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萍
摘 要:通過從個人出身及家庭背景,人格氣質(zhì),政治活動的起點,精神探索之路,群眾觀點以及思想轉(zhuǎn)變過程等多個層面來闡述馬克思、毛澤東兩位偉人在其所處的國度不同、走過的人生道路不同、面臨的時代課題也不同的情況下,在他們成為偉人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絕非偶然的相似之處。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偉人艱難的人生歷程以及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始終如一的執(zhí)著。
關(guān)鍵詞:馬克思;毛澤東;人生;探索;相似點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030-02
在我們所熟知的偉人中,給整個人類思想界影響最大的人物莫過于馬克思,他的學說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影響了整個世界,而被稱為“千年思想家”。而在中國,一提到馬克思主義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毛澤東,他的思想是中國人民心中的“紅太陽”。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毛澤東,其精神尋覓之路都是通向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wù),為人類開創(chuàng)一條自由解放之路。
一、充滿矛盾的個人出身及家庭背景
關(guān)于馬克思的家庭出身,似乎與他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充滿矛盾的。被工人階級宣布為自己導師的革命領(lǐng)路人馬克思卻出生于一個安逸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有足夠的物質(zhì)實力確保他們一家過相當舒適的生活,他的家庭具有徹底的猶太血統(tǒng)。馬克思的父親很少受到來自猶太古老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并擔任這個城市律師協(xié)會的主席,受到當?shù)厥忻竦淖鹁?,學識淵博、異常勤奮。
毛澤東的家庭出身似乎也是與他之后所走的道路充滿矛盾。他出生于富農(nóng)家庭,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一生經(jīng)商,但在對待兒子教育問題的態(tài)度上,趨于嚴厲甚至可以說是教化。毛澤東的母親有一副圓臉龐,心地非常善良,毛澤東似乎遺傳了他母親,常掛在臉上的具有親和力的微笑,渾身上下都散發(fā)著一種慷慨親近的氣質(zhì)。
二、不甘平庸、異于他人的氣質(zhì)
馬克思和毛澤東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擁有相同的氣質(zhì),從他們幼時起,其內(nèi)心就懷揣著遠大的理想,不甘平庸,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所處的社會,敢于向一切“惡勢力”發(fā)聲抵抗,彰顯出異于他人的自信、豪邁的個性風采,這也注定了他們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寫過一篇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這篇文章整個基調(diào)都是充滿著一種為人類利益而犧牲生命的價值觀。后來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馬克思曾多次談到這個觀點,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在一個年僅17歲的理想主義少年的頭腦中出現(xiàn),這實在是令人感到驚奇,但馬克思當時談?wù)摰闹皇钱斠粋€人在選擇職業(yè)的時候所要考慮的環(huán)境。
毛澤東一生中最明顯的特點:抱負遠大,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他也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一直以來他都具有造反者的“個人性格”,在湖南第一師范,他就把傳統(tǒng)和權(quán)威打翻在地,因為他本是一個不安于現(xiàn)狀的精英。他曾在日記里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足以彰顯他奔放的內(nèi)心獨白。他寫道:“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青年,他的大志建立在最瑣碎、最平凡、最沒有詩意的努力之上。
三、政治活動的起點
如果說馬克思與毛澤東都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大師,那他們這種精神的源頭無異于來自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起點——辦報。馬克思在大學畢業(yè)后曾擔任《萊茵報》的主編,馬克思的個性異于他人,以至于書報檢察官把該報組織稱為純粹“馬克思一人的專政”?!度R茵報》一度聲播全國,但在1843年因為其激進的政治傾向和過大的影響力被普魯士保守的書報檢察官們苛刻的監(jiān)管下查封。雖然他仍然在寫作,但他確信自己的未來在國外,之后,他的腳步也確實遍布了很多國家。
在爆發(fā)五四運動那個暴風驟雨的夏季,毛澤東代表學生聯(lián)合會創(chuàng)建并編輯了一份周刊——《湘江評論》,里面刊登的很大一部分稿件都是毛澤東撰寫的,為表達五四運動的文化目的,該雜志使用“白話文”,而不使用生硬古老的“文言文”。的確,甚至像胡適教授所說的那樣,毛澤東是個很能吸引人的作者。早期的這些辦報經(jīng)歷,對于馬克思和毛澤東之后的政治生涯而言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chǔ),使他們比較早地懂得輿論在發(fā)動群眾活動時所起的巨大作用。
四、精神探索之路
無論馬克思還是毛澤東,他們都試圖通過讀書與“高人”進行對話,然后從之前的知識領(lǐng)域獲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們的一生中,對諸多領(lǐng)域都有罕見的興趣和相當深入的研究。
馬克思的父親和岳父都很喜歡詩歌,這對馬克思有很大的影響。親近的人都熟知,馬克思在詩歌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想象力。馬克思在追求燕妮的過程中寫了很多詩歌,這也強化了他對浪漫主義和詩歌的興趣。后來他編寫的詩集:《愛之書(第一部)》《愛之書(第二部)》和《歌之書》。這三本詩集都是獻給燕妮的。之后,燕妮終身都保存著詩集。除此之外,他的詩歌內(nèi)容還包含浪漫主義,以及對無限事物的渴望和對死亡的熱愛。
毛澤東更是喜歡借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他本質(zhì)上是個詩人,無論是年輕時代的他還是之后成為國家主席的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都有著眾多著名的詩篇。在就讀湖南一師時,在眾多科目當中,他最喜歡的科目就是文學,他說“文學乃百科之源”。他通讀《詩經(jīng)》《楚辭》等各經(jīng)典,也涉獵各名家散文,并熱衷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作為詩人,在他一生中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比較典型的有《沁園春·雪》《七律·長征》《卜算子·詠梅》《西江月·井岡山》等。
除在文學上有濃厚的興趣外,馬克思還試圖通過他的法律視角進行哲學領(lǐng)域的思考,他認為法律與哲學在某些方面來說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他試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法的哲學??梢哉f,馬克思曾經(jīng)一度是康德和費希特的追隨者,但是后來他的方法論直接源于黑格爾。馬克思的代表作《資本論》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徹頭徹尾向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致敬的作品。毛澤東一生對歷史與哲學的研究興趣都未曾停止過,這一點可以從中南海他的書房看出,那里陳列著極大數(shù)量的書目。在哲學上,他接觸的多的是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到曾國藩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對西方近代哲學,毛澤東1917年在岳父楊昌濟的影響下研讀到德國作者泡爾生所著的《倫理學原理》,做了近一萬二千多字的批語,這些充斥在邊角的批語闡述了他對原著的見解和自己的哲學觀、歷史觀、人生觀,用他后來的話說“得到了新的啟發(fā)和幫助?!?/p>
五、群眾觀點
馬克思和毛澤東這兩位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領(lǐng)袖,他們都從各個方面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所起的無可取代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人民群眾才可以創(chuàng)造歷史,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無論是社會物質(zhì)財富還是社會精神財富,他們的唯一創(chuàng)造者只能是人民群眾。
在馬克思所著的《神圣家族》中有這樣一句話:“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種表述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思想。在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中,他最重視的便是深入到社會底層進行實地調(diào)查研究,他試圖在“土地”中探尋真理,通過對中國具體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結(jié)合,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道路,這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無疑是做出了極大貢獻的。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有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等等,他們之所以成為他所處的領(lǐng)域的大家就是因為人民群眾肯定了他的作為,而他們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之上對這些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歸納、描述、整理,才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如果僅僅是一種經(jīng)驗,而沒有被人民群眾所認可,那它只能是紙上談兵。無論處在哪一個時期,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大多數(shù),這包括高級勞動者和低級勞動者。馬克思與毛澤東時時強調(diào)作為個體的人是無法脫離人民群眾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在人民群眾這個母體當中,無產(chǎn)階級是先進的群體,它處于“心臟”的位置,決定著這個母體的呼吸與命運。毛澤東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泵珴蓶|正是因為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才正確的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六、披荊斬棘,尋求真理
馬克思和毛澤東在思想探索之路上可以說是一路披荊斬棘,都是在接觸了各種社會思潮之后,逐漸創(chuàng)立和確定起自己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所處的年代,當時的德國在整個歐洲來說是處于落后和弱勢地位的。他一生都在以批判性眼光來分析和展開自己的思想,在這條道路上他從未放棄堅持真理、拯救人類的雄心壯志。馬克思批判過涉及哲學、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諸多領(lǐng)域的思潮,他早期的代表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神圣家族》《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都是在針對當時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的批判與分析而寫。
毛澤東所處的中國,當時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毛澤東下定決心從韶山出來,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思想和社會天地,從而走出了建筑在幾畝田地上的狹窄的家庭天地。毛澤東在《盛世危言》中看到它所提倡的改革和技術(shù)進步,這也算是他初次接觸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的思想。剛開始他非常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這些進步人士的思想。隨后,他也深受各種思潮的影響,親自參與過其中的活動,在參與和分析當時流行的各種思潮的利弊后,才確立了自己的信仰,然后不斷地去實踐、調(diào)整和發(fā)展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的理論,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道路。
七、結(jié)論
只有當你貼近他們,了解這些平凡的人是如何成就他們不平凡的人生,才會明白偉人之所以稱之為偉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與他們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這樣一位為人類開辟未來的巨人,他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jīng)濟上卻是赤貧戶。梅林曾說:“在19世紀最有天才的人物中,沒有一個人像馬克思那樣,曾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命運?!睆鸟R克思立下造福社會的志向時,他就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路,窮困潦倒,生活水平甚至不及一般平民百姓,這位“無產(chǎn)階級圣經(jīng)”的天才創(chuàng)造者充分體驗了無產(chǎn)階級有負的一切重擔。他說:“只是因為這種絕望的現(xiàn)狀給了我希望?!泵珴蓶|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他與馬克思一樣不僅是屬于本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參考文獻:
[1][英]戴維·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