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亮 于成英
【摘 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應有之義,是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繁榮和經濟發(fā)展,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提升我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廣西作為構建面向東盟區(qū)域的國際通道,西南、中南地區(qū)開放發(fā)展新的戰(zhàn)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1],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顯得特別重要。正確了解知識產權維權需求,可以為制定廣西知識產權強區(qū)建設的法律和政策提供可靠參考。文章在調查1 000人的基礎上,對知識產權維權的認識和需求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知識產權;維權;需求;探析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6)08-0013-04
“十二五”期間,廣西知識產權綜合發(fā)展指數年均增長率為3.8%,在全國地區(qū)位次中排第7位。2015年,廣西知識產權綜合發(fā)展指數為57.18,在全國排第20位[2]。其中,專利申請量為43 680件,同比增長35.3%;商標申請量為84 887件,同比增長24.4%;登記版權作品為241件,同比增長40.1%[3](如圖1所示)。
1 知識產權維權現狀
1.1 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認知
(1)知識產權維權制度認知度低。有75.2%的社會公眾不了解國家或地方的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只有24.8%的社會公眾了解國家或地方的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兩者都了解的不足10%。
(2)在性別結構方面。有27.7%的男性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有21.7%的女性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梢?,在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方面男性的比率比女性高,但比率均低于30%。
(3)在年齡結構方面。18歲以下的公眾基本不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18~25歲的群體中,有19.2%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25~35歲的群體中,有26.6%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35~50歲的群體中,有22.4%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有42.9%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可見,年輕人相對缺乏對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了解。
(4)在文化程度方面。在高中以下學歷的群體中,有20%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高中或中專學歷群體中,有14.8%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大專學歷群體中,有24.2%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本科學歷群體中,有24.5%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中,有37.8%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梢姡芙逃潭葘α私庵R產權維權制度有影響。
(5)在職業(yè)領域方面。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群體中,有53.1%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專業(yè)技術人員群體中,有26.9%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群體中,有21.2%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群體中,有20.8%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群體中,有14.3%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群體中,有20%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群體中,有17%的公眾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梢姡R產權生產一線的人員對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認知不足。
1.2 知識產權維權經驗
(1)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驗是社會現狀。目前,93.6%的社會公眾未經歷知識產權維權,6.4%經歷過知識產權維權。
(2)在性別結構方面。9.7%的男性有過知識產權維權經歷,3.4%的女性有過知識產權維權經歷??梢姡瑹o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歷。
(3)在年齡結構方面。18歲以下的公眾基本沒有經歷過知識產權維權;在18~25歲的群體中,有2.6%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25~35歲的群體中,有5.8%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35~50歲的群體中,有9.2%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有14.3%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梢?,隨著年齡的增長,公眾經歷知識產權維權的可能性在增長,但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歷是社會普遍的現象。
(4)在文化程度方面。在高中以下學歷的群體中,有20%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高中或中專學歷群體中,有3.7%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大專學歷群體中,有4.2%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本科學歷群體中,有6.1%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中,有8.7%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梢?,低學歷的群體面臨知識產權風險比較大。
(5)在職業(yè)領域方面。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群體中,有6.3%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專業(yè)技術人員群體中,有8.6%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群體中,有4.7%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群體中,有7.5%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群體中,有7.1%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在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群體中,有4.3%的公眾有知識產權維權經歷;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等相對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歷??梢?,在專業(yè)技術、商業(yè)服務業(yè)、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等領域,知識產權維權需求相對較高。
1.3 知識產權維權路徑的選擇
當面臨知識產權爭議時,有23.9%的社會公眾傾向于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有76.1%的社會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
1.3.1 行政維權途徑
(1)在性別結構方面。有23.9%的男性和24%的女性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可見,性別對選擇行政維權途徑影響不大。
(2)在年齡結構方面。18歲以下的公眾傾向于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18~25歲的群體中,有26.9%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25~35歲的群體中,有23.4%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35~50歲的群體中,有21.1%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有23.8%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可見,公眾選擇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積極性較低。
(3)在文化程度方面。在高中以下學歷的群體中,有40%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高中或中專學歷群體中,有22.2%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大專學歷群體中,有23.2%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本科學歷群體中,有21.1%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中,有30.4%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梢?,低學歷和高學歷的公眾對選擇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積極性相對較高。
(4)在職業(yè)領域方面。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群體中,有12.5%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專業(yè)技術人員群體中,有28%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群體中,有22.4%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群體中,有17%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群體中,有50%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群體中,有40%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群體中,有25.5%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可見,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對選擇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積極性相對較高。
1.3.2 司法維權途徑
(1)在性別結構方面。有76.1%的男性和76%的女性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梢?,大部分社會公眾傾向于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
(2)在年齡結構方面。18歲以下的公眾對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愿意沒有那么強烈;在18~25歲的群體中,有73.1%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25~35歲的群體中,有76.6%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35~50歲的群體中,有78.9%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有76.2%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梢?,任何年齡階段的公眾都傾向于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
(3)在文化程度方面。在高中以下學歷的群體中,有60%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高中或中專學歷群體中,有77.8%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大專學歷群體中,有76.8%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本科學歷群體中,有78.9%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中,有69.6%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梢?,高學歷的公眾對選擇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意愿更高。
(4)在職業(yè)領域方面。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群體中,有87.5%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專業(yè)技術人員群體中,有72%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群體中,有77.6%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群體中,有83%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群體中,有50%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群體中,有60%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在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yè)人員群體中,有74.5%的公眾選擇通過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梢?,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和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對選擇司法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積極性更高。
2 知識產權維權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知識產權維權制度認知率過低
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人不足1/4。在性別方面,女性對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認知度比男性低;在年齡結構方面,年齡大的較年齡小的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文化程度方面,學歷越低就越不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職業(yè)領域方面,除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群體較為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外,在知識產權糾紛高發(fā)區(qū),商業(yè)、服務業(yè)和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等專業(yè)技術人員對知識產權維權制度的了解程度比較低。這主要是因為知識產權維權的宣傳教育不足,沒有將知識產權教育列入國家教育之中,只注重自上而下去抓維權,忽視社會公眾才是知識產權維權主體。
2.2 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驗
只有5%左右的人有過知識產權維權經歷。其中,在性別結構方面,女性比男性更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驗;在年齡結構方面,年齡越小越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驗;在文化程度方面,低學歷比高學歷的人更容易面臨知識產權風險;在職業(yè)領域方面,專業(yè)技術和商業(yè)、服務業(yè)領域面臨知識產權的風險更高,知識產權維權經驗更豐富,其原因是在知識產權產出的領域,知識產權的維權需求很高,但社會公眾的維權意識不高,缺乏知識產權維權經驗。
2.3 知識產權行政維權的意愿低
只有不足25%的社會公眾主動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其中,在性別結構方面,男性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意愿比女性更低;在年齡結構方面,年齡越大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意愿越低;在文化程度方面,高學歷的公眾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比率低于低學歷;在職業(yè)領域方面,農、林、牧、漁、水利業(yè)生產人員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選擇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積極性比其他職業(yè)領域要高,但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負責人等具有決策權利的人對選擇通過行政救濟程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意愿不高。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社會對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制度缺乏了解;二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能力不足,力度不夠,且缺乏終局性;三是現階段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比行政保護制度完善。
3 做好知識產權維權措施
3.1 加強知識產權維權宣傳教育
一是加強日常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平臺和媒體宣傳知識產權維權制度、政策和法律,注重宣傳開展知識產權維權工作的成效和典型案例等。將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國民教育和社會繼續(xù)教育的范疇,做到知識產權教育從娃娃抓起。二是集中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世界知識產權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知識產權宣傳周及各種專題展會期間,集中開展知識產權宣傳,發(fā)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引導社會輿論。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利用政府網站與企業(yè)、消費者、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互動交流,暢通舉報投訴渠道,發(fā)布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讓各階層、群體的社會公眾都能正確、全面地了解知識產權維權制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4]。
3.2 增強知識產權維權意識能力
引導公眾遵守知識產權保護的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遵循國際貿易通行規(guī)則,信守企業(yè)間有關知識產權的合同和承諾,與國際國內通力合作,積極舉報知識產權違法行為,主動配合政府做好對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遏制、查處和打擊工作,逐步建立知識產權榮譽與尊嚴。
3.3 不斷完善自主創(chuàng)新機制
堅持市場主體,加快制定知識產權戰(zhàn)略,立足自主創(chuàng)新,提高知識產權創(chuàng)造、運用和保護能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核心專利、版權精品、知名商標和品牌。建立健全優(yōu)先使用自主創(chuàng)新成果的機制,實行有針對性的優(yōu)惠政策,促進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標準的成果優(yōu)先為我所用[5]。
3.4 加大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力度
知識產權保護助推經濟發(fā)展,是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功能。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執(zhí)法力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zhí)法的力度,發(fā)揮行政執(zhí)法便捷、高效、成本低的優(yōu)勢,加強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執(zhí)法,實現快速維權。另一方面,健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發(fā)揮司法保護主導作用,將依法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嚴厲打擊知識產權犯罪,提高侵權賠償標準,將惡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要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完善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保護“兩條途徑、相融互補、有機銜接”的保護模式[6]。
參 考 文 獻
[1]榮先恒,曹麗.廣西建設“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研究[J].廣西經濟,2015(7).
[2]高凌燕.中國知識產權發(fā)展報告2015(藍皮書)在京發(fā)布[J].中國律師,2016(2).
[3]張勤亮.廣西專利行政保護能力現狀探析[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6(6).
[4]寇建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 增強知識保護意識[J].農業(yè)科技管理,1997(6).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論述摘編[J].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6]田力普.自主創(chuàng)新:運用知識制度是關鍵[J].求是,2006(4).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