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裔
摘要:“變則通,通則達”。一直以來,我園在思學、思研的追求本真的研究路上不斷前行,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新生。
關鍵詞:幼兒園;項目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3-070-2
我園地處常熟市支塘鎮(zhèn),南鄰上海,這里有千年古鎮(zhèn)流水的風韻,這里有江南田埂泥土的芳香,這里有華東食品城繁榮的景象,這里有農村孩子淳樸的笑臉,這里是名人輩出的地方,中科院院士張青蓮、王淦昌都是我們支塘人,我們幼兒園就是用張青蓮教授的名字來命名的。豐富的地域資源為游戲化課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共建園強大的師資力量為課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今年5月我園有幸成為江蘇省第二批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唐代的韓愈在《進學解》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可見,“思”對于一件事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認為這種“思”就是在追求研究的本真,以下就圍繞“思”展開三方面的交流:
一、思學
對于項目研究,我園全體教職工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將它作為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促進幼兒發(fā)展、提升辦園品質的有效途徑,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幼兒園工作的方方面面,這也決定了我們要為之付出百倍的努力。首先我們組織教師開展學習:
1.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一定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因此我們鼓勵幼兒園中的每一位老師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在暑期前,我園根據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群里專家推薦的書刊,先后買了《幼兒園區(qū)域活動案例》、《田園課程》、《幼兒園創(chuàng)造性課程》以及《幼兒早期發(fā)展》等六十多本專業(yè)書籍,在放假前老師們根據興趣和實際需要,每人借閱了一本,通過閱讀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
2.讓共享成為一種常態(tài)
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群是一個強大的專家團隊,由虞永平、殷雅竹、原晉霞、張暉、程學琴等專家的引領,項目園、共建園園長們討論的內容,凡是有價值的,我們都要復制下來,在幼兒園QQ群里分享,并組織老師一起學習、研究和探討。
3.讓參觀成為一種契機
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先后組織教師到張家港、吳江、太倉各幼兒園參觀學習,學習她們在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方面的先進經驗,回來后,我們因地制宜,開展了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種植活動、美食活動和戶外體育鍛煉的研究。
4.讓引領成為一次提升
今年暑期培訓,我園組織全體教師聆聽了戈柔老師、祝曉燕老師的講座,這些講座像一場及時雨,為我們這群正在研究中、困惑中、迷茫中的老師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讓我們認識到:現(xiàn)在的教學,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現(xiàn)在的課程,必須充分認識幼兒生活和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獨特價值。我園邀請了無錫市濱湖區(qū)學前教育研究中心祝曉燕老師來園進行了實地指導,通過觀看晨間體育鍛煉、學習性區(qū)域活動,分別對我們組織活動時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層次的剖析,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引發(fā)了我們的反思。專家們的引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在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中不斷進步。
二、思研
華師大的李季湄教授在最近發(fā)表的一篇《要重視學前教育教研的內涵》中有這樣一句話:教研應該是一種在新的理念下的教師學習與成長的新范式。以前我們教研看重的是客觀體系,就是所謂的吃透教材;現(xiàn)在我們更注重的是情景和過程。于是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研究,大膽打破常規(guī),以全新的組合方式、另類的教研形式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奏響教研活動的新篇章。
1.自主選擇激活力
為了將“地域資源在園本課程建構中的開發(fā)和利用”這個項目更好地開展下去,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意愿,每一位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自主選擇研究內容,成立了“美食”、“種植”、“學習性區(qū)域活動”、“戶外鍛煉”四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認真制訂了研究方案,每一年、每學期、每個月都有重點地開展研究。在研究中考慮如何將家鄉(xiāng)本土教育資源巧妙地結合到我們的課程內容中,進一步充實現(xiàn)有課程內容,進而建成富有特色的園本課程。
2.親身體驗顯才藝
傳統(tǒng)的教研形式往往讓老師們覺得枯燥、乏味,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園的教研形式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改變,由參與式逐步轉向體驗式,各研究小組在組長的安排下組織了相應的培訓,健康組組織老師練習行進式跳繩、障礙運球、轉呼拉圈等,美食組舉行了糕點制作培訓,確保老師們在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能后開展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平時名不見經傳的老師在活動中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藝,在這種體驗式教研活動中,老師參與的積極性高了,自信心也足了,工作的熱情也更飽滿了。
3.轉變觀念善觀察
六月份,我園組織教師撰寫區(qū)域活動觀察記錄,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老師因為擔心孩子出狀況,沒有真正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游戲、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許多老師在區(qū)域活動中的觀察缺乏目的性,在觀察記錄里,老師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反映觀察對象,難以透過現(xiàn)象去分析、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結合祝曉燕老師的講座,鼓勵教師大膽放手去讓孩子玩,多用眼睛去看、多用耳朵去聽、多用心去思考。十月份,我園又進行了觀察記錄交流,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老師們的觀察能力、反思能力、評價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思變
我園是一所新建園,投資4900萬元,占地39畝,最大的優(yōu)勢是面積寬敞,設施先進。當我們幼兒園申報成為項目園后,本人倍感壓力,因為我們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很薄弱,我們幼兒園的發(fā)展之路到底在哪里?于是,我們思考著改變……
1.變班級活動為區(qū)域聯(lián)動
我們根據虞永平教授提出的課程游戲化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對戶外晨間鍛煉進行了規(guī)劃和調整,我們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選擇稻草、竹、木等自然物和從華東食品城收集來的紙箱、盒子等廢舊材料作為戶外體育鍛煉的游戲材料,設置了車類、梯子、繩子、箱類等十個游戲區(qū),將分階段組織實施。第一階段,以材料提供為切入口,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對游戲產生興趣,學會一物多玩。在這一階段,我們讓幼兒自主選擇手環(huán),根據手環(huán)的不同顏色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區(qū)域,把以前在老師組織下的班級體育游戲改為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游戲。第二階段,增加游戲情節(jié)。以情景化的游戲,激發(fā)幼兒的游戲興趣,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并與五大領域相融合;第三階段,區(qū)域聯(lián)動,根據各個區(qū)的材料特點,進行有機組織,讓游戲更具挑戰(zhàn)性,讓幼兒的身體各部分得到充分的鍛煉,從而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2.變假游戲為真游戲
以前,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在游戲走廊上。隨著課程游戲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對安吉游戲理念的學習和吸收,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真的都是在老師的安排下不快樂地玩著,在預設的游戲情境中,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完全被剝奪了。于是,我們進行了反思和調整,將材料分成情境性材料和場景性材料,我們把情景性材料按照類別進行擺放,讓幼兒自主選擇、自由增添;對場景性材料作了調整,為了便于幼兒使用,我們在玩具柜下裝上萬向輪,幼兒根據自己的游戲需要可以隨意地擺放。孩子通過自己的選擇與決定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真正實現(xiàn)了“我的游戲我作主”。
3.變低效資源利用為高效利用資源
去年12月份參觀了吳江金家壩幼兒園回來后,在原來已有枇杷樹、石榴樹、白蒲栆樹、桔子樹的基礎上,又種了二十多棵果樹。前一段時間柿子樹上碩果累累,每天中午總有老師帶著小朋友到柿子樹下散步。在一直被人冷落的玩水池里種植了蓮花,今年夏天,水池里的蓮花爭相開放,引來了一群群小朋友前去觀賞、寫生。下階段準備對玩水區(qū)進行改造,增加水生植物和動物的品種。另外,我們充分利用600平米的種植園地,改變以往保育員種、幼兒看的方式,鼓勵全體教師和幼兒一起參與種植活動,當幼兒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開花結果時,她們會發(fā)自內心地對種植活動產生興趣,幾乎每天都有小朋友要到種植園地里去觀察、去體驗,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前不久,我們請了蔬菜種植家長來園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大棚,下階段,準備嘗試開展暖棚種植活動。
記得李嘉誠先生說過的一句話:雞蛋如果被從外部打破,就成為一種食物;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自己打破自己,就成為一個新的生命。我想:我們的項目研究也應該如此,只有自己打破自己,才可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生,讓我們?yōu)樽约旱男律餐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