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蓉
音樂鑒賞是一種追求意境的活動。這種對意境的追求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基礎之上的。因此,從學生的音樂感受出發(fā),是音樂鑒賞有效教學的基礎。音樂感受則是建立在學生聽覺、視覺的基礎之上,在不同程度的音樂興趣和需要驅(qū)動之下,將音樂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感覺尤其是第一感覺,即為音樂感受。奧蘇伯爾有句名言:“如果要我將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結(jié)為一句話的話,那我將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弄清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并據(jù)此進行教學?!币源擞^照音樂鑒賞教學,可見音樂感受正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的什么。
音樂感受是對生活感受的萃取
在當今,多元的音樂元素刺激著學生的聽覺及想象,從音樂教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刺激當中有著不少非音樂的結(jié)果。比如說: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消極的低俗音樂,卻常常成為相當一部分高中學生的最愛選擇。盡管這可以理解為學生舒緩沉重學習壓力的一種方式,但畢竟其對學生影響更多的是消極一面。筆者以為:其與音樂鑒賞的教學主旨是有沖突的。從這個角度講,音樂鑒賞教學中所注重的音樂感受,其實就是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中音樂認知的萃取。這里所說的萃取所具有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中對音樂鑒賞有益的元素提取出來,從而為音樂鑒賞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音樂鑒賞》第二單元“音樂的美”的第一課時“優(yōu)美”教學,筆者在上課之初,提問,“何為音樂美?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音樂來表達對美的認識?”大部分學生自然而然舉出了生活中的一些通俗音樂例子,并且說出了“音樂美,就是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刺激感受”之類。筆者注意到,當其說出“刺激”一詞時,得到了不少學生的呼應。說明這樣的認識是得到了很多學生認可的。而在筆者看來,其與音樂鑒賞教學中所要表達的“音樂美的范疇與人的精神品格與情感態(tài)度密切相關”的認識是存在較大距離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實施教學之前,萃取工作所具有的意義。筆者是通過實例分析與問題鏈的提出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提供的實例有:先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回顧“知音”的典故;然后讓學生聽賞《牧歌》,并體驗其中蘊含的內(nèi)蒙古風情。然后提出系列問題:“你能感受到音樂中的美嗎?你覺得應當通過哪些因素來感受音樂美呢?你覺得音樂美應當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呢?”這種教學實例加問題的方式,可以切中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成為萃取音樂感受的有效工具,并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引向?qū)I(yè)層次。
基于音樂感受的音樂鑒賞教學
在上面所舉的“優(yōu)美”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原有的對“優(yōu)美”的理解與音樂學科還是有距離的,因為學生此前建立的相關概念并非在音樂元素基礎之上。因此,在欣賞《牧歌》時,以及在其后欣賞《月光奏鳴曲》《夜曲》鋼琴曲時,筆者就結(jié)合上面的第一個問題“你能感受到音樂中的美嗎”進一步引導學生經(jīng)歷這樣的學習與認知過程:首先,音樂美不是簡單的通過音樂對感官的直接刺激,這實際上是對生活中一些不當經(jīng)驗與認識的矯正;其次,音樂美是讓人在音樂中獲得一種精神的提升,這就使得《牧歌》一曲中優(yōu)美旋律的抒情,寬廣悠遠且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能夠為學生所感受;再次,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美還在于其能夠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品格,高中學生欣賞音樂美的過程,是靜心欣賞音樂而讓自己的精神純化、凈化的過程。筆者結(jié)合教材要求,讓學生用“l(fā)u”音哼唱《牧歌》第一段的曲調(diào),要求課堂不出現(xiàn)任何其他的聲音,就只能輕聲地哼唱,學生自然而然就走入該曲情境,從而促進了學生對該曲的認知,并在其中升華自己的精神品格。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應當通過哪些因素來感受音樂美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由于上述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此時大多意識到:音樂之美,首先在于旋律的“美”,因為旋律美能夠迅速將欣賞之人帶進音樂之境;音樂之美還在于節(jié)奏美、音色美,因為學生發(fā)現(xiàn)《牧歌》中的廣板、《月光奏鳴曲》中的慢板、《夜曲》中的行板原來具有節(jié)奏美的意義;而不同樂器所表達出來的曲中之意,不同的曲意所選擇的不同樂器,原來具有引人入境的含義。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你覺得音樂美應當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呢”就實際上得到了解決,因為學生此時已經(jīng)作出了“音樂美其實就是一種能夠凈化心靈”“音樂的美在于讓人的認識與正確認識形成一種共鳴”的判斷,這種語言背后隱藏的默會知識,其實就是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
音樂鑒賞提升音樂感受能力
美學中有“期待視野”理論,引用到音樂鑒賞教學中,表現(xiàn)為學生在自身潛意識中的音樂欣賞需要作用之下,對自己所喜愛的音樂的一種期待。事實證明,“期待視野”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驅(qū)動作用。仍然以“音樂的美”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初步接觸不同形式的美的音樂時,當學生沉浸于優(yōu)美的音樂、感動于壯美的音樂、感動于崇高的音樂、悲喜著悲喜音樂時,當學生走出音樂進而將音樂意境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時,他們就會真正用心去感受音樂,用心去解讀音樂,從而滿足了自己的“期待”心理,進而可用音樂之境去影響自己的生活。在筆者看來,這就是音樂感受的寬泛含義,也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應當追求的一種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金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