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權
前不久,網(wǎng)上一篇《為什么德國人拿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卻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瘋狂轉發(fā)。文章說,德國的《基本法》(即憲法)第七條第六款規(guī)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也就是學前班。作者似乎意在指出,德國正是這種“先進教育理念”培養(yǎng)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后經《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證實,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的說法完全是不求甚解導致的誤讀。其實,德國憲法沒有“禁止學前教育”,相反的,德國的學前教育還有其獨特的魅力。德國人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在相應的階段孩子要做相應孩子的事情,幼兒階段該是孩子快樂玩耍時期,如果過早地在幼兒園就開始知識學習,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會被剝奪。德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貼近自然、崇尚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
一、開放式個別化的混齡制教育讓兒童自由發(fā)展
在德國,所謂混齡制教育,就是幼兒園的班級類似于一個溫馨的家庭,在這個家庭里,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像兄弟姐妹般地生活在一起,一起游戲、一起學習。德國混齡制教育之所以能在幼兒園全面實施,主要是得益于家長群體的思想認同:學前教育應不以知識教育為主,而應著力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領導力和主動性等內涵性的東西,倡導回歸自然,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
在混齡制班里,年齡小的孩子與年齡大的孩子一起游戲,一起生活,這樣,年齡小的孩子有機會向年齡大的孩子學習,得到幫助和照顧,而年齡大的孩子在幫助、照顧年齡小的孩子的同時也會有成就感,會感到驕傲,這樣也會更加愛護小弟弟、小妹妹。班級就是社會的雛形,教師的教學因人而異、循序漸進,讓每個兒童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種類似于家庭的編班方式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經驗,克服以自我為中心,促進角色承擔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有效緩解獨生子女的社會不良適應性,培養(yǎng)正確的社會行為方式,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實踐與體驗中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
在德國的學前教育,學校通過實踐與參觀體驗對孩子進行生活教育,幫助孩子掌握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技能。如在教師的帶領下孩子去參觀消防隊,跟消防隊的叔叔們一起學習滅火知識、躲避火災的常識。再如在教師的帶領下到草地上散步、觀察動植物,孩子們在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野外活動中拓展獨創(chuàng)性和運動能力?;蛘呷⒂^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個什么樣子的人。教師還會帶領孩子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甚至有的教師還會在家長的同意下帶小朋友們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選擇貨物。
德國是汽車王國,幼兒園的最后一個學期,所有學齡前兒童都要接受交通法規(guī)教育。這一天,孩子們會像過節(jié)一樣,興奮得很,因為有一位彬彬有禮的警察叔叔會來幼兒園教他們如何過馬路。在教師的陪伴下,孩子們來到馬路上,警察叔叔現(xiàn)場進行講解。這樣的現(xiàn)場教育,給孩子的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以外,學校還對孩子進行敬畏生命教育。如,殯儀館的叔叔阿姨會到學校來作講座,具體講述人死時會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講完后,孩子們還會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如何應對。通過這種情境再現(xiàn),讓孩子體驗到突然成為孤兒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熱愛生命,敬畏生命。
三、培養(yǎng)孩子戰(zhàn)勝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德國人認為,孩子終究是要出去闖的,家長無法永遠保護他們。因此,德國人從來不包辦孩子的事情,會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習作為獨立的人應該掌握的生存技能,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戰(zhàn)勝挫折和困難的能力。一歲的時候,父母就會鼓勵孩子自己捧著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會向孩子道謝并加以贊許。德國冬天,雖然天氣寒冷,但是你卻看不到在室外玩耍的幼兒園孩子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還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有些家長甚至特意把孩子送到野外進行抗挫折訓練,以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其實,不僅家長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德國法律也有這樣的規(guī)定。德國法律規(guī)定,孩子到了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必要的義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德國人常說,自己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要對自己負責。
德國以前的教育內容基本屬于陽光式教育,20世紀90年代后,德國推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教育要結合社會實際,在對學生進行陽光教育的同時,還要讓學生了解社會的陰暗面。他們認為,如果為了保持學生心靈的“純潔”,總是回避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這樣勢必會造成學生長期與社會隔離,對社會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一旦走入社會,看到某些陰暗面后,就會感到茫然若失,無所適從。
四、家長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德國人認為,家長必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盡量多的愛而不是溺愛,與孩子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保育員與孩子之間是伙伴關系。因此,家長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由于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孩子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并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么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也愿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為了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不被侵害,法律規(guī)定一方面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德國學前教育的范疇非常廣泛,孩子在學校不僅能學到禮貌舉止、社會公德、交通和生活常識,還能了解社會機構職能,培養(yǎng)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及閱讀習慣??傊?,德國的學前教育給人們強烈的感覺是溫馨、祥和,崇尚自然,動靜有度,沒有虛榮。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思考。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汊澗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