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滿平
【摘要】當今地勘單位經濟不斷發(fā)展,職工收入普遍提高,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非物質方面的精神需求顯得十分迫切。工會作為企業(yè)的群眾組織,是聯(lián)系企業(yè)和職工的橋梁和紐帶,在了解職工精神需求,維護職工精神文化權益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實現(xiàn)地勘單位和諧發(fā)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關鍵詞】精神需求;文化權益;工會工作
一、精神需求的內涵
筆者認為,精神需求是指能讓人心態(tài)和情緒感受愉悅的非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即被尊重和關懷的需求。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理解。理解就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職工著想。包含著寬容、諒解、同情和支持。2.平等。平等包括管理者與職工的人格平等。職工之間公平待遇。3.關懷。關懷即需要幫助時及時地雪中送炭。
(二)自我實現(xiàn)和價值認同的需求。有心理學家研究調查。職工持續(xù)積極工作的動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勞動報酬,而是成就感。職工工作得到肯定和贊賞的成就感,能讓職工高度興奮,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精神動力。
(三)提升自我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將追求高層次的需求。當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和價值得到認同后,渴望做得更好,全面發(fā)展自我。這體現(xiàn)在學習、娛樂、健身等多方面。
二、影響職工精神需求滿足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文化價值導向。社會文化價值導向、歷史文化、社會輿論等影響著職工的生活信念、生活態(tài)度及生活方式,并最終影響著職工精神需求的滿足感。
(二)企業(yè)穩(wěn)定合理制度和公平公正考核機制。穩(wěn)定、合理的企業(yè)制度能使員工產生職業(yè)安全感和歸屬感。當職工的行為符合企業(yè)要求,并得到公平公正的考核時,職工才會有認同感。
(三)自我預期和定位。職工的自我預期和定位過高,與實際得到的評價相差加大,職工將會自我感覺價值無法實現(xiàn),毫無成就感而沮喪。
三、當前地勘單位滿足職工精神需求突出的問題
(一)勞動強度大,精神文化生活基本匱乏。近年來,由于地勘單位業(yè)務范圍擴張及承接任務緊急等原因,職工不得不超時間工作。2010年,筆者所在單位,做了一項關于青年思想現(xiàn)狀統(tǒng)計調查,89%以上調查者,感受身心疲憊,最大的愿望就是休息,根本無暇顧及精神文化生活。然而,作為地勘單位新生支柱的80后,90后,他們普遍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他們追求生活品質,注重精神世界。他們害怕工作單調乏味,特別是工資待遇普遍提高的今天,他們對精神需求的渴望更加日益突出。
(二)地勘單位傳統(tǒng)的行政化管理。雖然地勘單位屬地化,實行企業(yè)化管理。但一直未甩掉行政管理的帽子。地勘單位一直比照行政機關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度,把待遇與人結合起來。單位內部“論資排輩”,搞小圈子利益,按身份血統(tǒng)論英雄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顯然是影響公平公正的不和諧因素,也勢必影響職工渴求尊重和平等的實現(xiàn)。
(三)家庭和情感的后顧之憂。由于地勘行業(yè)的特殊性,大部分職工工作時間在野外。新進大學生,往往一畢業(yè)就直接派往野外工地,一去就是好幾個月,沒有節(jié)日和假日,也無法和親人和朋友團聚。有句俗話說“好女不嫁地質郎”。雖然今天的地質郎,已不是以前貧寒不修邊幅的形象。但長期無法兼顧家庭和感情仍然是他們不能言語之傷。他們渴望家庭的溫暖和關懷,渴望享受天倫之樂。
(四)職工對精神文化權益的漠視。工作就是為了勞動報酬的觀念在職工中根深蒂固,許多職工對自己精神需求是敢想不敢求,敢怒不敢言,他們在物質權益上寸步不讓,而在精神權益上卻聽之任之。長此以往,職工積壓在心里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不但影響職工的工作態(tài)度和效率,也將給地勘單位管理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
四、工會在滿足職工精神需求方面的途徑
(一)發(fā)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工會要通過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挖掘一線職工中的人才,向單位推薦培送。通過授課、講座、訓練等方式加強思想修養(yǎng),使其保持健康和感恩的心態(tài)。教育職工正確對待成績和榮譽,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理性和平的心態(tài),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精神需求觀念。
(二)發(fā)揮工會大家庭的溫暖,從細處入手關注職工精神需求。幫扶工作是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幫扶工作重點是對重大疾病或經濟特別困難的職工予以扶持。關注職工精神需求,及時幫助職工解除思想上的包袱是在新形勢下工會幫扶工作的新課題。比如為單身職工“相親”;幫助身在野外的職工家屬解決生活難題;幫助新進學生熟悉環(huán)境,理解單位管理方式,讓其感受工會大家庭的溫暖等。職工的喜怒哀樂,工會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在職工需要鼓勵的時候送來貼心的話語,在職工需要援助的時候伸出有力的大手,雖然不能普度眾生,卻也能感人至深。
(三)做好職工“娘家人”,拓寬職工訴求渠道,傾聽職工心聲。工會是職工的娘家,是職工的代言人。工會可通過設立主席信箱、調研、懇談會等多種訴求渠道,了解職工的各種合理需求。成立心理服務小組,對職工的需求盡力解決,對職工的權利努力爭取。增強職工對單位的信心,對單位的認同感,從而帶著愉快的心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
(四)發(fā)揮工會大舞臺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工會通過職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能舒緩職工壓力,鍛煉職工體魄,培養(yǎng)團隊意識,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
五、結束語
職工精神需求是一個新課題。工會要從人性關懷入手,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切實為職工謀求“精神福利”,維護職工精神文化權益,促進地勘單位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