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哈特 維多利亞·霍德森
看看下面的對話,你是不是覺得無比熟悉:
你問孩子為什么要打他的小妹妹,他說“因為她太蠢了”“我討厭她”!你問孩子為什么不想去上學(xué),他說“上學(xué)太無聊了”。我們對這樣的回答立刻持否定的態(tài)度:“你肯定不是這么想的?!被蛘叱庳?zé)孩子:“你不應(yīng)該這樣講話?!焙⒆右苍S會試著辯解,也許會一聲不吭。我們則完全無法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如果你繼續(xù)問“是誰先干的?”或者“是誰的錯?”也同樣于事無補,只能帶來更多的指責(zé)和爭吵,因為孩子們需要盡力保護自己免受責(zé)罵或者懲罰。
親子間的無效溝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令孩子感到受傷,我們感到挫敗。當孩子感到氣餒、緊張、難過、恐懼或者困惑時,你任何的忠告、責(zé)怪、批評、羞辱或者懲罰都無濟于事。那些反應(yīng)不會讓孩子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不能令他們從錯誤中學(xué)習(xí),反而會使他們干脆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們需要知道:
★所有的行為都在試圖滿足某種需要
如果你時刻能夠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要,你才有可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這份理解會令我們對孩子更加同情,哪怕我們不認可孩子的行為。
內(nèi)在的需要和為滿足需要所使用的策略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例如:“玩電子游戲”不是一個需要,它只是滿足需要的一個方法或策略。真正的需要可能包括放松、能力,或者娛樂。“普遍性需要”是指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有的那些需要,孩子有,我們也有。很顯然,這個星球上,有些人沒有電子游戲也活得挺好。同理,每天晚上煲?guī)讉€小時的電話粥以及早上上學(xué)前看卡通片也不屬于基本需要之列。幾乎所有與孩子的沖突、爭論、吵架以及權(quán)力斗爭都圍繞著策略,如果父母可以帶著尊重,把注意力放在策略背后的需要上,許多沖突便可以被化解。
家長需要在表達自己的需要之前,先用尊重的態(tài)度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就有可能獲得更深的聯(lián)結(jié)和相互的理解,合作的可能性也會增大。例如:
孩子:我現(xiàn)在不想睡覺。
家長:(揣摩孩子的感受與需要)你是不是玩得正開心,還想繼續(xù)玩一會兒?
孩子:是啊,我不累。
家長:所以你想等玩累了再上床?
孩子:是的。
家長:還有別的原因嗎?
孩子:沒有了。
家長:我能和你說說為什么我想讓你現(xiàn)在去睡覺嗎?
孩子:好吧。
家長:我想讓你好好休息,這樣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時起床去上學(xué)。我發(fā)現(xiàn),如果你平時晚上超過9點還不休息,第二天早上就會很疲憊。你聽明白我想要什么了嗎?
孩子:你想讓我休息好,早上按時起床。
家長:是的。謝謝你聽進去了。
當家長和孩子用這種方式相互傾聽的時候,就有一種能量的交換,會自動地產(chǎn)生一種換位思考,令兩個人都愿意找到一種滿足彼此需要的方法。
★聯(lián)結(jié)感受和需要
人類共有的需要將我們和孩子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感受又是需要的信使,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需要。例如:當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害怕。當孩子對友情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孤獨和悲傷。當成就感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興奮和驕傲。幫助孩子表達出感受,以及引起這些感受的原因。你可以這樣給孩子做示范:
“我感到 ? ? ? ? ? ? ? ? ? ? ,是因為我需要 ? ? ? ? ? ? ? ? ? ? ? ?!?/p>
傾聽孩子時,你也可以猜測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你感到 ? ? ? ? ? ? ? ? ? ? ,是因為你需要 ? ? ? ? ? ? ? ? ? ? ? 嗎?”
★提出可執(zhí)行的請求
如果孩子不能將需要轉(zhuǎn)化為請求,就有可能淤積壞情緒,甚至看似無緣由地發(fā)脾氣。這種情況也令我們抓狂。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后,我們還需要教會孩子表達出它們,并提出明確的請求,告訴別人如何幫助他滿足需要。
平時,你可以這樣提出請求,也幫孩子慢慢學(xué)會這種有效的表達方式。可執(zhí)行的請求需要提出具體的時間表和具體的行動,例如:
“你是否愿意花上10分鐘時間幫助我收拾一下臥室?”
“我正在打電話,你是否愿意在接下來的10分鐘小點聲音?”
而不是:
“你就不能看看房子里有什么需要做的嗎?”
“你可以多為別人考慮一下嗎?”
提出可執(zhí)行的請求,而不是要求,別人才會更愿意幫助你,與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