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作為華南重鎮(zhèn),有其獨特的語言文化,建筑、飲食風格,從表面上看,這種與國內絕大多數地區(qū)有明顯差異的環(huán)境會使得外來人難以融入。但現實卻是它對中國人最有善意和平和的一座城市。與很多北、上的職場新人面對的高壓不同,廣州的生活成本要小得多,被房子逼出廣州的可能性較小。廣州CBD在城市發(fā)展中幾度易主顯示了多點開花的構建思路,避免了北方那種方形城市中資源聚集核心區(qū)的失衡。在可見的未來里,白云機場帶動廣州北,南沙帶動廣州南,琶洲的互聯網聚集區(qū)為廣州注入的新的活力。面對為房而假離婚,不知日夜的拼命等讓人失態(tài)的窘狀,廣州足以用房價維持青年的情懷,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王晉(讀第9期《解密“北上深”高房價,廣州為何如此理性》)
留守婦女一個人扛起照顧家中老少的重任,確實“很忙、很累、很苦”。小的時候,爸爸跟著伯伯到廣州打工,家里剩下媽媽和嬸嬸照顧著爺爺奶奶和堂哥堂姐我們這群小孩子。雖然生活并沒有像文章所說的宋家莊的留守婦女那么苦,但每天看著媽媽忙里忙外,除了照顧我們的衣食住行,還打理著一家小店,也非常不容易??赡芤彩且驗樾r候跟媽媽接觸得比較多,所以從小就跟媽媽比較親,跟爸爸的關系一直不溫不火的。畢竟,成長階段父親角色的缺位,或多或少都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塊空缺。
—趙琳(讀第9期《留守婦女日常生活調查》)
我想起了食物采集狩獵部落被農耕文明取代的歷史。史前部落人數少,男女平等,雖然采集的食物有限,生產效率低,但每個人都知足常樂。當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后,社會上層掌握耕地等生產資料,剝削農民獲得物質積累,生產效率提高,人口得到大幅增長,最終將食物采集部落淘汰。農耕時代的農民風吹日曬,日夜辛勞,過著豬狗一樣生活,遠不如部落人幸福快樂。但這就是歷史,生產效率高的種群淘汰生產效率低的種群,無關快樂。廠區(qū)再溫情,趕不上時代變化也終究會消失。我就是一個廠區(qū)的孩子。
—葡萄(讀第9期《攀鋼往事》)
讀著讀著,腦海里浮現出日本匠人的形象。文化的同源告訴我們那個國度很多文化內涵傳承自這方土地,但是時至今日,工匠精神卻被嵌刻在異邦文化上,成為圖騰?;貧w本質,這個世界丟了一份安寧一份堅守,這個世道少了一份慷慨一份饋贈。但凡匠人,不憂生計而堅持,浮躁中守住工匠精神,不僅自身的歷練,也有大環(huán)境的包容。
—大娘那個破落戶(讀第9期《呼喚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