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美 蔣智林 羅華元 王超 楊應明 張靜 王紹坤 成文章 饒智
摘 要 明確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對煙草農藝性狀、煙田病蟲危害的影響,探討煙田引入黑眶蟾蜍后對煙草生長和煙田病蟲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為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可行性提供理論依據(jù)。結果表明: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煙田(處理),煙草農藝性狀除了團棵期的株高、成熟期的節(jié)距和腰葉長外,其余的農藝性狀指標均顯著高于未養(yǎng)殖黑框蟾蜍的煙田(對照)。對照與處理煙田的斜紋夜蛾蟲口密度分別為1.39只/m2和0.09只/m2,豆天蛾為0.41只/m2和0.09只/m2,二者的蟲口密度對照煙田顯著高于普通煙田。試驗地煙草的病害較輕??衫煤诳趔蛤艿牟妒承越⑸鷳B(tài)煙田。
關鍵詞 黑眶蟾蜍 ;煙草 ;農藝性狀 ;病蟲害
分類號 S431.16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3.010
Abstract After clear the effect of cultivation of black frame toad in tobacco field on tobacco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insects disease,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of black frame toad in tobacco field, the law of tobacco plant growth and insects disease in the tobacco field, an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lack frame toad in tobacco field. Except the height of heading stage plant, the joint distance and waist leaf of maturation stage, the other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the treated tobacco field are higher than the compared field. The density of Prodenia litura and Clanis bilineata in the treated tobacco fiel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mpared field; they are 1.39/m2, 0.091/m2; 0.41/m2, 0.09/m2. Owing to change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tobacco field after cultivation of black frame toad, it makes for the tobacco plant growth, the predation of the black frame toad controls the density of insects, it can reduce the use of pesticide. Tobacco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were lower. it is possible to build ecological tobacco field make use of the predation of black frame toad.
Keywords black frame toad ; tobacco ; agronomic characters ; insect pests
煙草作為一種嗜好性消費品,其安全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2003 年《中國卷煙科技發(fā)展綱要》提出,要減少煙葉外源有害物質,即降低煙葉農藥、重金屬的殘留。煙草農藥和重金屬的殘留主要由殺菌劑、殺蟲劑和除草劑引起[1]。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為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前凹型亞目(Procoela),蟾蜍科(Bufonidae),蟾蜍屬(Bufo),黑眶蟾蜍種組(Bufo melanostictus group)是亞洲常見的蟾蜍,也是當?shù)氐膬?yōu)勢種群之一。在普洱名為“癩蛤蟆”、“癩江包”,當?shù)亓鱾髦环N說法:癩江包越大,糧食越豐收。因此黑眶蟾蜍具有“農田衛(wèi)士”的美稱。黑眶蟾蜍既是本地的害蟲天敵,同時其皮膚腺和耳后腺上的分泌物可制成名貴中藥蟾酥,是“六神丸”、“消炎解毒丸”、梅花點舌丹”、“容氣丸”、“蟾酥丸”及“蟾酥錠”等的原料,蟾蜍自然蛻下的角質衣膜制成的蟾衣也可做藥用[2-3]。農藥和重金屬的殘留不僅危害吸煙者,也使生物種群日漸衰退甚至瀕臨滅絕,尤其兩棲動物的滅絕速度非常之快,令人吃驚,全球兩棲動物評估組(GAA)的評估顯示大約34.6%的物種形勢嚴峻,其中香港1.5%,臺灣2%,大陸最多,達31.52%[4-6]。以往利用蟾蜍控制害蟲研究多集中在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和華西大蟾蜍上,研究結果顯示蟾蜍食性雜、食量大,有益性指數(shù)較高,對維持生態(tài)平衡,消滅農業(yè)害蟲有重要作用[7-11];何海晏等[12]研究黑眶蟾蜍食性后認為黑框蟾蜍和中華大蟾蜍的食性相似。黑眶蟾蜍屬于本地的優(yōu)勢種群,當?shù)厮赜小稗r田衛(wèi)士”的美稱,在云南地區(qū)利用其防治蟲害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和經濟價值。但是煙田屬于旱地,引入兩棲動物黑眶蟾蜍后對煙葉的生長和安全生產能否起到積極的作用,尚缺乏相關研究對其進行論證。文章重點研究了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后,對煙葉農藝性狀、煙田小氣候環(huán)境、煙田病蟲害的發(fā)生和危害的影響,探討利用黑眶蟾蜍的捕食性建設生態(tài)煙田的可行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地海拔1 272 m,品種為云煙87,移栽期為4月20日,地貌為丘陵緩坡地,土壤為黑沙壤土,煙地緊挨村寨,與小麥輪作一年。
試驗用的黑眶蟾蜍,5月份,在試驗田的周圍捕捉活潑性強,未受機械損傷的黑眶蟾蜍100只。煙草移栽后,選擇土壤肥力均勻的地塊,劃出4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的煙草株數(shù)不少于100株。選擇相互交叉的2個小區(qū)為黑眶蟾蜍的養(yǎng)殖區(qū)即處理區(qū),另外2個小區(qū)為對照區(qū)。四周用高1.5 m的鐵絲網圍成圈,鐵絲網底部約20 cm埋入到土壤里,防止黑眶蟾蜍逃出。處理小區(qū)的中央挖一條寬30 cm,深60 cm的土溝,將水引入到溝里,在煙葉團棵之前,應在水溝上放置少量的水葫蘆,以供蟾蜍棲息。每個處理小區(qū)分別投入50只黑眶蟾蜍。
試驗田小區(qū)的田間管理,除2個處理區(qū)的蟲害不使用農藥進行防治外,其他的管理方法(肥料、水分、雜草、病害)均與當?shù)責熮r的日常管理一致。登記好煙田管理日志。
1.2 方法
1.2.1 農藝性狀調查
農藝性狀的調查參照YC/T 142-2010煙草農藝性狀調查測量方法。
處理區(qū)和對照區(qū)隨機選取20株煙草,分別在煙草生長的團棵期、旺長期調查株高、有效葉片數(shù)。成熟期調查煙草的株高、有效葉片數(shù)、莖圍、節(jié)距、腰葉長、腰葉寬、頂葉長、頂葉寬等農藝性狀。結果用獨立樣本t檢測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檢驗水準5%。
1.2.2 病蟲害調查
病蟲害調查、分級參照GB/T 23222-2008煙草病蟲害分級及調查方法。結果用獨立樣本t檢測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檢驗水準5%。
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shù)/調查總株數(shù)(黑脛病和煙草普通花葉病毒病)
發(fā)病率=發(fā)病葉數(shù)/調查總葉數(shù)(赤星病和野火?。?/p>
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株或葉數(shù)×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shù)或總葉數(shù)×最高級值)]×100
在煙草病蟲害集中發(fā)生的時期調查煙草的病害種類、病情指數(shù)、害蟲種類、害蟲數(shù)量及危害率。病蟲害調查、分級及計算方法參照GB/T 23222-2008煙草病蟲害分級及調查方法。結果用獨立樣本t檢測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檢驗水準5%。
1.2.3 農田灌水次數(shù)的調查
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煙田和一般煙田最大差異在于養(yǎng)殖蟾蜍的小區(qū)設置了土水溝,間接影響了煙田的水分條件,因此本試驗以記錄各小區(qū)實際灌水次數(shù)衡量養(yǎng)殖黑框蟾蜍后對煙田小氣候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后對農藝性狀影響
結果用獨立樣本t檢測統(tǒng)計分析如表1所示,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煙草農藝性狀除團棵期的株高、有效葉片數(shù),以及成熟期的節(jié)距和腰葉長的處理和對照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外。其他的農藝性狀指標均顯著高于普通煙田:旺長期處理煙田平均株高(151.95 cm),有效葉片數(shù)(20.7片)分別高于對照煙田株高18.95 cm,有效葉片數(shù)4.6片,差異極顯著;成熟期的處理煙田植株株高(151.95 cm),有效葉片數(shù)(25.15片),莖圍(8.29 cm),腰葉寬(26.66 cm),頂葉長(31.635 cm),頂葉寬(10.945 cm),分別高出對照煙田株高38.95 cm,有效葉片數(shù)3.8片,莖圍2.07 cm,腰葉寬4.935 cm,頂葉長9.48 cm,頂葉寬3.085 cm,差異顯著或極顯著。顯著高于對照18.95 cm;成熟期腰葉寬(P=0.018),成熟期的頂葉長(sig 0.002<0.05),旺長期的株高(sig 0.001≤0.001)、有效葉片數(shù)(sig 0.000<0.001),成熟期的株高(sig 0.000<0.001)、莖圍(sig 0.000<0.001)、頂葉寬(sig 0.000<0.001)。說明,養(yǎng)殖的兩棲環(huán)境對煙草植株生長有利。
2.2 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后對煙草病蟲害的影響
2014年試驗地發(fā)生的病害主要有黑脛病、普通花葉病、赤星病和野火病。除花葉病在團棵期可見外,其余3種病害均集中在旺長末期至成熟期,但是發(fā)病均較輕。5月下旬煙田開始出現(xiàn)害蟲,隨后每隔15 d調查1次,直至煙葉開始采烤,發(fā)現(xiàn)煙田害蟲主要有斜紋夜蛾和豆天蛾,由表2看出,斜紋夜蛾的蟲口密度未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煙田(對照)和養(yǎng)殖黑眶蟾蜍的煙田(處理)分別為1.39只/m2和0.091只/m2,豆天蛾為0.41只/m2和0.09只/m2,二者的蟲口密度對照煙田均顯著高于處理煙田。豆天蛾的植株危害率對照為13.37%顯著高于處理的3.48%,說明黑眶蟾蜍已經控制煙田中豆天蛾和斜紋夜蛾的蟲口密度及豆天蛾對煙株的危害。
2.3 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后對煙田澆水次數(shù)的影響 煙田自4月20日移栽至煙葉成熟打頂6月27日,共經歷了69 d。以土表見干開始灌水,記錄了實驗小區(qū)的灌水次數(shù),其中對照上下2個小區(qū)共灌水26次,處理煙田上下2個小區(qū)共灌水8次。對照煙田灌水次數(shù)是處理煙田的4倍(圖1)。說明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影響了煙田的土壤水分,節(jié)約了因澆水產生的勞力成本,促進了煙葉的生長。
3 討論
3.1 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后對煙草農藝性狀和煙田灌水次數(shù)的影響
養(yǎng)殖黑框蟾蜍后的煙田由于設置了土水溝,以供黑眶蟾蜍棲息。試驗地煙葉從移栽期4月20日直至6月初屬于旱季,土水溝的水能夠下滲,改善了煙田土壤水分,增加了煙田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因此改善了煙葉生長條件,最終表現(xiàn)為煙葉的多數(shù)農藝性狀顯著好于普通煙田。
3.2 煙田養(yǎng)殖黑眶蟾蜍后對煙草病蟲害的影響
2014年試驗田中發(fā)生的病害有黑脛病、花葉病、赤星病和野火病。處理煙田黑脛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顯著高于普通煙田,其他三種病害差異不顯著。黑脛病病菌喜高溫高濕,天氣因素如田間土壤濕度及降水是黑脛病流行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田間相對濕度80%以上保持3~5 d,該病即可流行[13-14]。處理煙田由于土水溝的設置,加之后期雨水充足,煙田濕度大,通風不良,是養(yǎng)殖黑框蟾蜍的煙田黑脛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顯著高于普通煙田的主要原因。因此,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應注意黑脛病和類似根部病害的防治。如果發(fā)病嚴重或當?shù)亟涤贻^多,應將供蟾蜍棲息的“土水溝”改成防止?jié)B漏的“水泥溝”或者在土溝的底部和四周鋪上一層塑料薄膜防止水分的滲漏。
2014年試驗地由于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害蟲數(shù)量和種類均較少,只有斜紋夜蛾和豆天蛾,且僅在旺長后期至成熟期開始出現(xiàn)。但是根據(jù)試驗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對照煙田斜紋夜蛾和豆天蛾的蟲口密度均顯著高于養(yǎng)殖黑框蟾蜍的煙田。說明黑框蟾蜍捕食性已經起到了消滅蟲口的目的。
4 結論
總的來說,云南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是可行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1)由于農藥的濫用,許多農田已不適合黑框蟾蜍的生存,尤其是產煙區(qū)更為嚴重,已經威脅到黑框蟾蜍的棲息環(huán)境,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可以利用其捕食性,使農藥得到合理的限制,不僅保障了煙葉的安全生產,也保護了黑框蟾蜍的棲息地;(2)煙草移栽3~4月屬于云南的旱季,因此,雨季來臨前,多數(shù)煙農每天或每隔1天需澆水1次,才能保證煙葉正常生長,有些特別干旱的年景,由于空氣濕度異常干燥,即使天天澆水,也會停滯不長,延長煙葉的生育期,不利于農事安排。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可較好的利用水分資源,在養(yǎng)殖黑框蟾蜍的同時,滋潤煙田,緩解干旱天氣導致的勞力壓力和經濟壓力;(3)雖然煙田養(yǎng)殖黑框蟾蜍,后期加劇了黑脛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但是可以利用防滲漏的水溝或水池,解決因排水困難,煙田濕度過大后引發(fā)黑脛病的發(fā)生和傳染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國煙科[2003]第630號. 中國卷煙科技發(fā)展綱要. 2003-11-10.
[2] 王宏潔,楊立新,高 波,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種蟾皮中蟾蜍噻嚀的含量[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11):44-45.
[3] 代麗萍,高慧敏,王智民,等. 蟾皮化學成分的分離與結構鑒定[J]. 藥學學報,2007,42(8):858-861.
[4] 謝 鋒,劉惠寧,Simon N Stuart,等. 中國兩棲動物保護需求總述[J].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2006,36(6):570-581.
[5] 尹曉輝. 幾種農藥對中華蟾蛤的生態(tài)毒理效應及分子毒性研究[D]. 上海:東華大學,2008.
[6] 黃修平,江 沄,耿寶榮. 高效氯氰菊酯對中華蟾蜍蝌蚪的毒性影響[J]. 四川動物,2013,32(4):555-559.
[7] 王溪林,馬萬炎. 中華大蟾蜍捕食馬尾松毛蟲的初步觀察[J]. 湖南林業(yè)科技,1988(3):37-38.
[8] 金志民,楊春文,劉 鑄,等. 中華大蟾蜍食性的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7):3 510-3 511.
[9] 段 成,潘 穎,馬志廣,等. 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中華蟾蜍食性初步分析[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1,50(13):2 696-2 698.
[10] 劉 偉,魏 剛. 重慶縉云山中華大蟾蜍食性研究[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14):3 310-3 312.
[11] 萬麗霞,李宏偉,孫立新. 花背蟾蜍繁殖與食性研究[J]. 2014,49(7):3-5.
[12] 何海晏. 某些兩棲類食性及廣州地區(qū)黑眶蟾蟋食性的初步觀察[J]. 四川動物,1995,14(3):123-125.
[13] 楊 蘭. 湘西地區(qū)煙草黑脛病研究[D]. 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
[14] 曹明慧. 防治土傳煙草黑脛病微生物有機肥的研制與生物效應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