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金
摘 要:本文就項目教學法在PLC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在中職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yè)PLC課程教學中開展一體化項目教學,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以項目進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研學習,把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起來,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所學PLC技術在今后工作中應用的能力。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學生 能力 PLC
PLC,中文名稱可編程序控制器,是在電器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來的,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以微處理器為核心,將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融為一體的新型工業(yè)控制裝置。它采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zhí)行邏輯運算、算術運算、計數(shù)、定時、順序控制等操作的指令,并通過數(shù)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目前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
項目教學法,就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針對某一教學內容設計的項目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性、探研性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師生共同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學習項目為載體而進行的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活動過程一般包括項目選取、任務下達、學生分組、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成果展示與評價六個環(huán)節(jié)。隨著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為了適應PLC日益廣泛應用趨勢,在許多中等職業(yè)院校中均開設了PLC課程。本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難度大等特點,加之中職層次的學生入學門檻低、生源素質不斷下降,知識基礎較薄弱,但在教學上教師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教學模式,按PLC理論、PLC指令、編程軟件、編程方法和基本實驗等內容講授,課堂上缺少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技能的訓練,導致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為了在PLC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提高PLC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的效果,筆者在教學上采用了一體化項目法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項目教學法在PLC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筆者結合“車庫自動門的PLC控制”應用實例,闡述項目教學法在PLC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1.項目選取
通常由教師根據該課程大綱要求并結合企業(yè)生產、現(xiàn)實生活實際,確定好適用性較強的具體案例作為訓練項目,學生看到后不僅能夠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要達到教學目標。本案例選取的是“車庫自動門的PLC控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學生必然會去弄清其中的奧秘。
2.任務下達
由教師下達項目任務書后,對該系統(tǒng)的控制和操作要求對學生進行描述和分析,逐項分解項目任務,然后對學生提出該項目設計的要求、在設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完成項目的時間、完成任務要達到的目標等。
3.學生分組
學生得到項目任務書及要求后,全班學生根據個人特點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一般3至5名為一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和督促項目活動的進展。
4.制訂計劃
小組確定后,小組長與組員共同研討,針對該項目進行合理分工,制定好實施步驟和工作程序,規(guī)劃好時間,確定好項目控制系統(tǒng)總體方案。
5.實施計劃
項目實施批準后,學生可按各自的分工依據制定的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項目。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小組成員之間、組與組之間均可溝通交流。教師要做好觀察和監(jiān)督工作,是否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項目中,有無團隊合作意識。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鼓勵學生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6.成果展示與評價
項目施工結束后,各個小組可根據本組對“車庫自動門的PLC控制”系統(tǒng)設計的I/O分配表、設計PLC硬件接線圖、編寫PLC控制程序以及系統(tǒng)通電調試等工作,結合任務下達時教師所提出的要求進行自我成果展示,再一一向全班展示,由教師針對每組的完成情況,組員之間的合作情況等予以評價,給出指導性的建議,然后由學生去領悟、學習和進一步完善項目任務。
二、小結
通過項目教學法在PLC教學中實施,能有效地將PLC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企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了學生學習和應用PLC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林崇德,馮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金彥平.PLC課程的項目化教學[J].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4]鄧朝陽.互動式教學在可編程控制器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6(01).
(作者單位:河南化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