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建軍
【摘要】:《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根據演講稿改編而來的,演講稿是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的關于中國哲學報告。隨后數十年間,《中國哲學簡史》被翻譯成多個版本,《中國哲學簡史》十分短小精悍,而且內容十分扼要,《中國哲學簡史》準確地表達了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的觀點,《中國哲學簡史》對人生、處事等對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反映出中國人對處事為人的基本哲學,這些哲學理論就是中國的文化經典,本文將從哲學的內涵、哲學研究方法等詳細闡述《中國哲學簡史》的內涵。
【關鍵詞】: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文化;經典
《中國哲學簡史》由美國麥米倫公司1948年出版,《中國哲學簡史》英文版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其對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影響很大,上世紀80年代,馮友蘭先生的學生涂又光先生將《中國哲學簡史》翻譯成中文,至此《中國哲學簡史》回歸中國文化的世界,馮友蘭先生在自序中評注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逼溲韵轮饩褪恰吨袊軐W簡史》并非講述“節(jié)略”,而是“全史在胸”?!吨袊軐W簡史》以馮友蘭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國哲學史》以及《貞觀六書》為基礎,《中國哲學簡史》貫穿了中國各個朝代的哲學理論,是一部十分系統(tǒng)的哲學著作,下面將詳細闡述《中國哲學簡史》的哲學觀念,并將《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做對比。
1 《中國哲學簡史》的哲學觀
1.1 哲學的內容
“哲學”一詞并非源自中國本土,哲學實質上屬于舶來品,但哲學與中國的“大道”類似,是所有科學的科學。早在古希臘時期古人們將哲學分為論理學、物理學以及倫理學,而現代哲學理論將其分為人生論、宇宙論以及知識論?!吨袊軐W簡史》記述了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理解,馮友蘭先生將哲學看作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理解。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人為天地靈長,人對世界的思考也是世界的折射,而世界是人思想的背景,人類現有的任何認知均為知識,思想本身就是知識,而且《中國哲學簡史》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連貫性的,人生論、知識論、宇宙論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重點,同時也是三個相互聯系的理論。
1.2 哲學的特征
《中國哲學簡史》中將哲學描述為“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者”,而哲學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無用”,《中國哲學簡史》以“無用之大用”推出哲學自身的特征,哲學本身是十分模糊的,而且不具備討論性,每個人對哲學的理解都是哲學的反應,這種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十分模糊。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無用”定義自然大道,哲學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哲學不能直接增加人的技能與知識,《中國哲學簡史》將哲學看作是自然大道,是人對自然的理解,使人類獲得與自然共存的基礎。
1.3 哲學的用處
《中國哲學簡史》中對哲學用處的理解是“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按照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哲學的作用是幫助人類達到超乎自然的境界,使人們獲得高于道德的價值。《中國哲學簡史》的經典理論就是“無用之大用”,哲學的“無用之大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圣”,哲學是通過內在修為的提高創(chuàng)造境界,哲學可以提高人的內在境界,從內在境界超脫自然,從而獲得“心靈的歸宿”,二是“外王”,外界的王者并非手段超群,而是具備最高的精神人格,《中國哲學簡史》對哲學作用的理解符合中國古代賢人理解的“內圣外王之道”。
1.4 哲學的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歸納了兩種研究哲學的方法,包括正方法以及負方法,正方法實質上是說明哲學的研究對象,《中國哲學簡史》以理性思維模式對形上學以及范疇進行分析,直接從正面詮釋了行上學方法,《中國哲學簡史》對這種方法定義為“邏輯分析的方法”以及“形式主義的方法”,用名詞的方法表達肯定的分析,其本身屬于不可言說的方法,《中國哲學簡史》中的很多觀點均采用了“形式主義”的方法。負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言的事物,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方法往往是以意達言,《中國哲學簡史》將這種方法稱為“直覺主義方法”。
2 《中國哲學簡史》的哲學史
《中國哲學簡史》不僅僅單純地闡述了中國的哲學史,同時也在中國哲學史的基礎上提煉出了系統(tǒng)的哲學史觀。馮友蘭先生對歷史的解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情的過程名為歷史,二是事情的記敘也可以成為歷史,前面一點體現了歷史的客觀性,后面一點體現了歷史的主觀性,歷史的好壞在于記敘的真實性,因此歷史“亦惟須永遠重寫而已”,中國哲學史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哲學史本身,二是后人記敘的哲學史,客觀哲學史本身只有一部,但主觀的解釋卻有很多種類,《中國哲學簡史》將探索哲學的真面目作為哲學發(fā)展的主要目的。
3 《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對比
《中國哲學簡史》與《中國哲學史》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哲學史劃分方式,二是哲學史的宏觀把握。《中國哲學簡史》舍棄《中國哲學史》的歷史分期方法,而是以中國哲學的自身發(fā)展為綱領進行劃分,將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脈絡顯示得更加清晰,《中國哲學史》以子學時代” 與“ 經學時代” 劃分,可以突出秦漢時期的哲學統(tǒng)一思想,而《中國哲學簡史》沒有將歷史作為主要的線索,將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作為主要脈絡,突出了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與《中國哲學史》相比,《中國哲學簡史》形成了對中國哲學史的整體把握,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以中國哲學與宗教的關系為例,每種宗教的核心都存在著其內在哲學含義,哲學上層建筑是迷信、教條以及組織等形式,《中國哲學簡史》的上述觀點闡述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一個本質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將倫理作為精神支柱,除此之外,《中國哲學簡史》對“道德價值”與“超道德價值”進行了準確區(qū)分。
參考文獻:
[1]李中華. 對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普遍關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的時代性[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2:56-61.
[2]連晶. 從《中國哲學簡史》看馮友蘭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J]. 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01:31-33.
[3]馮蕾. 跨文化交際對中國翻譯思想的影響——以《中國哲學簡史》的兩個譯本為例[J]. 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5,04:81-84.
[4]傅張萌. 從譯者主體性角度看《中國哲學簡史》的漢譯[J]. 海外英語,2012,1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