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紹軍
一、培養(yǎng)興趣,增強寫作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多來自興趣,從心理學上說,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作是內心的滿足,是自己內心的需求,不會當作負擔,與心理感受緊密聯系。興趣有無決定學生是否喜歡作文,是否能寫好作文,新課標就這一點作了強調: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樂于與他人分享。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教學要“一使需之切,一使樂其業(yè)”。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轉變觀念,作文教學要由注重寫作技能技巧指導變?yōu)閷W生個體情感表達需求的引導,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表述自己的見聞感悟。
二、推薦好書,讓學生在自然閱讀中陶冶情操
作文可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如知識面、見解、想象能力、表述邏輯性、思想情感等,而這些素養(yǎng)需要通過大量閱讀來獲得,特別是閱讀歷史長期沉淀下來的名著,更能觸發(fā)靈魂理智思考和語意嚴謹表達。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并提供條件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特別是有關人文、歷史方面的書,正如古人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不能目光短淺,只引導學生讀“作文書”,那樣看似學生進步快,依樣畫葫蘆,其實那反而會使學生鉆進死胡同,不利學生作文真正進步。
三、培養(yǎng)自信,鼓勵更多的進行自主寫作
作文教學現狀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學生覺得沒什么可寫,缺乏作文自信,而教師在應試觀念下,一味注重寫作知識技能要求,重視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形式,很少鼓勵學生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情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應重視對學生觀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倡用自己的話表達。平時教師不太注重作文教學,即使是作文課也僅簡單地提供一些范文,臨考前再抓幾道作文題型,甚至讓學生背,考試效果還是有的,但這是泯滅學生個性的文章,它違背了作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自我、創(chuàng)造和評價等能力的要求。長此下去,學生就形成大量抄襲現象,懶得思考、引入空話、假話,千篇一律、千文一面,失去了自我,人、文兩張皮,事與愿違。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盡量少寫命題作文,更多采用半命題和開放自擬題目,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真實感悟、體驗、無拘束的想象,能很自信地、欲望強烈地表達出來,作文也就顯得有血有肉。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修改、評價自己的和他人的作文,往往修改、評價過程中會有更好的詞句、更深刻感想跳出來,無形中增加了成就感,還可以培養(yǎng)責任心,更能培養(yǎng)寫作自信。
四、刻意磨煉,養(yǎng)成堅定意志以促成良好寫作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積累、生活觀察、練筆的次數、文章的質量及其修改,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要達到這些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實踐,引導他們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對寫作知識,如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要精細化處理?,F在的中學生都不愿意寫作文,甚至是對寫作文感到恐懼,平時和考試的作文都是一次性匆匆成文,不打草稿、不加修改,不愿花精力、時間去斟酌,但教師在應試的指揮棒下還是應重視學生堅強意志的培養(yǎng),改掉這一缺乏“斗志”的寫作陋習,要引導學生花時間和精力有意識有計劃地用心琢磨,逐漸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舍得為作文付出勞動汗水,要有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決心,力求作文寫得更好。
五、真誠欣賞,達到愉悅分享與溝通促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與藝術在于,要使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其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愉悅和樂趣”。作文教學也不例外,教師要有意培養(yǎng)學生會欣賞,樂于溝通,學生通過對各自的所見所聞所思以作文來展示,教師可通過參與其中,更好達到與學生的交流情感體驗,擴展認知思維,加深相互理解,構建和諧氛圍,從中分享快樂,增強作文自信。真正踐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理念。
誠如“人生好文章,美文乃人生”。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教師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學生既能“學會作文”,又能“學會做人”,才是真正把素質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江西省瑞昌市橫立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