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菁
摘要:P2P網(wǎng)貸使廣大人民受益,但其中的風險也不可忽視。其借貸風險有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不對稱分為事前信息不對稱和事后信息不對稱。事前的信息不對稱稱之為逆向選擇,事后的信息不對稱稱之為道德風險。本文將用理論分析逆向選擇是怎樣影響P2P網(wǎng)貸,再用參數(shù)模型分析道德風險在P2P網(wǎng)貸市場上的發(fā)生機理,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風險;P2P網(wǎng)貸;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2
引言
P2P 網(wǎng)貸是指個人對個人網(wǎng)絡借貸,即指投資者與借款人之間通過網(wǎng)絡借貸平臺產(chǎn)生貸款。它是一種民間借貸方式,只要借貸約定的貸款利率不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即可。但P2P平臺只提供純信用借款,無需任何擔?;虻盅?,只需要提供必要申請材料并通過審核,即可獲得最高50萬的借款額度。本文認為信息不對稱是P2P網(wǎng)貸風險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將以P2P網(wǎng)貸為實證分析,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出發(fā),研究網(wǎng)絡金融風險的發(fā)生機理。
一、P2P網(wǎng)貸中的逆向選擇問題
1.逆向選擇在P2P網(wǎng)貸中的發(fā)生機理
假設P2P平臺上所有的客戶分為兩類質量:β=200(低質量)和β=400(高質量)。P2P平臺不能知道客戶的真實質量,如果兩類客戶都進入市場,客戶的平均質量E[β]=300,由于P2P平臺不敢保證出高價就能獲得高質量β=400的客戶,所以愿意出的最高價格P=200,希望能夠獲得β=400的客戶。但在此價格下,高質量客戶將退出市場,只有低質量的客戶β= 200愿意進入P2P市場。P2P知道高質量的客戶退出以后,市場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質量的客戶。唯一的均衡價格是P=200,只有低質量的客戶能成交,高質量的客戶退出市場。
2.逆向選擇問題對P2P網(wǎng)貸的影響
由于P2P網(wǎng)貸平臺和放款人需花成本來獲得更多信息,所以為了保障自己的總體利益,P2P會選擇提高融資的門檻和交易價格,結果風險較低的借款人退出市場,而具有高違約風險的借款人獲得借款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了P2P網(wǎng)貸的風險并迫使其采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如此下去,整個市場的借款人會是那些最有可能違約的??傊p方重復博弈結果產(chǎn)生的逆向選擇問題將不利于P2P的良性發(fā)展。
二、P2P網(wǎng)貸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1.P2P網(wǎng)貸風險中的道德風險
如果P2P不實行貸后監(jiān)管,那借款人在貸后將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fā),選擇投資高風險項目或者貸后不努力工作,從而使P2P網(wǎng)貸的借款風險提高;同時,P2P實行的是信用貸款制度,而不是抵押貸款制度,本文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道德風險的發(fā)生。下面,我們將用參數(shù)模型分析法來研究貸后監(jiān)管和抵押貸款對道德風險發(fā)生的影響。
2.貸后監(jiān)管對P2P網(wǎng)貸風險的影響
假設一:此處不考慮事前信息不對稱,即只討論道德風險。
假設二:市場上只有唯一的貸款機構P2P。貸款人只能在P2P平臺上向一個放款人進行借款,并且所有參與者均為經(jīng)濟人。
假設三:借款人的初始財富為零,只有在借款后,才能啟動資金運作。
假設四:借款后融資后只有兩類項目可選,一個是項目A,其風險小,為好項目;一個是項目B,其風險大,為壞項目。項目成功為借款人支付本金和利息R的充分條件。項目A的收益及概率分別表示為:M、PA,即借款人的預期收益EA=PA*(M-R),放款人的預期收益為PA*R;項目B的收益及概率分別表示為:N、PB,借款人的預期收益為EB=PB*(N-R),放款人的預期收益為PB*R。其中N>M,PA>PB。且只有項目A的NPV>0,即PA*M>1>PB*N。
(1)無貸后監(jiān)管情況
若不存在貸后監(jiān)管,只有項目A的預期收益EA>EB,即R<(PA*M-PB*N)/PA-PB時,借款人才會選擇投資好項目A。令(PA*M-PB*N)/PA-PB=R1
投資的項目成功時,借款人才能還款。因此,借款人還本付息的概率P(R)的情況有:R≤R1時,P(R)=PA;R>R1時,P(R)=PB 。
因為在完全競爭的信貸市場上,放款人獲得零期望收益的條件為P(R)*R=1
所以,只有當PA*R1<1時,借款人才可以通過P2P平臺來向放款人借款。反之,若PA*R1>1,借款人則不能借款。
當R>R1時,借款人會選擇將借入的款項投資于壞項目B,此時其還本付息的概率為PB,而市場的均衡條件為PB*R=1。因為R≤N且PB*N<1,所以,P(R)*R=PB*R≤PB*N<1。此時,放款人的預期收益小于1,放款人不會放款。
綜上所述,在不存在貸后監(jiān)督情況下,放款人發(fā)放貸款的條件為PA*R1≤1。又因為好項目A的NPV≥0,PA*M≥1,即1/M≤PA≤1/R1 [1]
(2)有貸后監(jiān)管情況
假設監(jiān)管全面,已不存在事后信息不對稱。
假設貸后監(jiān)管可以阻止借款人選擇投資壞項目。相應的貸后監(jiān)管成本為C
此時,放款人發(fā)放貸款給借款人有兩個條件:
①市場均衡利率RM必須小于好項目A的收益M,RM
②直接融資不可行,借款人只能通過P2P平臺向放款人融通資金且條件為PA*R1≤1,即PA≤1/R1
綜述所述,有貸后監(jiān)管后市場均衡時放款人放款的條件是(1 +C)/M≤PA≤1/R1
對比無貸后監(jiān)管和有貸后監(jiān)管的借款條件看,貸后監(jiān)管使得借款人還款的概率區(qū)間的下限提高,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2P平臺上借款人的還款率,降低P2P貸款的風險。
3.抵押擔保對P2P網(wǎng)貸風險影響
假設一:P2P平臺上放款人的風險偏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在取得貸款后工作的努力水平卻不相同。對于給定的貸款利率r,借款人將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fā)來選擇貸后工作的努力水平e,其中0
假設二:借款人貸款后努力工作需付出成本C(e),令C(e)=αe2/2,其中常數(shù)α表示借款人努力工作的邊際成本。
假設三:放款人的每單位資金的機會成本假定為φ,可以看成是放款人的保留收益,即e*Q-C>φ。
(1)無抵押擔保情況
若P2P平臺采取信用貸款的形式,不要求借款人提供任何擔?;虻盅?,根據(jù)上述假設,借款人向放款人償還貸款的概率可以用e表示。此外,在有限責任的約束下,借款人投資的項目成功時獲得的收益不低于其向放款人償還的金額,即Q>R。即借款人的預期收益E=e*(Q-R)-C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放款人和P2P平臺將獲得零期望收益的條件為e*R=φ
當借款人努力工作時,結合假設3可知e*(Q-R)-C= e*Q-φ-C>0,即借款人預期收益E>0,使借款人有貸后努力工作的動力。
對于社會剩余e*Q-C=e*Q-α*e2/2,根據(jù)最大化一階條件對e求導,則當e=Q/α時,社會剩余最大,因此可以進一步假設Q<α。
設借款人取得貸款后選擇努力工作時的工作努力水平是e1,即努力工作的成本為C1=ae12/2;借款人取得貸款后選擇偷懶時的工作努力水平為e2,即此時成本為C2=ae22/2,其中 e1>e2且C1>C2。取得貸款后偷懶可以使借款人獲得(C1-C2)的收益,同時其投資項目的成功率依然大于0,進而借款人按期歸還貸款的概率由e1下降為e2。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則必須保證借款人努力工作時獲得的預期收益大于偷懶時的預期收益才能使借款人努力工作,即
e1(Q-R)-C1≥e2(Q-R)-C2
得出, R≤Q-α(el+e2)/2
因此,為了降低借款人取得貸款后偷懶的風險,P2P需要設定一個利率的上限。同時,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市場均衡的利率R0滿足e*R0=φ。
均衡利率R0既滿足借款人努力工作的約束條件,也滿足完全競爭市場中P2P和放款人零利潤的約束條件。但是利率R0>Q*α(e1+e2)/2,那么借款人在投資項目的運作過程中就會偷懶,P2P承受的違約信用風險就會增加。放款人將不得不停止在P2PP平臺上發(fā)放貸款,而這將會造成社會損失。
(2)有抵押擔保情況
若果借款人在P2P平臺上貸款不是采用信用貸款模式,而是被要求提供一定的擔?;蛘叩盅?。此處假設借款人以個人財富W來擔保抵押。如果其貸款后不能按期歸懷放款人的款項時,P2P平臺將沒收其抵押財富W,同時P2P平臺將歸還放款人款項。
為了避免出現(xiàn)借款人取得貸款后偷懶的情況,使借款人貸后努力工作,仍需保證借款人努力工作時的預期收益大于偷懶時的預期收益。
借款人努力工作時,其付出的成本為C1,預期收益為e1*(Q-R)-C1-(1-e1)*W。當項目成功時,其概率為e1,借款人可以獲得收益Q-R;當項目失敗時,其概率為e2,借款人將會失去抵押W。類似的,借款人偷懶時,獲得的預期收益為e2*(Q-R)-C2-(1-e2)*W。
則要使借款人努力工作,則必須有
e1*(Q-R)-C1-(1-e1)*W>e2*(Q-R)-C2-(1-e2)*W
得出,R 由此可見,當借款人在P2P平臺上借入款項時款被要求提供擔保抵押與沒有擔保抵押相比,放款人可以向借款人要求更高的利率。當擔保抵押價值W大于貸款的機會成本φ時,放款人根本不需擔心借款人借款后的偷懶行為,因為此時不論借款人投資項目的結果如何,P2P的收益都將足以彌補其成本。 三、總結 本文通過從信息不對稱角度來對P2P網(wǎng)貸風險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在網(wǎng)貸的整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同時信息不對稱也是導致網(wǎng)絡金融風險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可避免,但是,通過人為努力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發(fā)生機率。 現(xiàn)實情況中,若P2P平臺和放款人在借款人借款后對其進行貸后監(jiān)督,能夠在很大程度地減少事后信息不對稱。因此,由上述簡單數(shù)學模型發(fā)現(xiàn),通過貸后監(jiān)督這一途徑來減少事后信息不對稱能夠降低P2P平臺的借貸風險。 P2P在實行信用貸款制度的同時可以考慮抵押貸款,由上述參數(shù)模型分析結果可知,如果P2P平臺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抵押,那么將會增加借款人偷懶的成本,借款人將努力工作,從而提高還款率,且降低P2P平臺的貸款違約率,避免了無抵押擔保情形下社會損失情況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王鵬飛.信息不對稱視角下支付寶貸款定價研究[D]國際經(jīng)濟貿易學院,2014(5). [2]戴國強,方鵬飛.監(jiān)管創(chuàng)新、利率市場化與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J]現(xiàn)代經(jīng)濟探,2014(7). [5]紀照寒.從余額寶投資價值看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的未來發(fā)展趨向[J]理論導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