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yè)病預防中,政府和企業(yè)都重視源頭控制,即采用工程或工藝控制等技術措施,減少職業(yè)危害因素的產生。但當技術措施不能消除生產中的危險或有害因素時,個體防護用品就成為抵御外來傷害、保證個體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
如何確保最后一道防線的安全有效性,關鍵是采購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防護用品。自2011年以來,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集團”)在對下屬131家生產性單位的勞防用品采購及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在勞防用品采購環(huán)節(jié)加上三把“安全鎖”的管理程序,并在實際采購中充分應用,把住了勞防用品采購的質量關。
質量問題埋下安全隱患
上海電氣集團現有員工近6萬人,在生產性崗位接觸職業(yè)病危害因素的員工約有5 000人,主要集中在機械加工、裝配、熱處理、鑄造等行業(yè),所接觸的職業(yè)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聲、毒物、粉塵、電焊煙塵等。對勞防用品數量、種類的需求都較大,因此,采購優(yōu)質合格的勞防用品十分重要。
在調查中,上海電氣集團發(fā)現,有些單位由于制度缺失或執(zhí)行不嚴,在采購環(huán)節(jié)易產生利益輸送,對采購勞防用品的安全性產生負面影響;還有的采購環(huán)節(jié)比較復雜,對勞防用品的質量控制存在不確定性,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誠信情況缺乏了解,容易將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勞防用品采購進廠,造成安全隱患。
有些單位在采購過程中看重經濟性原則,勞防用品越便宜越好,然而,有些勞防用品從價格上看似便宜,但過低價格的勞防用品往往存在質量上的瑕疵或不足,影響安全性。
因為在市場競爭中,這種惡性的低價競爭,極易使供應商為降低成本,偷工減料,在執(zhí)行國家標準上打“擦邊球”,生產出的防護用品在耐用性上存在問題。如一般設計使用周期為2年的工作鞋,結果穿了不到一年就磨損,工作鞋更換的周期縮短,單件采購成本看似降低,但由于員工在勞動中,防護用品使用壽命的縮短,采購單位相對的采購成本增加,且防護用品的安全功能性受到影響。
供應商為確保自身經濟利益,以次充好,而采購單位在控制環(huán)節(jié)上存在管理缺陷,就易埋下安全隱患。在“外包內做”單位,曾因承包商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防護用品,而發(fā)生致人死亡的事故,教訓極其深刻。
三把“安全鎖”
對上述問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勞動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就會被沖破。因此,在防護用品采購環(huán)節(jié)上,采取具有操作性、可測量和有效的對策措施,是守住“最后一道防線”的關鍵所在。上海電氣集團在實踐中總結為,在采購環(huán)節(jié)加上三把“安全鎖”,即資格審查、過程管控、事后評價。
資格審查
對供應商的資質條件進行嚴格評審,是采購環(huán)節(jié)的第一把安全鎖。上海電氣集團通過建立組織、設置標準、資質評審、現場核證等步驟,完成對供應商的審查。
上海電氣集團及其下屬單位的人員,共同組成供應商資格評審組,評審組主要代表有安全管理部門、供應部門、人力資源部門、法務部門、質檢部門、紀檢部門、工會等部門的人員,負責對供應商的資格進行審查。
評審程序按照招投標程序進行公開評審,陽光操作。
一是審查供應商的相關證照,即“三證一標一照”:國家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安全鑒定證、經第三方中介審核的安全標志、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社會責任的履行報告或相應憑證等;凡缺項的,就不能作為供應方予以合作。
二是桌面評審,集團制定評審打分表,評審小組成員對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樣品、標書內容及相關的文件資料等,按打分表設置的評審條件逐一打分;對得分最高的供應商,作為桌面初審通過。
三是現場核證,至少3名小組成員(其中紀檢部門1名成員必須參加)到供應商生產現場進行核證,主要評估現場質量運行管理能力、員工的職業(yè)健康和安全保護條件、安全設備設施的配置和維護狀態(tài)、供應產品的品質保障能力(現場抽驗產品)、員工的教育培訓等。
現場核證與桌面評審結果一致的,視作符合條件,列為供應商,予以公示確認。公示時間為10個工作日,若有投訴,要根據真實情況,決定取舍。確認后,供應商進入上海電氣供應商采購信息平臺,作為企業(yè)供應方合作伙伴。
同時,上海電氣集團對供應商按現代企業(yè)要求,在企業(yè)誠信度、社會責任履行、管理體系構建與運行等方面設置了較嚴格的限制條件,供應商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等方面,應提供相應的誠信證明,誠信不良者,即否定。
供應商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是否良好,其員工的職業(yè)健康保護、環(huán)保、安全生產狀態(tài)如何,員工的安全培訓教育如何,對社會福利事業(yè)的支持情況,在社會上的美譽度如何,還有相關的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情況如何——這些條件都符合標準的,才能成為上海電氣集團的合作伙伴。
過程管控
對供應商提供的勞防用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進行嚴格的過程管控,是上海電氣集團在供應鏈上設置的第二把安全鎖。
供應商的資質、誠信和質量承諾情況、產品目錄和價格、舉報電話等信息,被公開在上海電氣供應商采購信息網絡平臺上,上海電氣集團的下屬單位在使用勞防用品的過程中,一旦發(fā)現質量或其他問題,可及時通過信息網絡平臺進行交涉處理,供應商必須在24小時內予以答復,通過這種形式,將勞防用品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予以監(jiān)督和處理。
上海電氣集團及其下屬單位對供應商提供的勞防用品,按進廠批次,進行現場取樣抽檢,包括對勞防用品的合格證檢查,如產品名稱、品牌標記、制造商、規(guī)格型號、生產日期、許可證編號等,或委托有資質的檢驗單位進行檢測;并做好抽檢報告,及時反饋抽檢情況,留存檔案。
此外,上海電氣集團還不定期的對供應商的生產現場進行檢查,檢查勞防用品質量的現場控制情況,督促供應商有效管控勞防用品質量。檢查供應商對其單位員工進行質量安全培訓的情況,以保證持續(xù)提供優(yōu)質防護用品的能力。
進行定期評價
每到合同期滿時,上海電氣集團會對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行誠信度評價,以確定新一輪是否繼續(xù)合作,同時也會周期性地對供應商進行評價,這是供應鏈上的第三把安全鎖。
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按照規(guī)定應有的資質、履行合同情況、產品質量情況、售后服務情況、有無違規(guī)記錄等。
評價方法包括發(fā)包單位評價、第三方評價、公開評價三種方式。
對供應商安全管理協議的執(zhí)行與控制情況,定期進行檢測與測量;對供應商的產品,每年進行誠信度評價;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狀態(tài)及時反饋,并作為是否繼續(xù)合作的依據。此為發(fā)包單位評價方法。
上海電氣集團每三年聘請一次第三方專業(yè)單位,對供應商提供的勞防用品、質量控制、售后服務和持續(xù)提供優(yōu)質產品的能力等,進行安全風險綜合評價。評價合格的,則繼續(xù)簽約合作;評價不合格的,則不予簽約,并列入集團供應方禁限名單。曾有一家供應商因提供將要過期的防護用品,被列入了集團禁限名單而出局。
還有就是通過集團信息網絡平臺進行公開評價,綜合評價得分較高者,作為星級供應商在供應方面有優(yōu)先權;對不符合誠信條件的,合同期滿即停止合作。
編輯 鄭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