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正明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0122-01
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和體育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農村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擁有13.4億人口的中國卻擁有著9.4億的農民,因此實現(xiàn)全民健身目標、保證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農村體育至關重要。
農村體育工作應當堅持從實際出發(fā),以農民為主要對象,面向基層,服務農民;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以加強體育設施建設、繁榮農村體育為中心,深化體育改革,推動體育發(fā)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提高農民身體素質。
人們鍛煉時大多愿意與朋友在一起,這也更能促進人們的鍛煉樂趣,同時又增加了友誼,另有多數(shù)人喜歡個人鍛煉,只與人的興趣愛好有關,還有的是社區(qū)舉行的,這也應該大力提倡,為我們熱愛健身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機會。經過這次實際性的調查可知社會體育在農村居民中已經廣泛的展開,人們對身體鍛煉的興趣也越來越高而社會體育的方式多樣,種類繁多,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身體鍛煉。這為農村的體育人口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空余時間也越來越多,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人投身社會體育,農村的體育人口會日益壯大。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際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譽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這些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個體的社會適應,同時,它們又能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個體的社會適應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適應性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自制、同化、遵從、服從等具體的順應方式。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會提高。
健身大路徑、乒乓球桌、羽毛球場、標準室外燈光籃球場、演出舞臺、健身器材等體育活動設施在農村已經逐步得到了普及,這些過去只有在城市里才有的體育設施,如今隨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已在農村推廣開來。健身場地多了,在已建成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運動場地上,每天參加體育鍛煉的農民群眾也越來越多。
農村體育的開展找到了一條以籃球為龍頭的成功之路。從民俗節(jié)慶、逢年過節(jié)、祭祖慶典、莊稼收割的籃球比賽?;@球運動已發(fā)展成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生活內容。籃球運動已成為眾多農村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成為開展農村體育的一個閃亮品牌。在農村經濟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借“發(fā)展旅游為契機”,以“民俗節(jié)慶和農村籃球運動互動”為平臺的發(fā)展方式,使農村籃球運動成為很多地方開展農村體育的特色項目,成為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品牌。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我國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獨具民族特點的體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都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革、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其社會表現(xiàn)形勢緊緊的附著在地方傳統(tǒng)文化活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之中,始終保持著它應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點。因而在農村推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將有利于農村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播,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它以其特有的文化認同成為密切民族關系、促進農民交往、增強農民團結凝聚劑。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一項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在一些農閑的季節(jié)里,進行有益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如象腳鼓、打歌,扭秧歌、風箏等項目,有利于增強體魄、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際關系,還有利于移風易俗,豐富農民社會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民族體育活動常見的有:象腳鼓、打歌、龍舟競賽、拔河、賽馬、斗牛、蕩秋千、高蹺、扭秧歌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活動健身項目,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體育健身已步入尋常百姓家,體育健身場地已修建在農民家門口,通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落實將極大的改善農村人居環(huán)境、加快文明村鎮(zhèn)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夯實發(fā)展后勁。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