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德青
摘 要 紫砂“竹韻壺”既是泡茶的器具,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本文從此壺的造型藝術和寓意兩個方面,賞析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竹韻;魅力
眾所周知,紫砂壺作為一種泡茶器具在我國流傳已久,經(jīng)過中國文化多年的熏陶和洗禮,它在人們心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泡茶、喝茶的器具,更是精美的藝術品,成為歷史和文化的象征。而“竹韻壺”(見圖1)作為其中之一,同樣是精致的藝術品?,F(xiàn)從其造型與寓意兩個方面分析它獨有的藝術魅力。
1 紫砂“竹韻壺”的造型藝術
紫砂“竹韻壺”的造型基于傳統(tǒng)而有所創(chuàng)新,遠觀壺身,其天然色澤給人一種樸實無華、寧靜淡雅的觀感。整體上,此壺藝術水平很高,設計不俗,制作精工,表現(xiàn)出純凈、典雅的美感。
壺型整體內(nèi)斂,像一艘不事張揚的小船,內(nèi)里卻隱含著巨大的力量。從造型看,壺身渾厚大氣,挺拔剛毅,圓潤飽滿,像被春雨滋潤過的土地,也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對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種種滋味,是全壺的視覺中心。它的壺流和把手完全體現(xiàn)了“竹韻”,絲絲入扣,欣欣向榮,宛若天成,使人想起了“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詩句。圓壺蓋微微突起,和壺口緊密貼合;蓋頂正中有小巧的通氣孔方便熱茶透氣;壺嘴圓直有力,也為竹節(jié)狀,與壺流、把手首尾呼應,進一步強調(diào)了“竹韻”的主題;內(nèi)斂的壺底與壺肩相襯,線條古典柔美,將竹子的一絲瘦弱一掃而空,全壺在造型飽滿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幾分飄逸和挺拔。
從氣韻看,“竹韻壺”瑩潤光滑、樸實無華、宛若天成,竹君子的高風亮節(jié)油然而生,氣韻俱足,整體呈現(xiàn)出君子的大度之氣,選用的純正紫砂泥更寓指一塵不染的高潔人品。
“竹韻壺”亦靜亦動:拿起壺緩緩往杯中倒入滾水時,把隨身勢而起,猶如太極般飽含張力,一張一弛都是那么和諧,帶給我們“動”的享受;喝茶時靠近茶壺細細端詳,則此壺造型大方,觸感柔和,而又不失紫砂材質的本色,像竹君子那樣將高風亮節(jié)蘊含其中,凈化心靈,讓人體會到 “靜”的美感。
2 紫砂“竹韻壺”的美好寓意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竹作為備受文人雅士尊崇的“四君子”之一,象征著優(yōu)雅質樸、剛直不阿的高風亮節(jié)。將竹韻題材融入傳統(tǒng)紫砂壺的設計制作,不僅充實了其內(nèi)容,點明了其主題,更謳歌了像竹一樣高雅、正直、質樸的人生理想,表現(xiàn)了制作者對藝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上的智慧,體現(xiàn)了陶藝家對藝術本質的理解。
從紫砂“竹韻壺”的細節(jié)來看,作品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竹子,并頗具神韻。壺把、壺嘴、壺鈕皆以竹枝為造型,不僅可以亂真而且節(jié)節(jié)分明,仿佛天生的竹節(jié),細細端詳,各竹節(ji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作為藝術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保持了竹節(jié)的自然形態(tài),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就是謙謙君子的高風亮節(jié)。壺蓋、壺身造型上精美光潔,雖然沒有多少華美的修飾,但這種簡約而不簡單的風格卻更能襯托出君子質樸高尚的品格。細細看罷,再賞玩此壺,讓人聯(lián)想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脫和淡定。
總之,“竹韻壺”的寓意是將竹比作君子,來表現(xiàn)人們對君子高潔人格的敬佩和對超脫境界的追求。而紫砂“竹韻壺”將這種寓意與藝術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結合,既表達了對于高尚品格的敬佩,也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和未來的無限向往及追求。此壺也告訴人們,要學習竹子不卑不亢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這樣才能昂首傲立于天地之間,由此進一步抒發(fā)了藝術家對于正氣的倡導和追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3 結 語
“竹韻壺”外形上的魅力使其看起來自然大氣,這無疑跟藝人極高的耐心、高尚的思想以及深厚的藝術造詣有關。全壺呈現(xiàn)出紫砂材質的天然色澤,具有一種古典的美感,壺身的條紋剛勁有力,形神合一、渾然天成,表現(xiàn)了一種自然而有個性的美。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藝術傳承歷史也在開創(chuàng)歷史?!爸耥崏亍背酥囆g之風一路走到今天,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不僅吸收了歷史的靈氣,也被藝術家們賦予了靈魂。陶藝家高尚的思想、深厚的藝術造詣、對藝術精益求精不斷追求的精神鑄就了“竹韻壺”杰出的美感。當我們走近這把壺,用心欣賞它、用手觸摸它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手指和心靈無不感受到它厚樸的質感以及細膩的肌理;而將此壺拿在手里的時候,美觀大方的“竹韻壺”也像竹林里的陣陣清風,給人的心靈帶來 安寧和清靜。
參 考 文 獻
[1]王亞萍.淺談“竹韻壺”的創(chuàng)作[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11):64
[2]張珍英.淺談“竹韻壺”的青云之志[J].江蘇陶瓷.2012,(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