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素芳
?
小學作文教學難點問診
文/任素芳
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先要入門,學習寫作文也要先入門,當教師的不要人為地去設置一個門檻,讓學生邁不過去,只在門外徘徊,認為作文很難,久而久之,學生有了畏難情緒,對作文失去興趣。教師應該是低標準,讓學生先入門,敢想、敢寫、敢說心里話。
說起作文,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末爸爸叫小明起床說去公園玩,小明“蹭”地一下爬起來,高興地摟著爸爸的脖子說:“爸爸英明?!币磺袦蕚渚途w后,爸爸和小明說有個條件。小明眨著眼睛說:“保證不吃零食,不亂花錢?!卑职忠槐菊?jīng)地說:“不是這樣,是你回來后必須寫一篇作文?!毙∶饕宦?,腦袋耷拉下來了,撅起小嘴把東西一摔不去了。周末的興奮一掃而空。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教師普遍反映作文環(huán)節(jié)不能按照課標的要求正常完成。筆者從事多年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也經(jīng)歷過多種文體的書寫;探究過諸多名家的相關說法;研讀過專門講寫作的指導文本。可在教學中總是難以與實際操作形成一體,見到效果。根據(jù)課堂實踐和孩子們反復交流,在認真思考之后,要想在作文方面突破,就要問診其難點所在。
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寫好日記后,拿給當教師的媽媽看,媽媽不假思索地一頓指責,沒一個好詞好句。孩子委屈得流下了眼淚。不僅是這個教師媽媽這樣要求,作為語文老師有幾個不是這樣要求的?孩子們費盡腦汁寫下一篇作文后,教師們在評語中往往寫道:語言平淡、詞匯匱乏、不生動、不具體、流水賬……一顆幼小的純真的心靈就這樣被摧殘了。一個三年級的學生能掌握多少詞匯,如何才能生動?本校有個書法班,有個學生很熱情地幫助別人,把紙和墨很大方地讓給別人用。書法老師說:“這孩子將來有出息,人品好?!睂W生回頭問:“老師啥叫人品?”老師說:“就是你樂意幫助別人?!睂W生驕傲地仰起頭說:“小意思?!边@是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好詞好句不是與生俱來的,那得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學習的進步,慢慢地積累掌握。真正的好作文,并不是好詞好句的堆砌,是生活中的感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自然體現(xiàn),這需要一個過程。筆者認為,孩子們能夠?qū)懗鰜砭驮摽隙ǎ膭?。只要把話說清楚,把事情敘述明白就是好作文。
凡教作文的教師大多講究“鳳頭、豹尾、豬肚子”。這是多年來作文考試時閱卷教師評判作文約定俗成的一個標準。通常是看看開頭,掃掃中間,瞅瞅結尾,就給作文打出了分數(shù)。所以,作文開頭成了教師們輔導作文的首選標準,而學生們在寫作時,往往卻因為開頭耗時、耗力、耗腦筋。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豐富多彩,沒有統(tǒng)一,沒有固定。用模式對孩子們要求,只能束縛孩子們的思維,封固孩子們的寫作欲望。
在書店里,針對學生所列書目中,最暢銷的書不是名家名著,也不是各學科工具書,而是名目繁多的作文選讀。一部分教師既不指導作文,也不按照課標要求訓練作文,而是要求學生們背誦作文文選里的范文。其結果是好心辦壞事,學生們不僅沒學會作文,而是學會了剽竊抄襲。其結果是孩子們的作文雷同,經(jīng)歷相似。會套用的并不多,能寫出自己經(jīng)歷的也不多,大致的內(nèi)容一是“我生病了,半夜爸爸把自己送到醫(yī)院;天下雨了,媽媽撐著雨傘在校門口接自己?!?/p>
再來說說這些范文,其本身并不是名篇名著,學生們大好記憶被白白地浪費了,如果說背,還不如讓學生們背一些名篇、名句,對提升整體文學素養(yǎng)有好處,也對今后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背誦范文對學生們來說只能是貽害無窮啊!
作文要給予引導,讓學生們寫自己的感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如:30年前筆者的一個學生作文中寫到母親的時候說:“寒冷的冬天,母親總是第一個起床,起床生著爐子后把我的內(nèi)衣一件一件的在爐邊烘熱,之后叫我起床。穿上母親烘熱的衣服,母愛的暖流傳遍全身……”這就是生活,在講評時充分給予了這個學生肯定和鼓勵,也引導其他學生們從生活的細節(jié)處尋找素材。再如:某單位組織了一次中小學生作文征文活動,讓筆者當評審。其中一篇文章富有感情而又真實,一個學生寫吃魚的一個過程:“爺爺總是將魚刺一根一根的剔掉,確定沒有毛刺的時候?qū)Ⅳ~肉放在我的碗里,因為我愛吃魚?!边@樣的作文,不就是真實的生活寫照么?不就是小學生記錄家庭生活的真情實感么?最終,這篇文章一等獎。這就是生活,好多人都經(jīng)歷過,但躍然紙上寫在作文里的不多。作為教師就得鼓勵學生們從生活的點滴寫起,而不是從網(wǎng)上抄襲、照搬范文。
語文課標要求,一學期最少有八篇作文,基本上是兩周完成一篇作文。第一周是輔導與寫作,第二周是講評和修改。在作文的教學中,這兩周的課都非常重要。然而,仍然有部分教師在作文課上,基本上是打無準備之仗,好一點的教師還列個提綱,提一點要求,差一點的教師出了題目就結束了。余下的時間是教師坐在講臺上兩眼呆滯,學生是筆桿杵在嘴唇上,抓耳撓腮,寫什么,怎樣寫,沒有下文。究其原因,一是一個不會寫作文的教師輔導學生們寫作文。二是判作文難,費時費力,干脆將作文課“改頭換面”成了普通語文課,教師則省了判作文、講評作文的程序。輔導作文很重要,學生素材貧乏,沒內(nèi)容寫就已很困惑了,倘若教師再不輔導,又不給學生寫的機會,作文難就成了常態(tài)化了。
為了改變作文輔導空洞這一現(xiàn)象,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作文書寫三環(huán)節(jié):一是抓住信息拓展。這是一個邏輯思維的過程,抓住一個事物的特征,通過推理,把與這件事物的相關信息都展示出來,把與事物有關內(nèi)容組織在一起,形成寫作的第一手資料,也就是成為作文教學的素材。學生由此知道了寫什么。二是抓住細節(jié)描寫。這是一個形象思維過程,文章生動與否,情感細膩與否,觀察細致與否,都體現(xiàn)在細節(jié)的描寫中,學會了細節(jié)描寫,可以說不僅學會寫作的要領,重要的是學會了生活。三是特征感悟。這是文章的哲學思維過程。凡有生命力的文章,被人們廣泛傳誦的東西,大都體現(xiàn)了對生活感悟的思想。感悟是情感的一種自然升華,是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的一種深刻理解,是提升素質(zhì),升華境界必須的思考。
實際上,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先要入門,學習寫作文也要先入門,當教師的不要人為地去設置一個門檻,讓學生邁不過去,只在門外徘徊,認為作文很難,久而久之,學生有了畏難情緒,對作文失去興趣。教師應該是低標準,讓學生先入門,敢想、敢寫、敢說心里話。入了門才能看到路邊的風景。至于要求寫的東西,實踐得多了,自然就會掌握;經(jīng)歷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礦區(qū)平泉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