19 5一1963受德國文化中心委派赴臺北工作, 同時在國立臺灣大學、省立師范大學學習滿學及中國文學。1963年回國后在科隆大學東亞學部擔任助理職位的主管。19 7 0一1996 為該機構滿學和漢學教授?;贰ゑR汀曾編寫德滿辭典, 曾寫過多部關于中國文化及音樂的專著和文章。他于1966年呈交科隆大學哲學系的博士論文《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共580 頁, 是一部唐代音樂、歌舞研究專論。該著作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段安節(jié)的家族史、《樂府雜錄》和《琵琶錄》的歷史價值及出版背景, 兼論后代文人著作中( 如:《郡齋讀書記》( 114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781),錢熙柞《樂府雜錄后記》(1837):續(xù)談助《琵琶錄后記》(1860)對其的評價。第二部分論述《樂府雜錄》和《琵琶錄》的關系, 內容又涉及唐代宮廷音樂的設置、表演形式( 歌、舞、戲劇表演)、樂器、樂曲、管理及教育機構的位置等。基姆. 馬汀的專著《段安節(jié)的“ 樂府雜錄” 》內容豐富、資料詳實。該著作在內容方面還包含大量中國歷史文獻資料( 正史、野史、類書、傳記、專史)、作家、成語、地名等, 可以說是德國人了解中國音樂文化, 尤其是唐代音樂發(fā)展的百科全書, 在德國研究中國音樂文化領域里具有重要的地位。
對中國音樂的研究從發(fā)表的文章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主要集中在科隆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有漢學中心, 研究中國音樂的領軍人物是基姆·馬汀。他于1995年在德國權威音樂百科全書《音樂的歷史與現狀》第二卷撰文“中國”條目。該文與中國學者劉經樹合作, 共十余萬字。其結合當代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成果, 對中國古代、近現代及當代音樂的發(fā)展作了深入的論述。另外, 該校哲學系音樂學研究所下設比較音樂學專業(yè), 音樂民族學家羅伯特·京特教授對東亞音樂頗有研究。其1989年所撰“意蘊的魅力—古代中國音樂語言的記錄” 一文很引人注目。他以古琴為例, 從美學的角度探討了有關音樂中無聲之美的音樂意境。在他名下, 自90 年代以來還有中國學者從事學習或研究工作。1998 年, 中國學者劉經樹所撰《道教啟發(fā)下的音樂視覺及其對古琴音樂的影響》獲得該專業(yè)的哲學博士學位。柏林自由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yè)有近百年的研究傳統(tǒng)。⑤
此外, 德國學者安德里亞·斯狄是該大學研究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搖滾樂發(fā)展里程史》專著, 近年又出版《留聲機、唱片工業(yè)在上海的發(fā)展(1878一1937)》一書。安德里亞。斯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 自1993年以來先后在德國、荷蘭、美國等地音樂刊物發(fā)表與中國音樂文化有關的學術論文近30 篇, 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研究有其獨特的看法和觀點。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 隨著中德文化交流層面的不斷深入, 有些大學也逐漸重視漢學并開設中國音樂的教學課程。它們旨在介紹華夏音樂文化,同時也鼓勵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從事本國音樂研究。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漢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布萊梅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教授格利德也是研究中國音樂頗有成就的學者。1980--1982年她在北京學習漢語期間曾跟查阜西先生學習古琴,1983年回德后先后寫過多篇中國音樂的論著,主要有:“以《中國音樂》雜志為例談當代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律呂正義續(xù)篇:1713年前耶穌會傳教士傳播西方記譜法的小冊子》。后部是她1991年畢業(yè)于哥廷根大學漢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論文專著。
綜上,在西方漢學研究領域,存在著諸多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的漢學家及研究者,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聽覺藝術形式,從人類文明的開端就存在,伴隨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其中濃縮了人類其他形式文化的精華。對于更好的把握其它人文學科還是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的。而西方海外漢學與中國本土學術進行對話,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中國學人向世界敞開自己,這樣才能進一步激活古老的傳統(tǒng)和思想的底蘊。
參考文獻:
[1]十九世紀英國漢學中的漢語和漢字特征述論:中國語言和文學講義(1853)
[2]德彪西的“漢學家”知音拉盧瓦《路易·拉盧瓦論德彪西、拉威爾、斯特拉文斯基》述: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3]《“大音希聲”:早期道家哲學的音樂文化觀描述》(Jiang Yimin 1994)
[4]“ 音樂在中國: 歐洲之外的音樂課”( Rolf W.stoll.Bosse Musik paperbaek 1984)
[5]《中國現代專業(yè)音樂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與文化遺產和西方影響的關系》(Zhu Shi-rui.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