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蒹葭》以其婉轉優(yōu)美的情思、飄逸空靈的意境以及朦朧且優(yōu)雅的“秋水伊人”的藝術形象,描述了人類對愛情孜孜不倦的追尋這一主題。王國維對此詩頗為欣賞,其在《人間詞話·二十四則》中如此形容:《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1]
“水”作為傳統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意象,其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概率極高?!对娊洝返谝黄蛾P雎》的開篇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極富詩意。有“高山流水”的回音蕩漾于天地,象征友情千古。既有曹操壯心不已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又有王摩詰禪意氤氳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等,不勝枚舉。同樣,“水”意象充斥于《蒹葭》整首詩中,一以貫之。因此,對其中“水”意象的原型探析,對于我們重新認識此詩,探究其背后的主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詩經》作為我國文化史上第一部詩歌選集,其作品時間跨度長達500年之久,其中許多作品的作者不確切。關于其主體更是種種說法各有千秋。筆者在此并不做爭論,且將愛情為主題作為自己的立論基礎,展開討論。
一、愛情發(fā)生的必要條件——距離
“原始意象或是原型是一種形象,或為妖魔,或為人,或為某種活動,它們在歷史過程中不斷重現,凡是創(chuàng)造性想象得以自由表現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蹤跡,因而它們是一種神話形象?!盵2]榮格認為對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分析應著重于原始神話和宗教、巫術,研究遠古人類的社會組織、宗教、習俗以及孩童行為。若我們仔細考察東西方神話傳說,會發(fā)現“水”曾作為一種毀滅性的災難出現在其中。從《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的諾亞方舟到中國的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甚至是南美洲原始部落中也有類似的傳說:遠古時期曾有一次破壞性極大的洪災毀滅世界。甚至傳說富饒無比的亞特蘭蒂斯就是被火山噴發(fā)引起的海嘯所毀滅。弗萊認為:“神話體系并非一種數據,而是人類存在的一種事實,它屬于人類所創(chuàng)造,并在其中生存的文化和文明世界,”[3]因此神話并非憑空存在,而是與大地緊密聯系。由此,我們借以斷定緣故人類曾飽受水患之災,因而人類對水是畏懼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又離不開水。
水締造了文明。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于大河流域。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埃及文化史尼羅河的恩賜,埃及是尼羅河的女兒?!盵4]中華文明則親切地稱黃河為“母親河”。
《太平御覽》卷四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女狄暮汲石細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舍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鄙踔烈妥宓浼读嬖娛贰酚校骸叭俗鎭碜运易嫠猩钡恼f法,這些神話傳說類似于“女媧造人”中女媧用水和泥創(chuàng)造了人類。這些古老的神話都反映了先民對水孕育生命的原始心理沉淀。之所以會有這類的神話傳說,這是由于水締造了生命。
綜上所述,人類對水的態(tài)度是既依賴,又畏懼,既受水的恩惠,卻又飽受水的威脅,由此使人產生距離感?!遁筝纭分心凶訉η锼寥说乃寄郊词怯捎诰嚯x的存在,使得這種情感顯得彌足珍貴,而“思無邪”。
此詩分為三章,每章都以“蒹葭”興起,從詩歌整體分析,蒹葭經歷了從“蒼蒼”到“萋萋”再到“采采”的變化過程,白露則從“霜”的形態(tài)到“未晞”再到“未己?!彪S著天色漸亮,二者的空間位置也在發(fā)生變化: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兩人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但是始終有一道鴻溝置于兩者之間而無法跨越。正是這種空間距離感,拓展了男子的想象空間。所謂伊人的面目雖未曾見得,但距離產生美,其所造成的神秘感,足以將思念的對象塑造得完美。
男子為追尋戀人,他無論是溯洄從之,河道迂回險阻,還是溯游從之,但是卻始終無法到達那女子的身邊。男子的一切努力盡由水所挫敗而不如愿,女子始終在水一方。由此觀之,男子對水的態(tài)度是既愛之,又責之,是水造成的空間距離感,將其戀人塑造的完美無缺,但又是水造成了二者的隔離,使他們愛而不得。
二、愛情發(fā)生的充分條件——戀人
愛情之所以發(fā)生,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其所愛慕的對象是值得自己追尋。
“水”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審美觀照對象之一,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常見象征意象。女性作為一個審美對象與水有一種神秘的交融關系,正所謂“女人如水”、“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等等,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意識:將水之千姿百態(tài)與柔情婉約的女子的陰柔之美相提并論。
(一)水的特征與女性的情態(tài)相似
無論是秋水微瀾,抑或江海滔滔,水都具有弧形美,而女性的軀體以線條美異于男性,而女子步履輕盈、低眉信手、舉止間散發(fā)一種柔情。而水的特性即是柔,所以我們常說“柔情似水。”女性溫婉動人,與水的輕盈相似;形容女子的眼波是“秋水盈盈”、“含情脈脈,”形態(tài)婀娜多姿,這些都與水相似。
(二)水寓意清凈
《蒹葭》中的秋水伊人之所以成為追慕的對象,愛情之所以展開,是因為其始終置于水中,與水交融。那女子便成了水的化身,其手臂白皙,靜如處子。眼含秋波,生出萬般似水柔情,立于清水之間,默默不語。如此,可以說男子所愛慕的對象成為了清純、至美的象征。愛情的發(fā)生最終應歸為水,是水引發(fā)了愛意,但也讓人不敢靠近。
愛情并非人類的最終歸宿。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節(jié)”,即戀母情節(jié)。對愛情的追尋,其最終的歸宿是回歸母體,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追尋的最終目的——回歸家園
羅蘭·巴特認為追尋愛情就是一個“勾銷”的過程“戀人終于因為對愛情的關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過一種純粹愛的變態(tài),戀人愛上的是愛情,而非情偶。”[5]因而《蒹葭》中的男子其溯洄從之也好,溯游從之也罷,其所追尋的絕非是哪個女子,而是愛情本身。
愛情的發(fā)生,不僅僅是由于距離的無法跨越,更是由于女性本身是水的化身。女性是水的化身更深層的含義是:水代表母體。中國上古神話“女媧造人”的傳說將人描繪為為女媧用水和泥塑捏而成。而西方古希臘神話奉大地之神蓋亞為“眾神之神,”這反映了緣故人類的生殖崇拜。人類文明之初即是母系氏族社會,這是由于一方面女性是生命的締造者,其在社會分工中負責哺育后代;另一方面,由于當時生產力落后,女性的工作比男性狩獵之類的工作隊種族延續(xù)貢獻更大。因此,幾乎所有的文明都要把造物者描繪成女性。而上文我們已經提到水是生命的締造者,文明的孕育著,因此將女性作為生命的締造者自然而然與水相契合。水寓意人類生命的母體,人類的精神家園。
古今中外文學史上充斥了大量關于鄉(xiāng)愁的作品,尋找家園始終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罢軐W乃是人們懷著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卑乩瓐D認為,人之所以是人,是由于原本隸屬于天的靈魂附著到人的身體上,所以說“人置于天地之間”本身就是一種隱喻“從人類誕生之時,人就受兩種力量的“拉扯”,一方面人有著向往天空的維度,但是另一方面又受大地的牽絆。靈魂,從此成了“大地上的異鄉(xiāng)客?!睂ふ壹覉@,是由于遠離的存在,只有在不斷的遠離、流浪,尋找家園的意義才會顯得豐滿,家園才會愈沉重,而生命之無法承受之輕,便會由于家園的存在,而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于是,人類在這種不斷的遠離中,不斷地尋找家園,希冀復歸自己的母體。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二十四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C].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100
[3]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C].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394
[4]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03)
[5]羅蘭·巴特.戀人絮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牛曉靜,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山西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