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宇
伊金霍洛旗于1999年申報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辦,2005年被團中央、國家教育部、全國學聯授予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優(yōu)秀組織獎;2012年被評為內蒙古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項目獎;2014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項目辦”。
每年6月,都有這樣一批臉上掛著濃濃書卷氣的青年相聚在團旗下,談論過去一年的時光,寫下一年的記憶,有時歡笑,有時哽咽,有時激動。他們用相片、日記、PPT、微電影……用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記錄方法來銘記自己和學生們度過的每一天。他們就是西部計劃伊金霍洛旗研究生支教團成員,17年的薪火相傳,將志愿精神化作講臺上的紅燭,照亮了自己和孩子們的夢想。
為了夢想中的草原
“青蔥的草地、金黃的向日葵、蔚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烏黑的煤炭、暢通的公路……好一幅美麗的畫面!這是我對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第一印象。”劉細燕說。當年21歲的她是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沒來之前,在她的想象中,伊金霍洛旗是貧窮落后的,并在思想上做好了吃苦的充分準備。來到之后,她看到的小鎮(zhèn)干凈、安寧,這里平靜的生活和淳樸的民風讓她感動。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初為人師,雖然氣候上有點不適應,飲食上有點清苦,但是她和其他懷有同樣夢想的四位支教生從未有過抱怨。
支教生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學生真誠的回報,學生們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支教生的喜愛和尊敬。劉細燕在總結里寫道:“課余,學生會來陪我們聊天,我們談學習,談這兒的風土人情,談外面的精彩世界。學生既把我們當‘教師,也把我們當‘姐姐。有的學生還悄悄從家里給我們帶來土特產,送我們一些自己做的卡片、繡的手帕和鞋墊;有的學生搶著幫我們打水、運煤、生爐子、打掃衛(wèi)生……”
十幾年過去了,在伊金霍洛旗度過的簡單而又平凡的歲月,不計報酬、教書育人、不帶任何名利色彩的過往經歷已成為劉細燕寶貴的人生財富。
如今,伊金霍洛旗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支教生的風采始終如一,他們仍然在平凡的崗位上接力做著不平凡的事。17年來,支教團成員在服務學校牢記本職工作,投身一線教學,參與學校團、少工作,成為推動全旗學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深入開展“研究生支教團校園巡講”“研究生支教團社會調研”“惠民五送”等活動,共開展校園宣講156場,收集調研文章52篇,累計覆蓋人數近40000人。
凝聚在團旗下的大愛
“深圳市科技專家委員協會理事”“深圳科仕達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東榮稅務師事務所合伙人”……這些稱謂都屬于伊金霍洛旗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名成員——張錦慧老師。張錦慧是深圳人,全國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曾在南昌航空大學任教,后來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現在已是多家公司的董事和顧問。作為一名女性,張錦慧可以說功成名就,但她并沒有就此滿足。張錦慧年輕時有一個心愿,就是到西部看一看,去草原看一看,到貧困的地方看一看,為那里的孩子做一點事情。2008年8月,張錦慧終于實現了當年的夢想,來到伊金霍洛旗支教。
張錦慧被分配到了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zhèn)中心小學,并在那里開始了她的支教生活。她一直在關注那些貧困的小學生。有一個一年級學生叫撖星佑,懂事并且活躍,學習成績是班里的第一名。張錦慧了解到,撖星佑的母親因乳腺癌去世,當初為給母親治病,家里負債十幾萬元,父親為還債外出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曾是村里的干部,但他從未因家境貧困向政府和社會伸手。
五年級學生呂娜的父親在外地打工時右手被機器截斷,左手肌肉部分壞死。那家公司只支付了主要手術費,自己為了保住左手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呂娜的姐姐在呼市讀大專,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的勞動收入維持家庭開支并供兩個子女上學,困難可想而知。
學生劉江的母親和姐姐因智力障礙,不慎把自家房子燒毀。政府幫助重蓋了一間,房子外表看著還好,但屋里面除了火炕什么都沒有,穿的衣服大都是別人送的。
學校里天真活潑的孩子們,生活在苦難的家庭環(huán)境中,讓張錦慧老師心疼萬分。張錦慧在走訪過程中詳細記錄,并拍攝了圖片,保留了第一手資料。她把這些圖文資料發(fā)布到了網絡上,利用自己的QQ空間,呼吁她的朋友、同事以及社會上的愛心人士捐助貧困學生。寫實的圖文資料感動了很多有愛心的人,短短4個月時間,張錦慧就募集了善款3萬余元,走訪了46戶貧困戶,資助了56名貧困生。
由于原單位工作原因,張錦慧老師提前回了深圳。走的時候她拒絕一切采訪和宣傳,甚至不同意送行。她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她有機會一定還會再回來,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學校管理好這些助學金。她說,回去后還要繼續(xù)呼吁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讓蘇布爾嘎鎮(zhèn)中心小學助學金項目一直持續(xù)下去,讓更多的貧困孩子完成學業(yè)。
架一座合作的橋梁
研究生支教團無疑是一座情感的橋梁,也是一座合作的橋梁。它不僅僅貫通了志愿服務和奉獻精神,還貫通了高校和地方之間的合作。
為了充分利用和發(fā)展壯大支教團和各高校的資源優(yōu)勢,伊旗項目辦和設立支教點的高校建立了校地合作項目。陸續(xù)與中國農業(yè)大學設立“傳亮愛心”助學金,每年資助貧困生3人,已經累計開展3年,每人每年1000元;2015年成立了“中國農業(yè)大學愛心書屋”;設立了伊金霍洛旗—中國農業(yè)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基地設立于蘇布爾嘎鎮(zhèn)中心小學,合作對象為蘇布爾嘎鎮(zhèn)人民政府,中國農業(yè)大學專項捐款基金目前正在籌備設立;與上海交通大學在2012年設立了玫琳凱愛心書屋;和上海交通大學開展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活動,赴上海累計培訓伊旗鄉(xiāng)村教師70余人。為伊旗高級中學和上海附中、上海市建平中學建立合作項目,包括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庫建設、名師講座、遠程教學、網絡課程共享、社會實踐等幫扶項目……
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段段故事傳為佳話,為了把這些經驗和事跡保留下來,伊旗團委制作了一部以公安大學支教團團長楊晶為原型的西部計劃題材微電影《石蛋兒》。由此開始,把第十五屆、十六屆和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納入到網絡宣傳員隊伍中,在網絡中發(fā)聲,弘揚支教正能量。2015年制作了宣傳片《愛在西部計劃美在伊金霍洛》,四所高校分別制作了《不同》《警支青春》《緣聚內蒙伊抹農情》《我們》四部微電影,影響廣泛。
如今,一屆屆的支教團志愿者們薪火相傳,踏著前輩們的足跡,接過奉獻的大旗。因為這個選擇,西部的明天更加美好;因為這個選擇,我們的青春更有意義!
(作者單位:伊金霍洛旗團委)
責任編輯:劉秉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