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恆云
摘 要:我國的歷史悠久綿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社會形態(tài)不斷演變進步,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他們?yōu)槲覈鐣陌l(fā)展抹上了濃重的一筆,也留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故事。歷史的教育功能是巨大的。通過歷史典故的形式將一些經(jīng)驗教訓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歷史典故;品德課;教學質(zhì)量
政治學科在初中階段實名為思想品德,旨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技能。朱永新老師說:“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是永遠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彼云返抡n教學手段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常言道:政史不分家,歷史典故在品德課教學中不乏被常用。歷史典故即歷史上流傳或記載下來的典制和案例,飽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巧妙地選擇歷史典故,上好上活思想品德課,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
一、歷史典故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作用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樹立自信
思想品德課比數(shù)學、物理等一般的理科課程更難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因為理科課程強調(diào)的是知識性、理論性、邏輯性,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chǔ)、勤奮和邏輯思維能較好地開展學習。而思想品德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不斷學會正確的做人處事方式方法,不斷地通過一些案例進行思考以及結(jié)合自己生活實際、思想實際進行反思,循序漸進,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不是靠推理、計算和硬背即可奏效的。在教學中適當選取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典故,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在一種積極、愉悅、主動的心理支配下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自然展開,寓學于趣,最終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可喜變化。
2.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zhì),陶冶情操
通過歷史典故,學生可以感受前人的興衰成敗,從中悟出道理,從而來影響并指導自己。如,在感受代代傳承的美德時,列舉蘇武牧羊、徙木為信和負荊請罪等典故分別展示愛國、誠信和貴和的優(yōu)良品質(zhì),這為學生學習并超越古代圣人奠定了基礎(chǔ)。再如,筆者在進行歷史人物勾踐的介紹時,可以告訴學生勾踐是如何臥薪嘗膽才取得成功的。這個歷史人物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忍辱負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前提下,始終鍥而不舍,并積極爭取機會,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人物勾踐的故事,不僅學習到了為夢想忍受苦難的執(zhí)著,還學得了堅韌和積極爭取機會的重要性。
3.能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能力
如果每節(jié)課引用一個歷史典故,那么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會收到一筆巨大的知識和精神財富,而且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去搜集、整理相關(guān)的典故,無形中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增強閱讀能力,也為今后的寫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二、在教學中正確運用歷史典故的策略
歷史典故在品德教學中如能靈活運用,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反之,不合理的濫用則會影響教學。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zhì)量。
1.選取合適的歷史典故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要合理選擇歷史典故,這個歷史典故必須具備代表性和恰當性,即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能很好地說明問題,集趣味、知識和道理于一體,符合學生的心理思維。這些典故可以來源于課本,也可以來源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例如,八年級上冊講到孝敬父母時,教材上選取了古代的《潁考叔孝親》的傳統(tǒng)故事,講到誠信是金的品質(zhì)時,可以從中華文化中選取“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訓講解由來。學生通過對典故的理解,自然增加了對“孝敬父母”“誠信是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可,自然會在實際生活中影響自己的言行。
2.注重典故的呈現(xiàn)方式
歷史典故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要求內(nèi)容新穎獨特,吸引學生,而其呈現(xiàn)方式的新穎性往往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可以用講述式,師生講述都可以,但一定要明確主題;二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圖文并茂,更形象直觀;三可以用表演式,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典故中的人物,既讓學生參與教學中,活躍課堂,又能親身感受典故中的寓意,印象深刻,一舉兩得。
如,在講到禮貌禮儀內(nèi)容時,教材中的年輕人與長者的對話的典故可采用表演式,年輕人貿(mào)然直呼老頭問路,長者回答“無禮”,年輕人足足走了五里也沒找到目的地。讓學生去表演二人的對話及情境,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禮貌待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3.鼓勵學生利用典故提升理論和實踐中的素養(yǎng)
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利用教材上和自己搜集到的典故進行交流、辯論,寫體會和小論文,以增強感受,將其寓意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這是我們運用歷史典故來教學的最終目的。
總之,歷史典故的使用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既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借鑒性,又可以補充教學資料的不足,改變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單一,加強學生對文史知識的聯(lián)系。合理運用好典故,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確實有很大好處。
參考文獻:
王蕓.歷史知識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3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