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王勇
在2016年3月,一份于1934年擬就試行的《大綱》在微信圈走紅,讓不少人感慨從它的身上終于對“素質(zhì)教育為何物”若有所悟。在《大綱》中,為學生細致地制定了五項“生活目標”:康健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shù)的興趣、生產(chǎn)的技能,和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為了保障這些目標的切實實施,《大綱》還詳細制定了種種“生活的方法”。這份《淮安新安小學第六年計劃大綱》,把淮安市新安小學這所歷史名校重新帶入我們的視野之中。
在這樣一所“生活即教育”的學校中,一個孩子會收獲什么樣的成長?新安小學,這所誕生已近百年的學校,在今天的素質(zhì)教育中又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面貌?帶著這些好奇,更帶著崇敬和追思,記者走進了這所位于古城楚州的歷史名校,去追尋它的發(fā)展歷程,去追問它的辦學理念與特色,去尋覓它寄托于未來的理想與期望。
1929年6月6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發(fā)展蘇北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在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蓮花街創(chuàng)辦了蘇北第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南冗M教學理念使新安小學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如暗夜燈火獨放光芒。在近百年中,新安小學兩易校名,五遷校址,薪火傳衍,教澤綿綿。抗戰(zhàn)歲月中,這里還孕育出了著名的“新安旅行團”,14名學生在校長汪達之帶領下,實踐陶行知先生 “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歷時17年,行程5萬余里,足跡遍及22個省市區(qū),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今天,以張大冬校長為首的一批新教育者,更是充分認識到了生活教育思想在推進素質(zhì)教育、推動學校發(fā)展、促進學生成長等方面的現(xiàn)實意義。張大冬校長由此提出了“傳承生活教育思想,促進師生自主成長”的辦學主張,以“學新旅”為主題,以生活教育為主線,著力打造“生活教育——新旅實踐——自主成長”三位一體的學校育人文化,為學校發(fā)展開辟了新方向。
為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張大冬校長倡導學校開展 “小好漢”成長教育研究。“小好漢”是當年陶行知對“新旅”團員的愛稱。針對如何結(jié)合時代特點傳承生活教育思想這一主題,學校巧妙地從“小好漢”成長教育研究切入,提出了從“小”處入手,在“好”字上著力,向“小好漢”目標邁進的學生自主成長路徑。從“小事德育”到“爭當新旅之星”,從“活力課堂”到“思維課堂”,從自主管理小隊到校園社團建設,學校一切教育教學行為均圍繞“小好漢”成長教育展開,為學生自主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國少先隊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江蘇省合格實驗小學、江蘇省模范學校、江蘇省文明單位、全國百所名校之一……一項項榮譽,記載著這所歷史名校的輝煌過往。它正在完成自己的嶄新跨越,就像一棵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大樹,把根深深扎在新旅紅色文化的土壤中,以“小好漢”成長教育為綠色枝干,最終孕育出了豐碩的果實——孩子們的金色童年,終而形成了“紅色文化——綠色成長——金色童年” 這一色調(diào)鮮明的學校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