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0077-01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成了研究當今教育問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我國留守兒童存在學習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問題,因范圍廣、影響大、形成因素復雜、解決難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兒童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一、“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原因
1.個人因素方面。從留守兒童個人角度出發(fā),留守兒童由于本身年齡有限,自治自律能力不夠,更重要的是,缺少家長的及時引導和正確教育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并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的不利影響下,自然會使留守兒童的性格出現缺陷,他們生活在無限制的環(huán)境中,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的極端性格。最終導致他們的價值扭曲,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價值觀,養(yǎng)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等惡習,并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萌芽。諸多的因素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使留守兒童變成“問題兒童”,甚至走上犯罪的不歸途。
2.監(jiān)護人年齡偏大,對留守兒童照顧力不從心。由于沒有父母對他們的生活進行照顧,造成留守兒童伙食標準下降,營養(yǎng)結構很不合理。年齡稍大一些的初中生還可以自己煮飯,但小學生大多由爺爺、奶奶做飯吃,暴飲暴食,饑一頓、飽一餐的現象是經常會有的,身體健康因而受到很大損害。父母離位、爺爺奶奶身體不適,使留守兒童承擔了繁重的家務勞動,那些寄居在他人家里的兒童,更是要通過多做家務來獲取監(jiān)護人滿意,家務已經變成一些留守兒童生活中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3.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措施不力。在留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管教,而爺爺奶奶或其它監(jiān)護人的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處于空白狀況。從學校教育來看,農村的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采用恰當的、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1.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fā),父母要轉換教育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績和行為習慣表現兩方面都比較差。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做到孩子有紕漏及時糾正,孩子孤寂及時撫慰,孩子進步及時鼓勵。讓他們以積極和健全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和學習。有條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學,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身邊的,要從孩子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fā),尋找確定孩子的監(jiān)護人,細致落實孩子的監(jiān)護權,并且要創(chuàng)造更多時間與孩子談話溝通,努力創(chuàng)造并優(yōu)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
2.優(yōu)化學校教育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學校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組建優(yōu)異的理論教育。首先,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督導網絡。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yè)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要為他們設置家庭背景檔案,定期找學生談心,了解孩子們情緒的波動變化,掌握孩子心的成長脈搏,體會到他們的內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計劃的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在豐富的學習生活中淡忘親情的欠缺,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3.重視社會教育
首先,社會各界要廣泛動員,利用電視、電影、網絡等宣傳手段呼吁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關心與幫助;其次,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再次,也是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點,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fā)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yōu)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yōu)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fā)展農村和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guī)范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