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霞
一、案例背景
《我的鄰里鄉(xiāng)親》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的第三課。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鄰居打交道的機會比較多,鄰里之間同齡的小孩還會經常在一起寫作業(yè)、玩耍。但由于城市人居住條件的改善,客觀上造成了鄰里間的交往減少,學生對“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還缺乏切身的體會。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課件一:播放“危難時刻鄰里幫”視頻,學生感受鄰里互助重要性。)
師:孩子們,假如你就是這個懸在6樓窗外的5歲男孩,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會怎樣?
生:我會害怕。
生:我會很緊張。
師:是啊,別說一個5歲孩子,就算是一個大人,此刻也難免驚慌失措!
師:假如你就是這個得知消息,飛奔回來的孩子媽媽,你會想些什么?
生:我很后悔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里,我會很緊張,害怕他掉下來。
師:孩子搖搖欲墜,媽媽心急如焚,警察還在路上,生死關頭,能靠的只有誰啦?
生:鄰居!
師:是啊,假如你就是這個正在奮力砸門要沖進去的鄰居叔叔,當時你想的會是什么?
生:我要快點砸開門,把孩子救上來!
師:好一個救人心切的鄰居叔叔啊!正是有了這些齊心協力的鄰居,孩子才獲救了!
師:現在老師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孩子的親戚不來幫忙呢?
學生思考。
生:可能住的遠,來不及。
師:是啊,連警察叔叔都還沒趕過來呢!這讓老師不由得想起一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ò鍟哼h親不如近鄰)。
片段二:
(課件二:播放微電影《蠟燭》,小男孩問:“姐姐,你家有蠟燭嗎?”時停止。)
師:猜猜看,這個小男孩是來干什么的?
生:借蠟燭。
師:假如你是大姐姐,你會借給他嗎?
生:會!
師:那現在咱們看看,大姐姐有沒有借給他?(接著播放微電影《蠟燭》)
師:沒想到吧?
生點頭,大呼沒想到。
師:你覺得哪位鄰居做得好?
生:小男孩媽媽。
師:好在哪里?
生:關心新鄰居。
師:你覺得大姐姐以后會怎么做?
生:小男孩再來借東西時,一定會借給他。
師:老師也贊同你的看法,畢竟,鄰里間是需要互相幫助的,你幫助鄰居越多,你得到鄰居的幫助也就越多,這樣,我們才能——“遠親不如近鄰”!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利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技術,整合課程資源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某種現象,要讓他們判斷它的好與不好,僅憑教師的講解往往難以達到好的效果,若通過電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條文化為具體生動的事例,就會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看,學生對鄰里之間關系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僅僅知道要和鄰居搞好關系,卻不知道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我在教學《我的鄰里鄉(xiāng)親》時,給教學課件中插入了了一段“危難時刻鄰里幫”的新聞視頻,講的是江蘇丹陽一個五歲男孩,晚上家中無人,獨自爬出窗外,懸在六樓窗沿,小區(qū)鄰居合力救助,樓下鋪開棉被,三位鄰居叔叔破門而入,在警察趕來之前,孩子已被鄰居成功救出的真人真事。這一課件的運用,拉近了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的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遠親不如近鄰”的重要性,有效地提高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二)選取鮮活的生活場景,引發(fā)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思想品德教學應引導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課堂生活中呈現出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重溫生活體驗。
這節(jié)課的進行中,我播放了一段片名為《蠟燭》微電影,這段電影講的是,一位大姐姐剛搬來新家,就遭遇停電,當她找出蠟燭的時候,鄰居小男孩來了,他問:“大姐姐,你有蠟燭嗎?”此時我按了暫停鍵,問學生們:“你們覺得小男孩是來干什么的?”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借蠟燭。”我接著問:“如果你是大姐姐,你會借嗎?”“會!”“那你們說大姐姐會借嗎?”孩子們以善意揣測善意,回答得很齊:“會!”接下來播放的視頻出乎學生們的預料:大姐姐擔心小男孩家總來借東西,所以說自己沒蠟燭,而小男孩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我就知道你沒有,媽媽讓我來送蠟燭!”這樣的結局引發(fā)了學生們的真切思考:鄰里之間到底應該怎么相處,才能“遠親不如近鄰”?道德離不開日常生活事實,由于我所選取的是鮮活的生活案例,因此對學生的教育就顯得更加深刻。
(三)創(chuàng)設有感召力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正確行為動機
在本節(jié)課快結束時,我運用教學媒體,把鄰里之間和睦關系通過相關圖片展示來創(chuàng)設情境,總結歸納:“有時候,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把攙扶……就能讓鄰里間親密起來,孩子們,鄰里互助傳溫情,社會互助傳大愛!”由此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行為動機,將“導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而落實了品德課行為目標的有效實現。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續(xù),本節(jié)課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加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整合運用,使學生更好地懂得,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不僅關系到左鄰右舍各家幸福的生活,還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安定,原本枯燥無味的品德課變得豐富生動,這樣生動的教學情境,不僅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很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認知水平。
(作者單位:煙臺市福山區(qū)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