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來,關于改革語文教學討論了很長時間,種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細細琢磨,可以用三個詞語來概括其趨勢——整合、比較、實踐。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部分是課堂實際操作,任何政策、目標、計劃的實施都必須經(jīng)過課堂教學效果來檢驗。下面是筆者在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總結的一些心得,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策略一:整合
“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闭Z文教學整合就是依據(jù)教材或主題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綜合性教學活動,其主要特點有三個:
1.教材的協(xié)調(diào)整合。不同單元、不同類型甚至是不同版本教材的課文順序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調(diào)換,課文內(nèi)容可以自由融合與滲透,體現(xiàn)在課堂上即以點及面、逐步擴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在多樣內(nèi)容、多種形式、多維角度的刺激與影響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獲得知識與素養(yǎng),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用教材教”。
2.時間的統(tǒng)籌安排。要求教師對整個學期的教學時間進行超前安排、統(tǒng)籌兼顧,每個單元用多少課時,不同類型的課文又分別用多少課時,什么時間新授、總結、深化,都要了然于胸。
3.素養(yǎng)的交互融合。教學整合要牢牢立足文本,不僅要重視對每個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還要強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前些日子在外地聽了一節(jié)單元整體教學觀摩課,老師用一節(jié)課時間教完一個單元的三篇課文,堪稱整合教學的典范之作。
一開始,老師先安排全班同學復習背誦思鄉(xiāng)題材的古詩,充分營造文本教學所需要的濃郁氛圍,接著出示本單元編寫意圖并讓學生閱讀,整體把握單元學習目標。
教學《梅花魂》,首先發(fā)動學生質(zhì)疑,梳理出主要問題:梅花的秉性是什么?梅花魂中“魂”字的含義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誦讀課文、分組討論、匯報展示,通過對關鍵句段的品讀,一步步揭示出核心問題的答案。最后,通過完形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快速背誦重點段落,強化了關鍵點的落實。
教學《桂花雨》,則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品讀“搖花樂”、“桂花香”等重點段落,以讀代講,涵泳品味,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
教學《小橋流水人家》,只抓住題目中的“小橋”這一關鍵詞,圍繞“寫小橋的段落是否可以去掉”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展開辯論,深入理解文章主題。
客觀的講,語文整合教學,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無一不在取舍之間進行著抉擇?!皩υ捊滩模侠砣∩帷奔仁且环N教學智慧,也是一種教學策略,處處彰顯著教師的理念和主張?!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語文教學的整合首先應該拋開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拋開對各種理念名詞的穿鑿和爭論,花大力氣從實踐層面去矯正、去探索、去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化繁為簡,得其精要。
策略二:比較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較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圍繞學習目標、針對文本材料、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大體經(jīng)過觀察分析、重新排列組合、獲取新信息這幾個過程。語文教學一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
1.同一文本內(nèi)字詞句段的比較
教學朱自清《背影》,在品讀“過鐵道買橘”一段動詞描寫的精妙時,可以出示兩段文字進行比較:
甲(原文):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
乙:父親艱難的為我買橘子,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設問:細讀甲乙兩段文字,比較一下,哪段文字描寫得更好?為什么?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很自然的就會體會到動作描寫應符合人物特點,同時要選擇恰當?shù)膭釉~來進行描寫。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
教學《孟子兩章》,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應著重將兩篇文章從文題、論點、論證、語言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便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此可以設計一個表格讓學生合作探究:
3.相似題材課文比較
例如教學一組描寫“春雨”的古詩:韓愈的《早春》、王維的《渭城曲》、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要抓住名句,重點比較,雖同是寫春雨,卻因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不同、心情不同,詩句的內(nèi)涵也有很大的差別?!白钍且荒甏汉锰?,絕勝煙柳滿皇都?!碧於奸L安,春雨抒發(fā)的是歡樂的情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邊關渭城,春雨寄托的是傷心的別離;“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京華臨安,春雨宣泄的是悲苦的憂國之情。
4.相似的人物形象比較
教學《范進中舉》,可以將范進的性格和命運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進行多角度比較,進一步加深對人物的解讀,也可以設計一個表格讓學生合作探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引導學生思維向多側面、多縱深方向發(fā)展,適應了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深入的需要,可謂應運而生。
策略三: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闭Z文實踐應以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和諧發(fā)展為根本目的,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眼睛、嘴巴,留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其真正成為學習和活動的主人,發(fā)展自己的特長,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語文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要做到豐富多彩,如閱讀交流、參觀訪問、故事會、辯論會、手抄報、社會調(diào)查、采訪活動等,有些活動也可以直接引入到課堂,如編演課本劇、交流資料或圖片、做小導游小記者等。語文實踐要充分利用各種外部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精神,逐步實現(xiàn)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一位名師在指導命題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時,利用一個晴朗的早晨,帶著班上的孩子來到開滿野花的小河畔。孩子們像小鳥來到樹林里,歡叫著,蹦跳著。他們一會兒拉著老師去看野花,一會兒又讓老師告訴他們野花的名字。她把孩子們帶到蒲公英叢生的田野的一角,金色的小花頓時吸引了孩子們,立刻圍在蒲公英旁細細地觀察起來。老師讓孩子們按葉、莖、花的順序觀察,并指導他們邊看邊描摹各個局部……通過實踐觀察,老師把孩子們帶到充滿樂趣的學習園地之中,他們貯存的詞語一下子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情色彩,有那么多的感受要訴諸筆端。這樣,孩子們還會害怕寫作文嗎?再如,有位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了《變色龍》這篇課文后,讓學生創(chuàng)作課本劇進行表演,學生們編劇本、找道具、背臺詞、化裝,為追求舞臺效應甚至還自主增減故事情節(jié),思維閃爍著激情與創(chuàng)新的火花,令人驚嘆不已。
總之,語文教學在以課堂為主陣地的同時,必須具有重新建構、改革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擔當,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更為廣闊的思維天地,促使他們熟練運用語言文字,形成能力,提升素養(yǎng)。
(劉月風 山東省寧陽實驗高級中學 2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