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
?
“拜客一世”陳嘉俊
劉建珍
“我首先肯定是一個自私的人。”
說這話的陳嘉俊,是公益組織拜客廣州的創(chuàng)始人、總干事,他自稱“拜客一世”,廣東話里,“一世”是“一輩子”的意思。
過去的七年里,為“引領廣州成為單車友好城市”,他成功送單車給廣州市長、推動大學城過江非機動車通道的建設、開發(fā)騎行助手導航地圖APP(拜客地圖),協(xié)助更多人安全便捷地踩上單車。
但談及做公益的初衷,他毫不諱言自己的私心。
“我推動安全舒暢的單車道,是希望兼職送外賣的媽媽不要出現(xiàn)什么事故,是希望自己想運動的時候,可以隨時踩上單車?!?/p>
但他深知自己所面對的這些問題,也是更多人正在面對的,而解決問題,不能抱怨,更不能自掃門前雪,需要作出改變,“我要做的不是讓自己如何,而是要讓這個社會如何”。
倡導單車出行,拜客廣州不是第一家,但為單車出行清障,用單車重塑城市,為改善出行環(huán)境建言獻策,通過政策倡導影響到城市規(guī)劃,陳嘉俊絕對是個中翹楚。
他的“成名之作”,是在學生時期送單車給廣州市長的故事。
2009年6 月,“拜客廣州”由幾位來自廣州公益機構和高校公益社團的人發(fā)起,陳嘉俊擔任總負責人,他那時是華南師范大學讀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大三學生。
2010年,亞運會前夕,正值廣州力推綠道建設,陳嘉俊和志愿者們試圖給廣州市長送一輛單車,倡議低碳出行,“讓自行車有更大的能見度”。
倡導單車出行,拜客廣州不是第一家,但為單車出行清障,通過政策倡導影響到城市規(guī)劃,陳嘉俊絕對是個中翹楚。
陳嘉俊試著給市長信箱發(fā)了郵件。誰都沒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陳嘉俊回憶,送單車那天,時任市長張廣寧收到禮物后,當場騎單車秀了幾圈車技,張廣寧還和他們分享自己騎單車的故事。這一時引起社會轟動。
媒體聚焦、社會關注,讓陳嘉俊應付不暇。“那個時候是被事情推著走的。”
但喧囂并沒讓他停止冷靜的思考。
在他看來,調動起的騎行熱情,被現(xiàn)實潑了冷水。
“城市的可持續(xù)交通需要自行車空間,但很多主干道沒有自行車道,甚至有些區(qū)域禁行自行車,自行車存放點也匱乏,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缺乏可操作性支持條文,這都影響自行車出行?!?/p>
迅速攀升起的社會影響力,使陳嘉俊感受到責任的重大,他開始關注國內外自行車方面、NGO發(fā)展方面的工具書和活動案例,并尋求借鑒。
“這方面的書很難找,基本上就是維修、如何騎行玩樂,但是這并不是我們要做的?!敝钡剿吹搅艘槐窘小惰F板革命》的書,書中很多全球自行車運動的歷史故事和觀點。例如,有美國NGO設計了“安全上學路”的項目,為學生提供從家里到學校的安全騎行線路,并且提出一些保護措施,增加交警等等?!拔覀儼l(fā)現(xiàn)他們在推動政府或者是公共設施的發(fā)展?!边@激活了陳嘉俊的思路:為單車爭路權,去做政策倡導,影響城市設計或道路規(guī)劃!
2010 年起,乘著亞運會珠三角綠道網(wǎng)絡建設全線鋪開的東風,陳嘉俊帶領他的團隊為單車出行診療清障。
拜客廣州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發(fā)布了包括《廣州自行車出行制約因素及改善建議》在內的多份有關自行車出行的調查報告并向政府提交相關建議,還發(fā)布了廣州第一份自行車出行地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他們發(fā)起隨手拍自行車出行障礙活動,聯(lián)合交警部門解決出行障礙;推動廣州公共單車網(wǎng)絡建設及服務改善,推動實現(xiàn)公共自行車第一個小時免費并建設超過100個網(wǎng)點;連續(xù)三年提交人大提案,促成廣州大橋新橋增建自行車道、自行車過街斑馬線試點;爭取海珠區(qū)建設環(huán)島綠道;開展沉默騎行活動……
拜客廣州創(chuàng)始人、總干事陳嘉俊。
2012 年7月,廣州出臺限牌政策,陳嘉俊成功邀請到時任市長陳建華一同騎單車,體驗自行車出行狀況。面對作秀的質疑,陳嘉俊似乎更愿意將這種方式看作傳播策略,能將公益價值傳遞共享,何樂為不為呢?
除政策倡導之外,陳嘉俊還極力打造單車文化。他期待人們用“主動交通”來定義步行和自行車,而不是“慢行交通”。 “主動交通的魅力在于人們身體力行?!彼M白约耗軓男袆诱叩母叨嚷涞健軌虼騽尤恕保绊懜嗟娜诉x擇單車出行。
他們舉辦了13期拜客沙龍月度分享交流會、地球一小時環(huán)保騎行活動、922無車日系列活動、樂善騎童車接力賽籌款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參與。
目前正開發(fā)Professor Bike 項目,包括籌建專業(yè)實用的數(shù)據(jù)庫和網(wǎng)站,通過微信服務號和線下教學開展騎行培訓,制作趣味互動游戲和動畫視頻等,希望跟更多市民互動。陳嘉俊認為,在向低碳綠色的交通體系轉型階段,必須抓緊時間。為此,他硬是把自己過成了旋轉的陀螺。
對陳嘉俊來說,開會是家常便飯。拜客廣州核心團隊每周開一次例會,行政、財務等部門定期開例會,每個項目團隊也要開會,還有公益圈中大大小小的培訓與分享會,他都參加,或圍觀或作為嘉賓分享他的經歷和見解。然而,這只是他的小部分工作。
作為總干事、“拜客地圖”的項目負責人,陳嘉俊在各方面都要管理到位?;I集、審批、調整活動資金,跟進項目,還要與志愿者保持溝通交流。拜客的志愿者每月都要寫一篇總結,這篇總結至少需要得到三個人的回復,包括項目負責人、行政部負責人以及陳嘉俊本人。這樣的交流,讓志愿者之間拉得更近,讓大家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處理。
他隨時記錄自己的思考,開通了名為“俊步”(在粵語中與“進步”同音)的個人微信號,并以每周3-4篇原創(chuàng)文章的速度更新。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連身邊的小伙伴們也受“牽連”。難怪會被員工吐槽:在拜客最痛苦的三件事之一,是千萬不要跟總干事出差,因為他會把你壓榨得連睡覺都要寫總結。
被問及這樣的節(jié)奏,會不會打亂了生活。他笑道:“拜客已融入我的生活,但不會擾亂我。我下班還經常給老婆煲湯呢!”
他也并不總是如此樂觀,偶爾也有疲憊感。
“有些事情需要做,但社會沒有給你那么多時間。有些政策倡導支持的聲音很少,我們沒有那么大能力去一擊即中,大多數(shù)時候做的是小小的嘗試,而且不一定成功。”陳嘉俊如此感慨。
作為國內少有的專注單車的NGO,拜客廣州的團隊專業(yè)能力、資源動員的能力,都還有提升空間。另外,項目執(zhí)行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困擾著他。“因為我們不是直接作用方,而是通過其他作用方產生作用,這其中包括政府。有時這些作用方會反過來作用我們。這些因素都是不可評估的。” 陳嘉俊說。
但“我的存活方式是解決一個又一個不合理的事情!”,他說這些挑戰(zhàn),只會更加激起他的斗志。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的人關注并加入到騎行隊伍中來。多年來向各個相關部門和媒體提交過超過 20多份建議書、公開信,部分訴求得到回應。
而他的目標更長遠?!?016年,我們找民盟系統(tǒng)的政協(xié)委員提交提案。但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參與到提案中來,建立‘廣州關注自行車小組’,相關領導能定期來聽取意見”,另外,他開始放眼全國,做全國的活動串聯(lián),“城市議題需要跨界。我們會在各城市做論壇,讓自行車這個話題被觸碰,被廣為人知?!被顒又?,陳嘉俊熱衷于調研、思考,拜客廣州推出的一份份調研報告被廣泛引用,而2016年,他計劃發(fā)布《自行車友好城市評估目錄》,“我們鼓勵大家都參與進來,爭取2017年開展評估工作?!?/p>
在《我為什么做公益》一文,他如此寫道:公益,是一場馬拉松,專注很重要,認準目標,堅定跑下去!
但這個拜客一世又不愿被戴上英雄主義的帽子。
他說:“我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更充實,更有價值,所以努力做著一些其他人現(xiàn)在還未必愿意嘗試的事情而已?!?/p>
2012年7月,陳嘉俊成功約請時任廣州市市長陳建華騎單車,體驗自行車出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